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过去了,家喻户晓的大寨“铁姑娘”郭凤莲,后来她过得咋样了

星河滚烫是光芒 2025-04-07 15:05:47

很多人可能还没瞧过纪录片《学大寨》,不过里头那主题曲引用的毛主席名句,大家肯定不陌生,就是那句“敢让天地换新颜”。

山西有个地方叫大寨村,老一辈的人对它可熟悉了,都说它是咱们中国的头一号村子。不过啊,在刚开始解放那会儿,这村子穷得可是出了名。

村里人过得挺苦的,因为地方不好,地里的土也不肥。

村子地处不利地形,老是遭灾,所以村民们日子过得挺苦,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手头也紧巴巴的。

但有这么个女孩子,她带着大寨村的村民们,靠着自己的辛苦和聪明脑袋,给村子打开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她们靠着实打实的努力,让那个穷困潦倒的村子变得富裕起来,有了新气象,成了四周都羡慕和指望的地方。这个人就是郭凤莲。

六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她现在生活得咋样了呢?

【改变命运从征服环境开始】

在山西晋中的昔阳县往南点,有个地方叫大寨镇,它总共占地大约64.2平方公里。里头有差不多29.6平方公里的地是种庄稼的,所以说,这镇子主要靠农业过日子。

它坐落在太行山南边山脚下,地形大都是山,所以地面高高低低很不平。这一带主要是些山丘、峡谷和深沟,土地条件比较差,挺贫瘠的。

在这个荒凉、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他们却没有打退堂鼓。

大寨村的乡亲们使出了老劲儿,在接下来的十年光阴里,一门心思地整治那七弯八拐、坡陡沟深的山地。他们硬是把那片原先不长庄稼的薄地,改造成了每亩能打上千斤粮食、收成又稳当的海绵田。

他们凿山挖石,建起了水渠,打通了狭窄的峡谷,解决了当地的水土流失难题,给后来的庄稼生长带来了足够的水和灌溉便利。

在这个过程中,大寨村的干部和老百姓一直在想办法,搞创新。他们用上了一系列新潮的种植法子和管理招数,把生产搞得井井有条,管理也做得特别细致。

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变快了,品质也变得更好了。这一切的付出,最后都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大寨村因此一下子就成了全国都知道的农业好榜样。

陈永贵和郭凤莲是大寨村的两位带头人,他俩心里清楚,大寨村的田地质量真的很差,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相当不容易。

陈永贵和郭凤莲为了让村民们日子好过点,毅然踏上了治理山水的大挑战。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是要改变村里的环境。一场浩浩荡荡的山水改造行动,就这么开始了。

在村里的大会上,陈永贵跟大伙儿说了个新规矩:

我们把田地分给了每一家农户,让他们自己决定种啥咋种。这样一来,就能悄悄推动农业往家庭小作坊和市场化方向发展,让农民兄弟们的创造力和干劲都发挥出来。

村民们听完这个新政策,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一个个都说,这政策真是太棒了,能让大家自己做主,想咋种咋种,想种啥种啥,这样大家的本事也能更好地使出来。

接着,陈永贵和郭凤莲动手搞起了包干到户的制度。

政府先把土地好好量了量,划成一块块的,接着就把这些地分给了每家的农民。这样一来,农民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对他们分到的地就有了自己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村民们动手搞起了自己的种植安排。一部分农夫打算种水稻,有的呢,想种玉米,还有的农夫决定种蔬菜。

每个种田的人心里都有本账,各有各的打算。他们凑在一起,聊聊各自的门道,学学别人的长处,让自己的种地本事更上一层楼。

努力了一段时间后,大寨村的庄稼汉们收获变得特别丰盈,日子也跟着美了起来。

陈永贵和郭凤莲俩人使足了劲儿,带着大寨村搞起了家庭农场和市场经营,这样一来,村子里的农业大变样了。村民们的生活也是一天比一天滋润,越过越有滋味。

大寨村那套做法,在中国农村进步的路上可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64年3月份,毛主席跑到邯郸,听了两位省里大领导的汇报后,当场就表示:

现在国家碰到了难关,大寨这种做法真好,不伸手向国家要钱,全靠自己的力量就把生产搞上去了,真是值得咱们都好好学一学!

周总理做事向来稳重,因为要树立起大寨这面旗帜,所以很多事情他都得弄得明明白白才行。

所以他让那时的农业部长廖鲁言去实地看看情况。

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村里村外都逛了个遍,看得仔仔细细,并且挨家挨户地和村民们聊了聊。

瞧瞧村民们脸上那股子自豪和开心劲儿,调查组心里头就有了底,大寨这地儿名不虚传,真是个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大寨英雄人物 妇女能顶半边天】

郭凤莲和陈永贵是大寨精神的顶尖人物,他俩在大寨的进步道路上可没少出力。

陈永贵带着大寨的人,硬是把那原本光秃秃的荒山,开垦成了一片片整齐的梯田。这样一来,大伙儿都有了自家那块肥沃的好地。

他把管理大山列为了大寨未来十年的重点任务,自己直接下田干活。这种做法让全村的人都燃起了工作的热情。

大寨村的村民们,这几年可是真拼了!他们不光自己家里粮食堆得满满当当,还多出了不少给国家当公粮。这么做,不光是对国家有大贡献,还成了别人眼中的好榜样。别的村子一看,大寨村能行,咱们也能努力跟上!

