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局势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曹魏国力强,曹操一手辛苦打出大片江山,势力范围涵盖幽、冀、青、并、兖、豫、徐、司隶、雍、凉等州,以及荆州、扬州的一部分。人口约 400 多万,赤壁之战时就大概出了二十多万兵力,全国常备兵力至少有 30 - 40 万。东吴自孙策开始在江东一带扫荡群雄,到孙权称帝,国土范围有荆州以及大部分的扬州,后来还经略了广州、交州的部分地域,人口约 250 万,兵力也有二、三十万。而蜀汉在鼎盛时期具有益州、汉中,以及部分荆州,人口百余万,兵力也有 15 - 20 万。
在这样的局势下,诸葛亮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曹操帐下谋士如云,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等都深受曹操信用,诸葛亮若选择曹操,难以充分施展才华。孙权阵营中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也没有诸葛亮的位置,且其哥哥诸葛瑾已在孙权阵营。而此时的刘备,虽势力较弱,但有坚韧不拔的英雄之志,还有关羽、张飞等不离不弃的猛将。对于诸葛亮来说,只有刘备能够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成为集团中的二号人物,实现自己出将入相、匡扶天下的志向。
二、不选孙权的原因
(一)东吴政治环境复杂
东吴的政治环境极为复杂,内部存在着诸多势力纠葛。孙氏政权虽历经三世,在江东逐渐站稳脚跟,但始终面临着与当地士族的矛盾。东吴的建立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北方流亡到江东的 “宾旅寄寓之士”,另一部分是江东本地的世家大族。此外,孙氏宗族也成为东吴政坛一支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
在东吴建立、稳固的过程中,孙权重用江东士族,任用顾雍为丞相,陆逊为上大将军。然而在孙权称帝后,他开始有意打压江东士族,利用南鲁党争,将陆逊逼死。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使得东吴内部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从孙奋之死可以看出东吴残酷的政治斗争。孙奋作为孙权的儿子,在不同势力的角逐中成为牺牲品。东吴末期,政治生态恶劣,世家大族与皇权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二宫之争本质就是支持太子的江东士族和支持鲁王的淮泗集团之间的冲突,孙权借二宫之争削弱了江东士族的力量。但这种争斗并没有随着孙权的去世而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样复杂的政治环境将极大地限制他的发展。诸葛亮若选择孙权,必然会卷入这些势力纠葛之中。作为一个外来的谋士,他很难在江东士族与孙氏宗族的争斗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且,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会受到各方势力的制约,难以顺利推进。
(二)孙权个人能力局限
孙权虽年少有为,在赤壁之战中展现出一定的领导才能,但在开疆拓土方面却缺乏魄力。孙权后期缺乏进取心,“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在年少时继承父兄大业,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之后又不断扩张,拓展地盘。但随着年龄增长,进取心也不如以前,在合肥前线的几次扩张失利,也打击了孙权的积极性。
孙权没能一统天下,主要在于三方面:实力弱,缺乏正统地位,后期缺乏进取心。东吴虽然熬死了曹操和刘备,但并没有熬垮魏国和蜀国,自身实力仍弱。而且孙权缺乏正统地位,没有号召力。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个政治集团的存在,正统性很重要,也是拥有号召力的重要因素。曹魏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名义上得到汉朝皇帝的禅让,拥有正统地位,而且继承了前朝的核心统治区。蜀汉一方,刘备以汉室皇叔自诩,建立的朝廷为汉朝,也认为自己是正统的一方。而孙权既没有得到前朝皇帝的禅让,也不是汉室宗亲后裔,在正统地位上站不住脚。
孙权的气魄不足也体现在军事能力上。建安三年,孙策迅速削平大量割据势力,控制了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江郡和豫章郡,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孙权在军事上的成就远不如孙策。在与黄祖的战争中,东吴虽然一再得胜,但推进的步伐十分缓慢。而且在逍遥津之战中,东吴的十万大军就在配合协调上出了问题,导致孙权与主力大军之间出现了缺口,被张辽抓住机会上演了 “八百破十万” 的军事奇迹。
(三)战略规划难以实施
诸葛亮若辅佐孙权,需推倒重来其战略规划,不利于实现统一大业。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是 “隆中对”,即联吴抗曹、取荆州、取益州、北伐中原。但孙权的战略目标则是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控制位于长江上游的荆州至关重要。在刘备的实力相对弱小,对自己没有威胁的时候,孙权对刘备占据荆州还可以容忍,但是当刘备占有益州之后,孙权的思想就发生了变化。最终发动荆州之战夺回荆州,擒杀关羽,达到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的。
这与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产生了严重冲突。如果诸葛亮辅佐孙权,就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规划。而且东吴的世家大族在北伐上有两个缺陷:第一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世家大族对北伐往往是出工不出力或掣肘。第二是世家大族在军队中都拥有孙权难以控制的权力,甚至拥有可以世袭的私兵。与曹魏、季汉相比,东吴军队的指挥系统是比较混乱的。因此东吴军队有时看起来人多,但彼此的配合是有问题的。这使得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在东吴难以实施。
综上所述,诸葛亮不选择孙权,是因为东吴政治环境复杂、孙权个人能力局限以及战略规划难以实施等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匡扶天下。
三、不选曹操的原因
(一)道德观念不符
诸葛亮作为一名典型的儒家士子,心中秉持着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在他看来,曹操把持着大汉政权,其人并不讲究忠义。自 “衣带诏” 事件之后,曹操被众多人指责为汉贼。在诸葛亮的价值观中,忠诚和正义是极为重要的品质,一个人应当忠于国家、忠于君主,秉持正义行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优势,但在诸葛亮眼中,这是对汉室的亵渎,是不道德的行为。儒家强调 “君君臣臣”,臣子应当对君主忠诚,而曹操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诸葛亮认为,曹操的所作所为与国贼无异,他不能接受为这样一个不讲忠义的人效力。
此外,曹操在用人上遵循唯才是举的原则,不注重人才的出身。这与诸葛亮所期望的用人标准也有所不同。诸葛亮虽然智谋百出,但他也希望能够为一个重视品德和家族背景的主公效力。在他看来,曹操的用人方式不利于诸葛家族未来的发展。一个不重视忠义和品德的主公,可能会在未来的政治斗争中做出不利于家族的决策。
(二)人才竞争激烈
曹操麾下谋士众多,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等都是足智多谋之人,他们深受曹操信用。在这样的环境下,诸葛亮若选择曹操,很难脱颖而出。
