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丹牺牲51年后,他的后代终于被找到,李铁映:送到北京来读书

星河滚烫是光芒 2025-02-19 14:31:11

这是让刘伯承元帅念念不忘的人!晚年的刘伯承一直没有忘记寻找小叶丹的后人,临终前他还不忘嘱咐身边的人:一定要找到他!

直到1993年,一个家境困难的学生登上报纸,他的小叶丹后人这一身份才被众人所知。

李铁映立刻说:“我想见见他。”

小叶丹是什么人?为何刘伯承元帅一直在寻找他的后人?这一切都还要从红军过大渡河时说起。

过大渡河

1935年,红军队伍巧渡金沙江后,接下来面对的就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

这时摆在红军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宁雅正道,一个是彝族区。

这两个地方虽然都可以顺利抵达大渡河,但是它们两处所蕴含的危险也不容忽视。

宁雅正道是一条平坦的公路,看似能够顺利通行,但蒋介石其实早已在那里设下阻碍。

蒋介石早早地就派薛岳带着20万大军拦截在宁雅正道上,不让红军通过。

而剩下的彝族区,蒋介石觉得红军根本不敢选择。

蒋介石为什么这么自信?

那是他觉得红军根本无法顺利通过彝区。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平定南夷之乱时对孟获七擒七纵,最终才使得孟获对其心悦诚服。

清朝时期,清军与彝族之间的战争更是持续了20多年,清军伤亡人数达到了5、6万,后来清军把彝民首领的亲属给抓过去要挟彝族,彝族人民才不敢与清军继续对峙。

而且彝族人常常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他们有着天然的地形优势。蒋介石觉得红军很难打败彝族人。

除此之外,汉人和彝族人自古以来就纷争、冲突不断,彝族人对汉人抱有极大敌意。

所以每当有汉人的军队经过彝区时,通常都会受到他们的猛烈攻击。

彝族曾经甚至有这么一句谚语:“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也不能做朋友”。

彝族人一方面很怕汉人,一方面又很恨汉人。

所以每每有汉人军队经过彝族时,彝族人都要对汉人军队发起攻击。

蒋介石觉得红军不敢从彝区通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1857年时石达开就曾在这里覆灭。

当时,智勇双全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向披靡、意气风发。

然而就在他率领着队伍经过大凉山时,却在安顺场滞留了半个多月,期间石达开数次欲渡过大渡河却都未成功,最后全军覆没。

所以蒋介石觉得红军应该对这里很忌讳,从而不敢从安顺场经过。

蒋介石的军师杨永泰更是称“红军与石达开颇为相似”。

因为红军和石达开都是在5月份渡河,而5月份正是大渡河的涨水期。

所以当蒋介石发现红军也要去安顺场时,他得意极了,大声叫嚣着红军“过的了金沙江,过不了大渡河”,蒋介石更是放话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不过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毛主席知道,不搞清楚石达开的问题,红军很难成功渡过大渡河。

所以为了搞清楚石达开当年在安顺场全军覆没的原因,毛主席专门去拜访了当地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秀才。

老秀才名叫宋大顺,是当年石达开全军覆没的亲眼见证者。

看到毛主席过去向他咨询问题之后,宋大顺很开心,他告诉毛主席,当年石达开的军队之所以会在这里覆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石达开没有和当地的彝族人搞好关系。

要知道,彝族可是那里的土著,他们不仅熟悉当地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彝族的力量也很强大。

因为石达开没有取得彝族的信任,所以最后关头彝族也没有选择站到石达开一方,而是站到了清军那里,帮助清军对付石达开。

老秀才最后说,若想成功渡过大渡河,那么就势必要和当地的彝族人搞好关系。

听到这里,毛主席沉思良久、茅塞顿开,他谢过老秀才之后,对红军成功渡过大渡河更有信心了。

毛主席派刘伯承率领着先遣队先行,并嘱咐刘伯承:在前进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和当地的彝族起任何冲突,要取得当地彝族的信任,决不能做“石达开第二”。

刘伯承率领的先遣队在彝族人那里遭遇了什么?

红军最后又如何取得彝族信任?

