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帝的陵墓都是盗墓贼最喜欢的地方,毕竟皇帝的陪葬品的价值,跟其他人是完全无法一概而论的。
而武则天作为中国唯一的女性皇帝,从古至今,出名的不出名的盗墓贼都曾试图寻找过她的陵墓,却都一无所获。
唯有她墓前的61个无头石人,还证明着这位帝王的陵墓的完好无损。
对于这61个无头石人,曾有不少人猜测过它的意义,一度有人认为石人当中就藏着武则天陵墓所在之地的秘密。
一直到两个普通农民的意外发现,藏匿千年的无头石人的真相才被揭开。
千古女帝武则天武则天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彠的继室杨氏生的二女儿,武士彠原本是个富商,因为为李渊灭隋提供过经济支持,所以成了开国功臣。
武士彠去世后,武则天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后宫,封为才人。
入宫前,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舍不得女儿,哭到不能自抑,可武则天却说:“侍奉圣明的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然而,李世民喜欢长孙皇后类型的女子,性格大胆果决的武则天没能得到李世民的青睐。
入宫十二年,武则天虽然没有圣宠,却认识了彼时还是皇子唐高宗李治,李治性格软弱,又年幼丧母,对比自己年龄大又十分体贴周到的武则天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
李世民薨逝后,李治继位,武则天则和其他没有孕育子嗣的后宫女子一起前往感业寺修行。
可即便如此,武则天依旧没有就此认命,反而趁着李治来感业寺的时候与其重续旧缘,还顺利劝服了王皇后,以昭仪的身份回到了大唐后宫。
据说,李治本想把武则天封为宸妃,被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强硬阻止后才退而求其次,封为了昭仪。
武昭仪在后宫一边颇受李治的恩宠,一边对宫人们关怀备至,因此,除了嫉妒她的王皇后的萧淑妃,武则天在后宫几乎是风评最好的存在。
没过几年,武则天就顺利扳倒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一举封为皇后。
从才人到尼姑,武则天花了12年,从尼姑到皇后,武则天却只用了六年。
当上皇后以后,武则天不再沉醉于后宫争斗,开始将手伸进朝堂中。
彼时李治深受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的掣肘,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很低,一度成为了长孙无忌等人的傀儡,因此,虽然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治却对他十分不喜。
武则天看出了李治的心思,她自己也多次被长孙无忌刁难,两人在这方面一拍即合,成为了政治上的盟友。
到公元660年,也就是武则天当上皇后的第四年,长孙无忌等大臣就都死的死,贬的贬,朝堂上剩下的基本都是武则天的追随者。
而这个时候,李治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各种政事也都交给武则天处理,形成了“二圣临朝”的局面。
李治死后,中宗李显继位,但没过多久就因为大放厥词称要把天下交给自己的老丈人而被武则天废下皇位,由唐睿宗李旦代替。
后来,李旦主动让位于母亲,武则天也顺势登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神秘的陪葬品武则天晚年时为了继承人的问题纠结了很久,她有意立自己娘家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但退位的儿子李旦和被废的儿子李显也都有继承的资格,她同样无法舍弃。
为了不让皇位继承之事影响国本,狄仁杰进言请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武则天才终于定下了继承人。
然而,武则天后来大兴男宠,惹得朝堂不快,最终,李显带领众大臣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让位。
讽刺的是,这些大臣大部分都是武则天亲手提拔的。
武则天晚年的时光是在上阳宫度过的,她去世之后,与李治同葬于乾陵。
据说,当年李治去世的时候,将全国三分之一的金银钱财纳入了自己的随葬品中,而武则天去世时,也将全国三分之一的钱财作为自己的随葬品。
而在这大量的随葬品中,最珍贵的并不是这些金银之物,而是众多珍宝。
比如,王羲之的名作,也是堪称国宝的《兰亭序》。
