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17岁的利希慎回到了香港,不久后他娶4妻生15子女,达到了人生巅峰。
然而1928年,时年49岁的利希慎却横死香港街头。
在他死后,留下的是巨额的遗产以及半个铜锣湾,还有一个前途未知的利氏家族。
那么利希慎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他是如何坐拥如此资产的?又为何会暴毙街头?在他去世后利氏家族还能否保持兴盛?
美国淘金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创业易守成难”的说法,细数诸多短命王朝,其中也不乏像秦、隋这样名盛一时、短暂繁华的王朝。
这个现象在一些家族的发展中也表现的尤为明显,所以民间一直有所谓“富不过三代”这样的俗语。
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准则,纵观历史,虽然许多家族企业在时光中沉浮,或家道中落,或泯然众人。
但是也有一些家族至今仍然家门兴旺,而今天所讲的利希慎家族就是这么一个经久不衰的家族。
在历经了四代子孙后,利家依然富得流油,并坐拥许多无形的资产。
这一切都要源于利希慎留下的巨额遗产以及近半个铜锣湾,使得他们的后代哪怕仅靠收租就能坐拥亿万财富。
谈起这个家族的发家史,当中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黑暗往事。
利希慎的父亲名叫利良奕,他本是广东新会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每天都要面对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
19世纪的中国正处于“被迫”打开国门的特殊时期,随着殖民主义对国内的冲击,香港这一地理位置优越的贸易枢纽首当其中。
香港开埠后,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利良奕便举家迁居到了香港,不想在那里,他依然还要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
面对时代贫农的辛苦生活,看着家徒四壁的房子,身无长物的利良奕暗暗决定要做些什么改变这一切。
机会转瞬即至,1849年美国发现了一座大金矿,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所以金矿的开采基本全靠人工。
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很快便掀起了一股淘金热,只要有金钱和利益的地方就缺不了勇于挑战的勇士。
利良奕正是这批勇士的其中一人,为了能够改变家族世代务农、世代清贫的命运,他毅然决然成为了一名国际劳工,远赴美国追梦。
不过美国的淘金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那里他见到了资本的丑恶,欺诈、压迫和剥削使他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负担。
不过此刻的利良奕已经别无退路,只得咬牙坚持,这一干就是十年之久。
在此过程中利良奕深受资本的压榨,他也明白了原本资本的“手”上有时也是沾满鲜血的。
不过好在多年的坚持也使他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于是他便想拿着这笔钱到夏威夷做些生意,逃离金矿这个恶劣的环境。
移居夏威夷期间,他的儿子利希慎出生,不过当时的夏威夷人口并不多,利良奕也没有创造多少财富。
孩子的吃穿用度以及上学等各种开销反倒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眼见在美国发展无望,利良奕便带上了所有积蓄举家再次迁回了香港。
到了香港后,利家的命运便开始产生了扭转,他也从一个曾饱受压榨的劳工转变为了一个嗜血的资本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鸦片贩子回到香港,利良奕先后做了许多小生意,包括布匹、内衣、丝绢等等,并且还创立了百货公司“礼昌隆。”
不过利良奕虽然每天都非常努力,他们家的生活却也只能称得上是温饱的水平,毕竟布料生意的成本利润在那摆着。
利良奕非常不甘心,他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了一辈子,依然没能扭转家族的局面,但是他不认命,想要继续搏一把。
利良奕想到自己以前在金矿工作时资本家靠着剥削压榨疯狂敛财,于是他也便动起了歪心思,将眼光放在了鸦片生意上。
利良奕自然深知鸦片的危害,但这却是一个发财的良机,一番思想斗争后他最终还是选择在金钱和家族利益面前妥协,开始搞起了鸦片生意。
很快,利良奕的生意就如火如荼,他也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小富豪。
此时他的儿子利希慎已经成年,而自己年岁日长,于是利良奕便有了让利希慎继承家族事业的打算。