1963年那场大灾难来袭时,他挺身而出,带着大寨的乡亲们一起跟灾难斗,最后成绩亮眼得很。陈永贵那股子胆量、聪明劲儿还有带队的本事,真的给大寨带来了大变化,功劳可不小。

要说最让人佩服的,那铁娘子郭凤莲肯定算一个。

她家里特别穷,可她还是拼命地学习各种知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名党员。

可是,生活总是充满变数,她年纪轻轻便得辍学,因为要在家照顾生病的外婆。但她没因此消沉,而是自己努力学习,一步步丰富自己的知识。

她瞧见大伙儿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利用梯田这个妙招,把村里缺水的大难题给解决了,心里头那个感动和佩服啊,真是说不出来的滋味。

然后我就去找陈永贵虚心请教,通过一次次的试错和学习,慢慢找到了更管用的方法。

郭凤莲学习能力特别强,一点就通,还能自己琢磨出不少新东西。这让陈永贵觉得,她教大寨村的孩子们读书认字,肯定是把好手。

后来,陈永贵去找了郭凤莲,想请她来教村里的娃娃们读书学习。

同时,把妇女相关的事务也都安排由她来管理。

有一天,陈永贵找到凤莲,直接跟她说:“凤莲,我打心底里觉得你人好,又有本事。咱们村里的娃娃们现在挺需要人的,你看能不能来搭把手,教教他们?”

郭凤莲一听陈永贵这么说,心里头那个感激和兴奋啊,别提了。她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一头扎进了教育工作中。

她靠着自己的学问和聪明才智,给大寨的娃们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她不单在教室里教课,还带着孩子们踊跃参加各种活动,帮他们发掘兴趣和专长。

郭凤莲在大寨村当妇女主任那会儿,她可没少忙活。她总是鼓励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还大力宣扬“男女都一样,女性能顶半边天”的理念,老是提什么“女红军的英勇,女支书的担当”。

她觉得,女人们也得加入社会的工作和发展里头,给家里和社会出一份力。

她因为好学上进,啥都懂,还不怕累,没过多久就成了陈永贵身边离不开的好帮手。

大寨村遇到洪水灾害时,她啥也不怕,不躲懒也不喊累,直接挺身而出加入自救行动。

她带着村里的女人们一起挖坑、挪石块,老是走来走去查看河堤,确保了大寨村没啥危险。

记得那是在1963年,大寨突然遭到了一场超级大雨的猛烈袭击,这个小巧又漂亮的村子被雨水狠狠冲刷。

大雨像猛兽一样猛烈地往下倒,把100条大石头坝都给冲垮了,113个土窑洞也被砸得稀巴烂。老百姓的房子被水淹了,庄稼也被冲得没影了,整个大寨真是遭了大罪了。

这场大难临头时,郭凤莲觉得女人们也得担起一半的责任,工作上绝对不能拖后腿。于是,她带着她那帮铁娘子,二话不说就冲到了救援最前线。

她们亲自动手,把淤泥和碎石块一点点清除,把被毁的房子和路给修好。

她们毫不犹豫地拎起那些重重的沙袋,搬动着沉甸甸的石头,全身心投入到防洪堤的建设中。她们就像一群无畏的战士,步伐坚定,一步步地筑起了一道又一道坚固的防洪堤。

这支突击队全由妇女青年组成,她们表现出的勇气和责任感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家就给她们起了个响亮的称号,叫做“铁姑娘队”。

这个名字彰显了他们那种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劲儿,简直就是对他们英勇壮举的大加赞赏。

在这支超厉害的“女子汉子团”里头,郭凤莲因为特别胆大、有毅力,还会带队伍,就被大家选为了领头人。

她带着大伙儿一起,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问题,建起了一道道牢靠的防洪墙,确保大寨村平平安安。

每天早上,她们五点就起床,开始一天漫长又劳累的工作。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就算天气热得让人受不了,她们也都坚守岗位,顽强地干着活。

后来,在家乡的发展道路上,郭凤莲带着她的“女汉子”团队继续往前冲,一刻也没停歇。

她们不停地钻研新技术,经过长时间的打拼和摸索,郭凤莲最后发现了一种很特别的方法,那就是在石头缝中种树。

这项新办法不光能让大寨村的环境变得更绿更好,以后还能挡住不少天灾。他们下足了功夫,一直在尝试和改进,结果大寨村的绿化搞得特别出色。

大寨村在洪水肆虐的情况下,还是成功收成了40万斤粮食。而这次采用的方法,后来被看作是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关键招数。

