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就要过半了,房地产市场当下显现的是愁云惨淡。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政策倾斜在所难免。6月20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为3.55%,5年期以上LPR为4.20%,均下降10个基点。这是时隔10个月后的再次下调。
一方面,通过LPR传导降低企业(也包括房企)贷款利率;另一方面,5年期以上LPR下降减轻个人房贷压力。
但从市场行情趋势看,5月份楼市继续降温。在经过一季度短暂的回暖之后,供应过剩、需求观望的大环境下,即使稳市政策的效用也在递减,楼市大势已去。
大势:已成“昨日黄花”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5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5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整体涨幅回落、二手住宅环比下降。
从新建商品住宅看,5月份,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1%和0.2%,但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
尤其二手房,5月份,一线城市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涨0.2%转为下降0.4%,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环比分别下降0.6%、0.8%、0.2%和0.1%;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3%和0.2%。
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减少,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分别有46个和15个,比上月分别减少16个和21个。
从今年的趋势可以看到,在3月份房价整体普涨后,4月份就出现了回落“小阳春”开始退热,5月份明显的“倒春寒”。
甚至前三个月的回潮,也被市场解读为“楼市假性回暖”,悲哀色彩不言而喻。
趋势:大潮退去
整体看,2023年楼市小阳春彻底过去了。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受制于产业周期规律
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同样产业的蓬勃发展期也正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产业的周期也得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房价走势已是明牌。受限于一系列因素:一是调控政策不允许房价大涨;二是一些开发商融资较难,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三是市场趋于饱和,购房者的意愿不足;四是目前楼市库存依旧非常高。
从投资角度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669亿元,同比下降5.7%。
销售数据上述已有提及,即便是3月份出现的短暂回暖,其主要原因也是前期疫情压力下的集中释放,还有是各地降首付、降利率政策的刺激。但即使如此,排名前50的开发商里民企的销售还是在下降。有公开信息显示,下降幅度在10%左右。
另有库存数据,不仅新建商品房库存高达4.8亿平方米,各地二手房挂牌量仍在上涨。仅武汉和重庆的二手房挂牌量已超20万套。这些库存如何消耗掉也是个问题。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个行业走到了末路,房地产企业也是同样,正如恒大、融创、碧桂园、万达等。
不可否认,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关系到钢铁、水泥、建筑业、装修装饰等上下游几十个行业的生存,其困境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
但我们也看到,取而代之的互联网、数字化、AI智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力,它们在工业时代同样拉动经济的发展。
2、政策调整效用不足
2023年以来,虽然各地楼市调控政策也依然不断发布,但数量明显开始减少。目前全国楼市各种宽松政策分化。
虽然如此,我们也看到一些省市在尽量做着调控,只是效果并不如人意。
比如,北京,作为全国楼市调控政策最严的城市,4月份北京市住建委公布,拟在房山区试点推出新的楼市松绑政策。
但目前还没看到显现效果。“北京房山区新房市场去化压力较大,存在着一定的供过于求。” 2022年北京房山区商品住宅成交4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1%,降幅明显高于北京全市25.1%的降幅。
5月二线城市如杭州、南京等开始出现宽松政策,主要涵盖放松限购区域范围,对本地户籍和非本地户籍放宽购房限制等。贵州省、郑州、海南省等省市优化公积金政策,推出提高公积金贷款及租房提取额度、支持公积金支付首付、支持多孩家庭公积金租房购房等举措。
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人提出:若北京“一区一策”政策正式落地,将有利于北京房地产市场保持活跃度,同时信号意义也较为明显,有望为其他热点城市提供参考借鉴,有利于全国房地产市场情绪进一步修复。
3、市场供给过剩,需求趋于饱和
从基础的供需关系来看,目前市场明显供大于需。
肉眼所见,疫情之后,无论一线城市北京,还是十八线小城,都在抢时抢工抓紧建房,恨不能把之前失去的经济效益补回来。但我不禁问:市场真的有这么多需要吗?
3月份一过,进入4月,北京新房、二手房成交活跃度均有所下滑。有数据,4月上旬,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日均成交2.8万平方米,较3月中下旬日均下降10.1%;二手房日均成交348套,较3月中下旬日均下降56%。
明显地,在前期积压的市场需求释放后,后续需求接续能力不足。
而且,前3个月新房价格持续上涨后,继续涨价也会对需求有抑制效应。同时,市场对房价预期普遍稳定甚至下跌,当开发商提价,购房需求迅速退去,市场开始再次博弈。
另一方面,就房地产企业而言,真正开始复工复产的比例并不高,而且距离到真正交楼还有相当长的时间,会不会出现二次烂尾?不知道。
资金链断裂成为去年房企暴雷的主要原因。有人会说,可以去银行借贷。请问用什么给银行做抵押?相当一部分陷入困境的房企已是山穷水尽,是没有抵押物的,即使拿到了授信,什么时候拿到钱恐怕还是遥遥无期,没法儿盘活现金流。
消费者的购房谨慎,以及房企主体的困顿,怎么能让整个行业全面复苏呢?
4、购房者意愿不足
说到底,楼市能否真正回暖还取决于购房者的信心,如果他们信心不足都是白搭。也就是说,楼市到底能不能回暖,房价能不能反弹上涨,最终还是要看人们对住房需求的多少。
首先,看人口数量。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人口的支撑,但是现在人口红利已在减退。2022年我国人口首次进入负增长,而且出生率逐年下降,这意味着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大概率会不断降低。
其次,刚需购房者数量下跌。目前楼市中的刚需购房者还是以80后、90后为主。以前有戏言说80后是“丈母娘要求买房”,现在这种观念已成过去式,而且结婚率不升反降。根据相关统计,相当一部分1995之前出生的90后都已经买房了。因此,留给市场的刚需购房者真的不多了。
对于改善型购房者,他们虽然对住房也有需求,但是在买房的同时也会卖掉原来的房子,并不能真正地消耗楼市库存,只是将库存压力从新房市场转移到二手房市场而已。
再次,投资价值。在我国总体住房资源过剩的大环境下,未来只有一二线热点城市的房子还有投资价值,而这些地区大多并没有彻底放开限购。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投资客有意愿投资,也会受限于购房资格。而对于人口持续流失的三四线城市,其房价大概率会持续回调。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疫情影响,普通消费者收入上涨有限甚至是下滑,在经济波动的情况下,买房意愿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6月楼市下调的预期仍然强烈。
近日,万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坦言中国的房地产高速增长、高速发展时代已经结束,并且鼓励房企转型。由此,这一行业的前景亦可见一斑。
楼市2023年还会复苏吗?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