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摧毁”一个理想主义者

楠熙看文学 2024-08-17 22:20:35

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本文作者樛木

《包法利夫人》 【法】福楼拜 著 罗国林 译 作家出版社

自从嫁入了包法利医生家,世界上就此少了一个爱玛,取而代之的身份名称则变为了“包法利夫人”。然而她内心深处依然摆脱不了那个叫做爱玛的,单纯、幼稚的恋爱脑。钢琴、绘画、舞蹈,得益于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农村家庭,在其他农村女孩可望而不可及的背景下,爱玛则从小就培养了很多的爱好。在艺术的浸染和文化的熏陶下,浪漫主义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身体里播种,发芽。紧密的呵护培养了她细腻的情感,万千的宠爱造就了她不羁的性格,自由的观念让她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幻想和憧憬。

爱玛就这样学习成长,就这样渴望着爱情的彼方,就这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不忍打破这个女孩儿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滤镜,而理所当然的,爱玛总是认为生活会朝着她的心之所向发展,她会得到完美的生活和体贴的丈夫,她会度过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一生。带着对爱情体验的渴望和婚姻生活的期待,这个有着理想主义的爱玛变成了浪漫风情的包法利夫人。如何摧毁一个理想主义者?答案就是,抛给她一个无解的最严酷的现实。婚姻生活的平淡无奇消磨了她的期待和憧憬,丈夫的庸俗无趣带给她痛苦和无奈。虽然理想的种子仍不断的抽枝生长,但现实的风暴和骤雨则不会停止击打和摧残。失望和困惑逐渐占满了爱玛的内心,她逐渐意识到原来爱情并不如她想象般那样的美好和浪漫。

幻想的破灭让艾玛对婚姻和生活逐渐产生了痛苦,她每一天都像是在重复昨天的生活,毫无变化,毫无希望。或许是最后的善良,或许是残存的理智让她依然暂时维持着婚姻的运转。但毫无激情与快乐的活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这样的生活已经将爱玛折磨的遍体鳞伤。对美好爱情与婚姻向往的激情破灭了,但爱玛与生俱来的向往之心却依然如梦魇一般,融入了爱玛的过去和未来,身体与骨髓,难以驱散。在生活幸福,性格稳定的情况下,这种期待的情感能丰富生活,增加情趣,提升个人的幸福指数;而当情况反之,在痛苦与折磨的环境中沐浴而成长的向往,则会化为欲望的厉鬼,将人异化,受负面情感的驱动而行事。

于是在对生活的不满与日俱增的状况下,包法利夫人对丈夫的抱怨随之增加,她对丈夫恶毒的说道:

“你根本不懂我,也无法给我想要的生活。你只会让我感到窒息,让我感到无尽的失望。”

查尔斯·包法利,他平凡而不解风情,但绝不是愚蠢或木讷。在这个平凡的乡村医生身上,有着诚实,善良,老实等多种优秀品质。他本和爱玛是金童玉女,门当户对的一对儿,会成为全村所口耳相传的郎才女貌佳话,但欲望的不断膨胀加剧了爱玛的虚荣心,她追求的爱情,自由,被扭曲为了物质,金钱,情欲。这让平凡但不平庸的查尔斯在包法利夫人看来变得丑陋,愚笨。她本就脆弱的自制力碎了一地,从此将爱玛拖入了更深的泥潭。这之后,包法利夫人选择变回爱玛,但却又无法完全变回以前的那个爱玛。她不可自控的先后出轨了4个男人,他们有的人阳光帅气,给予她爱情的鲜活生命力;有的人富贵多金,让她体会到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有的人聪明伶俐,让她的生活充满了新鲜感。但这些人有的贪图她的美色,有人渴望在她这敛财,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并不爱她。所以虽然她每一次都短暂的获得了快乐,但又随后被这些幸运所抛弃。

站在爱玛的视角,她穷其一生所追求的只是像小时候对爱情的简单定义那样——天真地想要获得理想中的幸福。她明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出生于正常的家庭,却最终在道德上,变成了一个自私的,放荡的,不懂珍惜的女人。当回过头来复盘爱玛的一生,她一直期望着自己高攀不起的世界,而又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枯燥乏味的生活。她试图挣脱困境寻求的改变之路,却是不断向外索取,为意外地到来而沾沾自喜。久而久之,这种不劳而获成为了她生存的信条,膨胀的欲望蒙蔽住她的双眼,促使她一步一步将自己推向深渊,最终铸就了,被嫌弃的包法利夫人的一生。

就像许多悲剧故事的结局一样,期望,失望,迷茫而后堕落的爱玛,最终在命运的嘲弄下,走向了生命的终局,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临终之际,她终于明白,生活的方式,婚姻的感受,苦难的承担,是大部分人生命之中的必经之路。财富,欢愉,幸福也许都是气运之下的临时产物,而能承受住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到来的痛苦和磨难,人往往会被锻炼的更加坚强。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儿是什么味道。”每个人当然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但这种追求并不等同于一厢情愿的急于求成,或耍小聪明的不劳而获。而是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探索自我的个人价值。倘若真的有一天苦难不可避免降临时,至少可以面对生活,摆脱内耗,完成自我救赎,与苦难和解。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对幸福的定义呢?

0 阅读:4

楠熙看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