陈永贵走的那天,他紧紧握着郭凤莲的手,很认真地对她说:“凤莲啊,大寨以后就得靠你了。我呢,得去完成党另外给我的任务。”

郭凤莲对于“铁姑娘”这个称号,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她回应道:“别担心,我有信心带好这支队伍,大寨在我的手里,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后来,她就当上了大寨村的新领导,在她管理的时间里,她一直是大寨村大家伙儿心中的自豪和期盼。

【改革春风下 郭女将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那会儿,郭凤莲从大寨村走了出来,被安排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到了新地方,人生地不熟的,但她没闲着,一直努力学习,到处摸索新东西。

她一直想着,总有一天得再回大寨,带着大伙儿一起过上富裕日子。

在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慢慢发现现在的农业路子已经跟不上形势了。得抓紧学习,搞点新花样,这样才能让农业持续发展下去。

接着,她便着手研究并学习起农业的新路子来。她那股子爱琢磨、想新点子的劲儿,最后真的起了作用,在她的拼命干下,大寨村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

1991年11月15号,大家伙儿口中的“铁姑娘”郭凤莲,又一次回到了她心心念念的大寨村,并且当上了村里的第八任党支部书记。

她一踏进大寨村,就好像穿越回了过去,回到了那段她用勤劳和聪明才智创造不凡故事的日子。

她心里很清楚,自己得扛起大寨村的重担,任务就是领着大伙儿,继续走改革开放的路子,加油赶上去。

郭凤莲领头,带着村民们一起办起了工厂,搞起了企业发展。

那段时间,她天天起早贪黑,老是在外面忙着跑业务,经常一整天都不见人影。当地的老板们,没有一个不佩服她的,都夸她是“巾帼英雄”。

不论是吃饭的地儿还是送货的活儿,不论是磨粉的小作坊还是提供服务的行业,郭凤莲都给大寨安排得妥妥当当。

现在,郭凤莲已经步入了奶奶的年纪,但她心里还是时常惦记着大寨村,从来没忘过。

她心里明白,单凭自己力量太小,得把大伙儿的聪明劲儿和力气都聚到一块儿,这样才能完成更大的心愿和计划。

1992年的时候,郭凤莲在大寨村里头弄了个经济开发总公司。为了找钱启动,她二话不说,直接跑到山西省企业总公司去,借了十万块钱回来。有了这笔钱,大寨村就建起了自家的羊毛衫工厂。

那一年,郭凤莲荣幸地当上了人大代表。开会那会儿,她特地把大寨产的羊毛衫带到了北京,给好多代表都送了一件。

瞅着她一个劲儿地推销大寨产的羊毛衫,在场的代表全都能感受到郭凤莲对大寨百姓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心。

郭凤莲领头的大寨人一直拼命干,结果他们做的大寨羊毛衫在很多地方都卖得很好,也得到了不少行业里的好评。

但郭凤莲并未就此满足,她意识到整个中国正大踏步迈向基建热潮,因此,她把眼光投向了水泥生产这行当。

郭凤莲这人挺有魄力,但做事不莽撞。接下来的一年,她不停地往南北各地跑,专心学习水泥厂的生产和管理知识,还成功挖掘了不少技术人才回来。

大寨的水泥厂啊,总算是建好了。

水泥厂让大寨的经济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走上了赚钱的道路。

山西那边建起了好多轻工业厂,像煤炭发运站啊、核桃露生产厂、还有酒厂,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郭凤莲呢,也兑现了她给大寨人的保证,把陈永贵以前交代的事儿都给办妥了。

深秋时节,大寨村热闹非凡。村里的路道上,到处都是人声鼎沸,喜气洋洋。大伙儿脸上挂着笑,纷纷夸赞自个儿的家乡,说这儿现在可是个有模有样的地方,总共有7家企业,一年的收入加起来能有2亿6千万呢。

这个非凡成就的背后,是一群不懈努力和勇于拼搏的人们,他们挥洒汗水,运用智慧,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故事。

2002年那会儿,大寨村的经济可是火了,总产值嗖的一下子就窜到了1个亿。想想10年前,那时候才300多万呢,这增长速度,真是太让人吃惊了。

大伙都盯着大寨村是怎么走上富裕路的,这一路走来,真的是特别了不起,让人刮目相看。

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寨村慢慢把手伸向了好多行业,完成了大变样。

2008年的时候,跟改革开放刚开始那会儿比起来,大寨村的经济情况可是好了太多太多,足足翻了1400多倍。一年的总产值有3个亿,每个人平均下来也能挣到1万多块钱,这数字可真不小。

现在,大寨村的村民日子过得很滋润,每家每户都搬进了漂亮的小洋楼和高层建筑里。

这个小镇,亲眼目睹了一个民族从低谷走向辉煌,他们拼尽全力,用勤劳的双手不断创造惊人成就。他们的努力,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信心,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郭凤莲,真是个铁娘子,她的那股子勇猛和刚强,写下了她自己的传奇故事。她不只为老家出了力,更是为了咱们中华民族的腾飞,豁出去了自己的一切。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