原本,大家都以为《兰亭序》被李世民带入了昭陵,毕竟当初李世民可是在遗诏中明确表示过要把《兰亭序》枕在自己的脑袋下面。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王羲之的“铁粉”,他对《兰亭序》的喜爱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了。
但是在后来盗墓贼盗昭陵之后给出的出土宝物清单中,《兰亭序》并不在其中,可以猜到的是,《兰亭序》大概率是被武则天带进了乾陵了。
只是武则天是如何把这份被写在了李世民遗诏中的随葬品给留下的,就不得而知了。
唯一可以知道的是,武则天同样非常喜欢王羲之,对《兰亭序》,她也是势在必得。
除了万世瞩目的《兰亭序》之外,乾陵中的珍宝还有很多。
比如说《推背图》,就是其中的一件。
《推背图》出自著名的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据说其中预言了唐朝的过程和结局,武则天拿到这幅图之后就再没拿出来过,她去世后,这幅图也一起消失了。
还有晴雨珠,它可以预报天气,晴天的时候,它就会变得亮晶晶的,要下雨了就会有水珠附着在上面,很是神奇。
它原本是暹罗国的宝物,后来献给了大唐,也被武则天收入囊中。
乾陵中的宝物远不止于此,它作为囊括了大唐王朝近五百吨珍宝级别的随葬品的陵墓,可谓是极尽奢侈。
当然,这种级别的帝王陵很难不被盗墓贼惦记,但由于乾陵修建的十分隐秘,历史上不少盗墓贼都在乾陵栽了跟头。
比如黄巢起义中的那个黄巢,就曾率领他的40万大军把乾陵挖了个底朝天,别说是地宫入口了,连乾陵陵墓的影子都没见到,最后也是失望而归了。
曾盗掘唐十八陵的的大盗温韬也曾尝试过寻找乾陵的陵墓入口,他带领自己的军队在乾陵周围挖了半个多月,竟然一无所获。
那可是一个几万人的军队啊,可见乾陵的入口有多么难找!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个历经千年都没被找到的乾陵入口,竟然以一个神奇的方式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遍布未解之谜的乾陵1958年,陕西当地的几个农民在乾陵所在的梁山上炸山采石,却无意中炸出了几根石条状的物体。
炸出石条不奇怪,炸出有字的石条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要知道这里可是陕西,遍地文物可不是说着玩的,因此,几个农民商量半天,决定派出两个人去县政府找领导,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天夜里,两个人就直冲冲找到了县政府,把事情告诉了领导,没过几天,省里就派来了一支考古队,开始在炸出石条的地方仔细研究。
结果,仅仅是在原地一挖,竟然就挖出了地宫的台阶。
千年来各朝各代的盗墓贼遍寻不得的乾陵地宫,竟然就这么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着实是令人惊奇。
地宫之谜到这算是解开了,但是乾陵还有另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坐落于乾陵的朱雀门旁的61尊无头石人像。
这61尊无头石人被称为六十一蕃臣,据说是唐中宗李显为了复刻万邦来朝的盛景而建的,石人的背后刻有他们的身份和名字。
只不过年代久远,已经难以辨认。
当然,这61尊无头石人最让人好奇的不是他们的身份和名字,而是他们的头都去了哪里?
按理来说,作为六十一蕃臣的复刻石像,那必然是要刻上对应人物的脸和神态的,不然每一个石人都没有头,未免也太过奇怪了。
毕竟,这又不是什么仇人的石像,去掉头颅也不足以显示对石像的原型的尊重。
因此,很多人怀疑,这些石像的头,很可能是人为去掉的。
1971年,两个农民的意外发现,证明了这一猜想。
这天,乾县瓜婆岭村的两个农民正和往常一样干着农活,突然,其中一个农民挖到了一个十分坚硬的东西。
两人把它挖出来一看,却发现是一个石人头!
他们作为乾陵附近的村民,对61个无头石人的了解甚多,如今他们自己挖出来了石人头,自然很快就猜到了这可能是无头石人的头,立即上报给了政府。
随后赶到的考古队迅速在附近不断深挖,陆续挖出来了几十个石人头,经过比对,证实了这些石人头确实是61尊无头石人的头。
可见,无头石人原本是有头的,只是因意外掉落了,至于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得而知的事情太多,但是通过考古的挖掘,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历史的部分真相,也算是与古人进行了一次隔空对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