单干不是万能药,但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可以说是灵丹妙药!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4-14 06:39:11

今天看到网友“天佑中华”当然的文章,《单干不是万能药,实际上单干后头几年粮食是减产的》

这位网友断言:“单干,粮食并没有增产。只不过农民获得了离开农村的自由,家庭条件的改善完全得益于外出打工。”

我想只要是过来人,只要没有特别思想倾向,就不会认可这种论断!

首先,如果单干不增产那么何必要包产到户,这是个常识问题,那个搞包产到户农民的思想很单纯,就是吃饱肚子。

那么为什么农民知道只要包产到户就能增产,就不能吃饱肚子?

因为农民知道生产队产量上不去的原因,没有自主权、生产没有积极性,导致田间管理不上心!

其实自留地时分时收就说明,只要是把地交给农民,农民自己种就能增产。

那时为什么要分自留地,就是知道这样可以提高产量,就可以缓解农民吃饭问题。

因为自留地不管怎么说都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其实应该叫封建主义的温尾巴更合适),容易使人产生私心,和大集体的主旋律不符,所以不是农民生活太苦、口粮太紧张是不会分自留地的,这说明干部群众都知道单干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粮食产量。

这位网友说,单干,粮食并没有增产,只是给了农民自由,可以打工改善生活条件。

这位网友这么推论,证明根本不了解农村农民,当初包产到户时,农民没有多少地方打工,也不会想到后来“副业”成了挣钱的主业。

南方个体经济发展早一些,我们鲁西北直到九十年代初,出外打工的都不是很多,包产到户就是为的解决吃饭问题,而且干部群众也知道包产到户就能提高产量,就能吃饱饭。

那么我们看看这位网友的论点是否站得住脚。

首先,他说:”集体时代,各村各乡都有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全年进行指导;各村也有资深的老农民把握农时农技,但单干以后就完全没人管了,不少农户因为之前都是出劳力,没学习技术,一时手忙脚乱;

这位网友你知道不知道,那时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主要是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但是那时那有那么多新品种、新技术可推广,再说农民有自留地,每个家庭庄稼从种到收都年年在自留地里实践,怎么会不会种。

庄稼人有句话,“庄稼活,不用学(xiao)人家咋着咱咋着”,种粮食比种粮食技术性强一些,但整枝、打杈、打顶心、打边心等管理技术,大人指点一下,十几岁的就能干。

再说,就像现在一样,卖农资的都会把使用技术交给你,比技术员交代的还清楚。

再者,这位网友说:“还有的家庭,没有壮劳力或者家里劳力体弱多病的,耽误农时,灌溉不足,插秧没赶上最好的时间,收割跟不上节奏等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严重。这种情况持续了多年。”

按照这位网友的推测,“家庭没有壮劳力或者家里劳力体弱多病的,耽误农时,”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凭空推测可能是如此,其实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要说干活效率,那单干比生产队不知高多少倍,包产到户初期,农民还没有多少出外打工的机会,就拾掇那点地用的时间不到生产队的三分之一,就拿我们这里来说,种冬小麦,适宜的播种期20天左右。

家里没有劳力的,亲戚朋友帮忙照样可以不误农时。

那时我们家我爷爷喂着一头牛,包产到户最初几年,我爷爷经常牵着牛到几里地之外的姑姑家,给姑姑耕地。

包产到户效率高的主要原因:

1、给自己干活不会磨洋工、会尽全力,

2、给自己干活不会按时上下班,可以起早贪黑。

3、给自己干活可以全家老少齐上阵,搞突击。

4、给自己干活,可以请亲戚朋友帮忙。

包产到户第二年农民就可以敞开肚皮吃饭了,几年后,几乎顿顿白面馒头加炒菜了,这是不争的、否定不了的事实,因为过来人还活着,肚皮有数。

其实最初几年的粮食增产靠的就是精细管理,粮食由低产变高产不难,只要管理上心就行,其实最初几年也就是由生产队集体地里的产量水平,达到了自留地里的产量水平。

在我们这里,小麦产量由一百多斤最多二百斤左右,达到了四五百斤。

以后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才需要优良品质,充足的肥料,才需要良种良方配套。

正想这位网友说的,单干的确不是万能药,但就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和生产队大集体来比,可以说是灵丹妙药!

0 阅读:5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