不久,利希慎创办了一家船务公司,负责运送和贩卖鸦片,由于航运的支持,利家的鸦片还开始远销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
凭借着为人不齿的鸦片生意,在百姓的一片痛骂声中,利家的财富也逐渐变得殷实起来。
利良奕去世后,利希慎继续进行着这“带血的生意”,丝毫没有任何收手的意思。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香港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利希慎敛财的欲望,于是他又将目光放在了同样作为开埠口岸的澳门身上。
凭借着强大的资本链,利希慎成为了脚跨港澳两地名副其实的鸦片大王。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手握大量资本的利希慎仍然不满意现状。
为了能更大程度的攫取利润,他还不惜斥资380万买下铜锣湾西部的一方土地,准备在此建立一个罂粟种植园。
不止是事业上一路顺风顺水,利希慎在爱情和家庭上也堪称完满,他先后娶了4名妻子,生育了15名子女。
为了更好地推进鸦片生意利希慎创办了裕盛行,成了当地著名的富豪。
而利家也从世代务农的穷苦家庭摇身一变成为了港英政府时期香港的4大家族之一。
此时此刻的利希慎以及利家可以说已经到达了一个巅峰。
俗话说“物极必反”,辉煌到了顶点的利希慎应该不会想到,他的人生很快将出现重大转折。
人生转折利希慎刚刚拿下铜锣湾的土地准备开展鸦片的种植工作,香港方面就开始对鸦片的销售以及罂粟的种植开始了管控。
与此同时在澳门方面,利希慎也因为鸦片专卖权的问题而官司不断,毕竟这是许多人眼中的一块肥肉,背后不知有多少人在盯着。
为了应对危机,利希慎一面盯着官司,另一面开始想办法安置他在铜锣湾购置的土地。
此刻的利希慎又把目光放到了房地产的投资上,他先是成立了自己的置业公司,1924年1月又以385万多美元的价格拿下了苏格兰一名乡绅手中的铜锣湾土地,随后便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大厦、剧院、广场等建筑。
原本略显荒凉的铜锣湾一时之间成为了一片高端繁华之地。
自此之后,利希慎开始涉足置业、金融、娱乐、贸易等多个领域的投资,几乎半个铜锣湾都是他的资产。
正当利希慎事业如日中天之时,1928年4月的几声枪响却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这一天一名打扮大方得体的上流人士喋血街头,后来经过警方的调查得知,死者正是知名的富豪利希慎。
当天利希慎原本是要去会所用膳的,不想竟突然暴毙街头,虽然警方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缉拿凶手。
可是当时既没有监控也没有先进的监测有段,凶手留下的线索也是少之又少,加上当时的人们对于利希慎贩卖鸦片的行为积怨已久,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作证。
所以此案一直悬而未决,为了抓住真凶,利家甚至在当时还给出近2万港币的高额悬赏,可是依然没有任何结果。
就这样,一代鸦片大王在百姓们的暗中叫好中,猝然离世。
有人猜测是因为利希慎得罪的人太多遭到了打击报复,也有人说是他贩卖鸦片罪孽深厚受到了惩罚,不过这一切都随着他的死逐渐烟消云散了。
不过利希慎死后,利家并没有就此没落,因为利希慎不仅留下了巨额遗产还有近半个铜锣湾。
半个铜锣湾究竟有多值钱?可以说仅凭收取管理费,利家每年就能获得三四十亿的收入,足可保其富贵。
除此之外,利家也没有因为利希慎的去世而陷入混乱,他死前曾经立过遗嘱,自己去世后由大老婆黄兰芳处理一切事务。
黄兰芳虽然没有利希慎的开创能力,但也算是经营有道,她一方面稳住了家族的局面,使家族没有因为财产的分割问题产生内斗。
另一方面也低调转型,彻底告别了毒品生意,不再和澳门方面有所牵扯,专心经营在香港的产业。
凭借着利希慎留下的雄厚基础,加上稳健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利家如今依然能够富甲一方。
利家的家族成员,即便是不在家族企业上班,每月也能得到一笔摊牌的工资。
即便是想要进入家族企业工作,也要经过考核历练,通过后才可进入。
利家对于人才的筛选也非常慎重,把才能的重视程度放在血脉之上。
在之后,利家也是多次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家乡希望小学、医院的建设,为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奉献。
结语利希慎的成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你可以说他是幸运的,也可以说他是投机的,毕竟通过毒品生意赚取的财富无疑是带“血”的。
不过利希慎后期以及他去世后,其家族事业的转型无疑是成功的,既守住了自己的“财富江山”,同时也将家族企业治理的井井有条。
利家的成功之路有我们需要引以为戒的不足,也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不是说卖鸦片起家的么,说得那么传奇
咪就毒枭一名罗!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