彝人阻拦

为了能尽快渡过大渡河,刘伯承率领的先遣队日夜不停,很快就到了彝区。

在先遣队前行的过程中,尖刀连在前,工兵连在后。

不过工兵连的速度要比尖刀连慢上许多,因为工兵连遇到路况不好的地方时,要停下来把路修好再前进,这样大部队通过时就能比较顺利。

工兵连的战士们清理到两座山相连的一处豁口时,却遭到了彝族人的“埋伏”。

那时,战士们刚清理完路障,还没从被乌鸦、野兔等动物尸体和粪便熏的头晕眼花中缓过劲儿来,正准备到四周找干净的水喝。

然而还没等战士们喝上几口水,突然就从山上跑下来一群脸上抹鸡血的姑娘。

那些姑娘们手中拿着刀枪棍棒,目露凶光,口中还在大喊大叫,说的全是战士们听不懂的彝族话。

工兵连战士们迅速将他们的连长王耀南围在中间。

可因为提前得到了“绝不能朝彝族人开枪”的命令,所以战士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就在他们手足无措时,那群小姑娘已经围了上来。

她们将红军的武器夺走,还将战士们身上的衣服扒下来。

工兵连的指导员也被她们按在地上动弹不得,忍不住朝连长王耀南投去求助的目光。

王耀南看看彝族姑娘手中的武器,再看看被扒的精光的战士们,他知道如果不让战士们反抗的话,工兵连接下来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可如果他们开枪了,那还怎么取得彝族的信任?

于是王耀南咬咬牙,大声命令战士们尽量保护好自己、绝对不许开枪。

最后,还是队伍中的彝族人小刘举起手中的包,大喊“李大将军在此”,才将那些彝族姑娘逼退。

可这时战士们身上都已经没有衣服,浑身上下赤条条的。

小刘擦擦额头上的汗,说万幸大凉山的人都很听“李大将军”的话。

说完,他心里忍不住一阵后怕,要是这些彝族姑娘们此时不听“李大将军”的话,那他们说不定都要交代在这。

工兵连的人各个都没了衣服,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前进了,总不能光着身子赶路吧。

这时,后面一团的战士们赶了上来。

看到被扒的精光的工兵连,他们边笑边给工兵连的人凑衣服。

最后大家拼拼凑凑,才勉强保证每个人都足以蔽体。

可是还不等一团和工兵连的人往前走,四周的山上就开始冲出大量的彝族人。

彝族人手中拿着武器,嘴里吼声震天。

红军看到彝族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跑。

因为他们不能对彝族人发起攻击,为了不重复工兵连的遭遇,只能跑的越快越好。

可若是不能尽早取得彝族人的信任,那么像这样的冲突还会发生很多。

刘伯承忍不住眉头紧皱,他知道,一定要想个办法,既能让彝族人停止攻击,又能不伤害到那些彝族人。

不过,虽然有很多彝族人仍旧对红军抱有敌意,但当他们看到红军从来不攻击他们后,彝族人慢慢发现红军和之前的国民党军队不一样。

红军爱护百姓、纪律严明,彝族人很快看到了红军的好,并对红军钦佩不已。

红军去到冕宁县不仅将被关押在那里的彝族人释放,还送给他们很多食物和衣服。

红军的行为让那些被解救的人们颇受感动,他们回到彝族后,自发地开始在亲戚朋友间宣传红军的好。

在红军到大桥镇时,就有彝族人告诉刘伯承,想要借道拖乌地区,就一定要和当地的彝族首领小叶丹打好商量。

小叶丹名叫果基约达,是四川冕宁彝族果基家支的首领。

他在当地的名声很好,是一个很有威望的首领。

在红军没有到达前,小叶丹对红军抱有满满的敌意。

不过红军到了彝族后,小叶丹从手下的人口中听到了很多红军的消息。

渐渐地,小叶丹就有了和红军交流交流的心思。

巧合的是,刘伯承听到老百姓的话后立刻就找人牵线,他也想见一见小叶丹。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定下了见面的日子。

