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洗钱、腐败漩涡,投资踩雷不断的瑞信,是如何倒下的?

围炉话今朝 2025-01-03 09:34:53

国际知名的瑞士信贷,居然被老对手瑞士银行以区区 32 亿美元拿下,这价格简直低到像在菜市场捡白菜!要知道,瑞士信贷在金融界那也是响当当的名号,如今这场收购就像一颗核弹在全球金融领域炸开,各大投行都在颤抖。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两家银行的事儿,整个金融体系都像是被按下了震动键。以后我们的钱袋子、投资方向会不会受到影响?全球经济又会走向何方?

01

瑞士信贷成立于 1856 年,拥有着超过 160 年的悠久历史,曾经在全球金融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1934 年,瑞士通过的《联邦银行法》成为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该法案以 “保密” 为核心,规定瑞士银行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客户信息,即使是面对美国政府、联合国或瑞士本国政府的索要,只要客户未同意或没有相关申诉,银行都有权拒绝。

这一严格的保密条款,加之瑞士作为中立国的政治稳定以及自身的经济发达程度,使其银行业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

在 2000 年初,全球跨境私人财富的四分之一都汇聚于瑞士的银行,瑞信和瑞银便是其中的两大巨头。这两家银行总部相邻,业务模式和客户群体极为相似,员工也时常相互跳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相爱相杀” 格局。

当时的瑞信,尤其是其投行业务,在全球颇具影响力,在高收益债券、IPO、抵押权等领域都能跻身前五,其他领域也名列前茅。

其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更是在 2000 年初重组后,凭借瑞士的保密机制优势,即使在 08 年金融危机期间,仍保持着近 20% 的增速,市值一度高达 800 亿美元,且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相对较小,未接受政府救助,与依赖政府救援的瑞银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表面的辉煌之下却隐藏着诸多隐患。瑞信的私行业务因保护了大量黑色、灰色产业的资金,引起了其他国家政府的不满,国际组织自 2000 年初便展开对其业务的调查,主要针对偷税漏税问题。

2014 年 5 月,瑞信被判帮助美国公民偷税罪名成立,被罚 26 亿美元。

同年,瑞士签署美国的 FATCA 法案,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银行保密传统,这无疑是对瑞信业务模式的一次重大冲击,也成为其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

2015 年,瑞信迎来新 CEO 谭天忠,其上任之初市场对他寄予厚望,股价也曾大幅上涨。

但随后的 “间谍门” 事件却让瑞信陷入了舆论的漩涡。谭天忠与一位高管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后者跳槽至瑞银并带走一批员工,瑞信为收集证据采取的不当监控行为被曝光,这一事件严重损害了瑞信的声誉,谭天忠也被迫辞职。

此后,瑞信仿佛陷入了 “爆雷魔咒”,先是与瑞信紧密合作的供应链金融公司 Greensill 爆雷,导致客户损失惨重,紧接着家族基金 Archgos capital 爆仓,瑞信因过度参与其高杠杆衍生品交易,亏损高达 55 亿美元,成为此次事件中损失最大的投行之一,再次成为金融头条的 “常客”。

02

多年来,瑞信频繁陷入各种危机事件,从为走私犯、毒贩提供服务而遭受巨额罚款,到各种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风险事件,其信誉在一次次的冲击下逐渐消磨殆尽。

2022 年底,随着市场对瑞信信心的严重缺失,大量存款和高净值客户开始撤离,一个季度就流失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储蓄,约 1400 亿美元,信用利差一度飙升至 300 多,为吸引存款,三个月期利率甚至提高到 6.5%。

尽管沙特国家基金投资 15 亿美元,持有 9.9% 的股份,但这也未能挽救瑞信的颓势。

去年 3 月,硅谷银行挤兑事件引发全球对银行系统的紧张情绪,瑞信也未能幸免。

美国证监会叫停其年报发布,3 月 15 日,沙特国家银行主席在被问及是否会进一步救助瑞信时,一句 “the answer is absolutely not” 成为了瑞信崩塌的直接导火索。这句话瞬间引发市场恐慌,瑞信股价当日暴跌 20%,而这位主席也很快辞职。

瑞士政府意识到瑞信问题的严重性,虽然宣称准备 540 亿瑞朗以防其流动性问题,暂时稳定了市场情绪,但政府深知瑞信倒下只是时间问题,且不想独自承担救助成本。

于是,政府向瑞银和瑞信下达死命令,要求双方在三天内达成收购协议。

在这场紧张的谈判中,瑞信希望能以较高价格出售,毕竟其市值虽已大幅下跌,但仍期望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估值;而瑞银则试图以低价收购,其最初出价仅 10 亿瑞朗,约合 10 亿美元,这一价格引发了瑞信的强烈不满。

瑞士政府为促成交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抹掉瑞信面值 170 亿美元的 at one 债券,这一行为引发了债券持有人的愤怒,他们联合起来起诉瑞士政府,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债券优先级应高于股票,但此次政府的操作却打破了这一常规。

同时,政府还为瑞银提供 1000 亿瑞朗的流动性保证和 90 亿瑞朗的不靠谱资产担保,最终使得双方在 3 月 19 日达成协议,瑞银以 32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信,这一价格与瑞信曾经的辉煌市值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相当于瑞信不仅被贱卖,还倒贴了 140 亿美元及其他担保。

从根本上来说,瑞信的崩塌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内部管理问题所致。

尽管其风险指标如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在监管要求下看似达标,但实际上其风险管理极为薄弱。从为追求利润而帮助客户逃税,到在业务中忽视信用风险敞口,如在与 Archgos capital 的交易中过度提供杠杆,这些行为都反映出瑞信在运营、道德和信用等方面的风险管控缺失。

一次又一次的爆雷事件逐渐侵蚀了市场对瑞信的信心,客户的撤离、融资成本的上升以及业务发展的受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这家百年投行的轰然倒塌。

03

如今,瑞银收购瑞信后,资产管理规模达到 5 万亿美元,是瑞士 GDP 的 6 倍。

瑞信虽不会立即消失,但已宣布裁员 9000 人,未来瑞银可能还会进一步优化其业务结构,保留有价值的部分,如财富管理和优质客户资源,而舍弃那些不盈利的投行业务。

同时,瑞士政府也必将全力支持瑞银,使其成为瑞士金融体系中 “大而不能倒” 的关键支柱。

瑞信的崩塌引发了人们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性的深刻思考。它与硅谷银行的爆雷虽然看似是两个独立的事件,但都反映出市场信心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如今,市场神经紧绷,下一个 “雷” 可能在任何意想不到的地方爆发,有人猜测是德意志银行,有人担忧美国商业地产或日本国债。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金融世界里,各国政府、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强风险管理,维护市场信心,以避免类似的金融灾难再次发生,确保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毕竟,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动荡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经济繁荣与稳定。

文本来源@小Lin说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围炉话今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