首先,曹操的谋士团队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谋士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才能,但他们都在曹操的麾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相比之下,诸葛亮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谋士,在曹操的阵营中很难获得与他们同等的地位和机会。
其次,地域差异也给诸葛亮的发展带来了阻碍。曹操的谋士主要来自颍川等地,他们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在这个圈子中,新人很难融入,更难以获得重要的职位和机会。诸葛亮来自荆州,与曹操的谋士们在地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他加入曹操阵营,可能会面临被排斥的风险。
此外,曹操本人也是一位极具智慧和谋略的主公。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很多时候能够自己做出决策,不需要过多地依赖谋士。这也使得诸葛亮在曹操麾下的作用可能会被削弱。
综上所述,诸葛亮不选择曹操,是因为道德观念不符以及人才竞争激烈等原因。相比之下,刘备虽然势力较弱,但他礼贤下士,重视忠义和品德,与诸葛亮的价值观相符。同时,刘备身边缺乏优秀的谋士,诸葛亮加入后能够迅速成为核心人物,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匡扶天下。
四、选择刘备的原因
(一)刘备的尊重与求贤若渴
刘备在落难之时,对诸葛亮展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和求贤若渴的态度。年近半百的刘备,早已封侯拜将名满天下,却对未及而立的一介布衣诸葛亮毕恭毕敬。刘备三顾茅庐,一次又一次地亲自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去,孔明不在,他们失望而归;第二次去,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第三次去,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这种尊重人才的态度,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对于诸葛亮来说,刘备的这份尊重意味着他能够在刘备阵营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刘备求贤若渴,回到新野以后,对待诸葛亮像师长一样,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整天讨论天下大事。这种待遇让诸葛亮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让他看到了在刘备阵营中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希望。与曹操和孙权相比,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是独一无二的。在曹操阵营中,谋士众多,诸葛亮很难获得如此高的待遇;在孙权阵营中,“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诸葛亮也难以成为核心人物。只有在刘备这里,诸葛亮才能成为集团中的二号人物,实现自己出将入相、匡扶天下的志向。
(二)政治理念契合
刘备礼贤下士,这一品质在当时广为传颂。他尊重人才,能够做到英雄不问出处,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而且,在刘备落难之时,他还没有定下治国的理念。这与诸葛亮想用儒家理念治国的想法不谋而合。
诸葛亮作为一名儒家士子,一生都希望用儒家的理念来治国。曹操是用霸道强权来治国,这与诸葛亮的理念相悖。而刘备此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期,他需要一位有才能的人来为他出谋划策,制定治国理念。诸葛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刘备的需求。刘备的礼贤下士和未定下治国理念,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诸葛亮可以在刘备阵营中,将自己的儒家治国理念付诸实践,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刘备的潜力与发展空间
刘备虽然暂时势弱,但他有着皇族身份和良好口碑,发展空间巨大。刘备是得到汉献帝当面认可的皇族后裔,且汉献帝还亲口称他为皇叔。这样在法理上,他可以代表汉室正统,在民间就会人心所向,形成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刘备仁义美名满天下,在老百姓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人很本分,但又不是太笨,有亲和力和人格魅力,是能够上墙的好泥巴。
此外,刘备虽然势力较弱,但他在士族和诸侯间有着良好的道德口碑。这使得他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且,大哥诸葛瑾效力东吴,自己投靠理想中的明主刘备。未来不管孙权或是刘备,任何一人夺取天下,诸葛家族都能保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对于诸葛亮来说,刘备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是他选择刘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刘备阵营中,诸葛亮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刘备成就霸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四)家族布局考虑
诸葛家族在三国时期有着独特的人才分配策略。诸葛家三人虽同出一氏,却分投三国: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投奔了东吴,做了孙权谋士,是虎;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将军,是狗;而诸葛亮选择了刘备,成为蜀国的丞相,是龙。
这种家族布局,使得诸葛家族在乱世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诸葛亮选择曹操或孙权,那么诸葛家族的人才就会集中在一方势力中,一旦这方势力失败,诸葛家族就会遭受重创。而选择刘备,既可以避免人才集中的风险,又可以为家族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此外,诸葛亮选择刘备,也符合家族的整体利益。在刘备阵营中,诸葛亮能够成为核心人物,为家族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刘备的皇族身份和良好口碑,也为诸葛家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因为刘备的尊重与求贤若渴、政治理念契合、潜力与发展空间大以及家族布局考虑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刘备阵营中,诸葛亮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家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总结
诸葛亮选择刘备,绝非偶然,而是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和各方势力后做出的明智之举。他的选择体现了其卓越的智慧和深谋远虑,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传奇。
孔明保刘备想名垂青史一统华夏,后期统一华夏无望六出祁山,自己做的局还是要留名[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