此时的刘伯承和小叶丹并不知道,他们见面后会“彝海结盟”,结为兄弟。

彝海结盟

在正式和小叶丹见面之前,刘伯承首先见了小叶丹家的巫师和小叶丹的四叔。

他们两人一见到刘伯承,不由分说就想下跪。

刘伯承见此情形,连忙将两人扶起来,并说彝人和红军都是朋友、是兄弟,说大家都是平等的。

被搀扶起来的二人看着刘伯承,眼里均是满满的惊讶和感动。

他们发现红军真的像近来的传闻中说的那样,十分值得人们信赖。

两人不由得又对红军多了几分敬佩,连忙安排刘伯承和小叶丹正式见面。

小叶丹听到刘伯承说红军想过彝区后,他对刘伯承说,按照彝族人的规矩,二人要结盟。

刘伯承郑重点了点头,说他知道彝人的规矩,他十分愿意和小叶丹结拜为兄弟。

态度诚恳的刘伯承深深打动了小叶丹,让小叶丹眼中不禁流出了泪水。

在过去,国民党从来不尊重他们彝族人,甚至不把他们当人看。

可是和刘伯承见面之后,小叶丹发现红军绝对不会像国民党那样。

随着小叶丹和刘伯承的交流越多,尤其是听刘伯承仔细讲完红军的民族政策后,小叶丹心中的那点儿疑虑被打消的一干二净。

小叶丹知道:共产党一定能将他们从苦日子里解救出去。

小叶丹十分敬佩共产党,也十分欣赏刘伯承。

1935年5月22日,在山川、流水、海风的见证下,小叶丹和刘伯承在彝海边结盟。

没有酒和酒杯,但两人还是认真按照彝族的习俗,将滴入鸡血的彝海湖水一饮而尽,并认真许下了结为兄弟的誓言。

当天晚上,刘伯承亲手将一面印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交到小叶丹手中。

“沽鸡”就是“果基”,那时候的“夷民”就是如今的“彝民”。

第二天,小叶丹亲自带红军去了拖乌地区,他和刘伯承依依惜别。

小叶丹派人为红军做向导,帮助红军认路,并一路护送红军抵达安顺场。

有了小叶丹派的人,沿途的彝族人都对红军十分友善。

在小叶丹的帮助下,红军顺利渡过了大渡河。

红军顺利过河的事情让蒋介石气愤不已。

国民党反动政府开始对小叶丹进行疯狂报复,他们将小叶丹搞得倾家荡产,还将小叶丹本人折磨的奄奄一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逼迫小叶丹交出队旗。

但不管受到怎样的虐待,小叶丹坚决不低头。

小叶丹说,交出队旗就意味着他背叛了诺言,自己既然已经与刘伯承结为兄弟,那么无论如何都不会背信弃义,就算他们小叶丹家里就剩一个人了,队旗也绝不会丢。

1942年,彝族的一个部族被国民党收买,对小叶丹进行武装伏击,小叶丹不幸去世。

但是小叶丹在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妻子,一定要保护好红军送的队旗。

1950年,刘伯承元帅率兵解放大西南,他立刻去找小叶丹,可是却听到了小叶丹已去世的消息。

刘伯承元帅心痛不已,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小叶丹。

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刘伯承也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找到小叶丹的后人,要好好对待他们。

刘伯承的家人始终记得刘伯承的话。

1993年,一名家境困难的学生登上报纸,经过调查,他正是小叶丹后人。

于是李铁映立刻将这名叫沈建国的人带到面前,并安排他和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见面。

他们在人民大会堂设了三桌酒席,盛情款待了沈建国。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沈建国后来还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学习。

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毕业后回到了老家工作。

沈建国认真工作,和小叶丹一样,他也是一个非常守信用的人。

小叶丹的家人们更是将信守承诺、报效祖国、民族团结牢牢刻在心里。

结语

刘伯承元帅和小叶丹之间彝海结盟的深厚友谊令人动容。

正是红军爱护人民,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彝族人才愿意放下敌意,帮助红军过河。

正是有了彝族人的帮助,红军最后才能更加顺利的过河。

你被刘伯承和小叶丹之间的深厚友谊打动了吗?可以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