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海关之战背景
明末局势及各方势力
明末,天下大乱,各方势力角逐。明朝虽占据大片江山,但已腐朽不堪,内部农民起义不断,外部满清虎视眈眈。李自成的大顺军迅速崛起,张献忠的大西军占据四川。满清从东北崛起,兵力虽相对较少,但兵强马壮。
李自成入主北京后的决策与行动
1644 年 3 月 19 日,李自成攻入京城。起初,李自成严令将士不可扰民,如两位大顺军士兵违反军纪抢掠古玩店,被当街凌迟处死,赢得百姓支持。但随着时间推移,大顺军弊病暴露。大将刘宗敏自认为与李自成一起打下江山,地位平等,对李自成的命令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劫掠明朝旧臣和商人。
李自成对崇祯帝的下落十分关注,在三天后找到崇祯帝尸首,并将其与周皇后草草合葬于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中。而后来清军厚葬崇祯帝,改葬于思陵,收归了很多明朝旧臣的服从之心。
李自成最初想安置明朝旧臣,愿意归顺的重用,不愿归顺的放归家乡。但大顺军军饷短缺,在刘宗敏等人撺掇下,对明朝旧臣和富商进行 “拷饷”。短短几天,“筹集” 了 7000 万两。
李自成曾试图招抚吴三桂,送去四万两白银,吴三桂一度感动投降。但刘宗敏扣留吴三桂全家三十余口人,包括吴三桂的老爹和陈圆圆,吴三桂怒而折返,夺回山海关,与李自成开战。李自成原计划让刘宗敏应战,刘宗敏拒绝,李自成只好亲自挂帅征战吴三桂。但在出征前,李自成无理由杀害一批明朝旧臣,包括大量已归顺官员,彻底失去民心。
二、山海关之战经过
(一)吴三桂的反复
吴三桂,出身辽东军阀世家,父亲吴襄、舅父祖大寿都曾任明朝总兵。他统领的关宁军约有五万之众,且为关宁铁骑,英勇善战。起初,吴三桂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权衡利弊决定归顺大顺。然而,在交接关防后,吴三桂得知家人的遭遇,父亲被大顺军拷打,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愤怒之下率军返回山海关,驱逐唐通所部,并开始积极备战。
吴三桂的反复源于多方面因素。一方面,他与后金多年为敌,投降后金可能会被指责为汉奸,这让他内心纠结。另一方面,大顺军在进京后的一系列举动让他对李自成的统治产生疑虑。尤其是家人的遭遇,使他认为李自成的召见很可能是一种骗局,将对自己不利。于是,吴三桂带领部下兵马直奔山海关,从背后对镇守关门的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唐通猝不及防,带领残部退往一片石。此后,吴三桂一方面加固山海关,另一方面派人去向清摄政王多尔衮求援,遣人绐贼缓师,“以待本朝大兵”。
(二)李自成的进军与部署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降后,决定亲自出征讨伐。4 月 13 日,他带领刘宗敏、李过等大顺军主力 8 万人,奔赴山海关。4 月 15 日,大顺军行至密云,正等待补充粮饷物资。为争取备战时间,吴三桂使出缓兵之计,派使者向李自成再次表明降意,成功地拖延了时间。但面对大顺军浩大的声势,吴三桂仍感独木难支,当日又派人至翁后向清军求援。
李自成决定由唐通、白广恩率军 2 万,自山海关西北的一片石长城包抄吴三桂军,自己亲率主力 6 万从正面攻打吴三桂部主力。山海关中心建有关城,东西有两罗城,南北有两翼城,还有大海和长城可作依托,防御体系十分坚固。李自成派兵围困了山海关的三座辅城:西罗城、南翼城和北翼城。同时,他派大军在南侧的石河设防,防止吴三桂越河突围。为了防止清军插手战局,李自成派唐通率部分兵马驻守山海关北部长城隘口的一片石地,以阻挡八旗军南下。李自成的攻城部署极其严密,他认为吴三桂此时已被彻底包围,无法获得八旗军的支援,因此攻破山海关只是时间问题。
(三)激战过程
4 月 21 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向山海关展开了攻势,从三个方向逼近关城。尽管山海关地势险要难以攻克,但吴三桂明白关宁铁骑是他手中的王牌。若一味固守城池,反而会削弱自身的战力。面对李自成军队的进攻,吴三桂率领军队突围自山海关冲向石河西岸,希望摆脱围困。他深知失败的突围将严重影响士气,因此没有保留任何后手,派出全部精锐军力与大顺军展开激烈对战。关宁铁骑是袁崇焕等人的心血结晶,并曾频繁对抗八旗军,战力非凡。然而,尽管大顺军也经历了多次激战,但人数优势让他们迅速击退了吴三桂军队的冲击。接连不断的吴三桂军多次冲锋,石河岸边爆发了激烈厮杀,造成惨烈的伤亡。士兵倒下,后继者迅速接替,不肯后退分毫。经过上午的激战,吴三桂军始终未能冲破大顺军的防线。伤亡惨重,吴三桂主力损耗殆尽,只得无奈退回山海关内。
当日下午,唐通部在一片石遭到了清军的突然袭击,被击溃。原本打算从侧后方夹击吴三桂军的大顺军的计划落空。经过一昼夜奋战,大顺军虽占据上风,但终究未能打破吴三桂军防御体系。鉴于清军已抵达战场,李自成决定改变强攻战术,采取野战方式尽快消灭吴三桂军主力,回过头再来对付清军。
22 日早上,大顺军沿山海关北面的角山至渤海一线全部展开。此时山海关已交清军接防,吴三桂也率主力列阵出击,双方摆出决战架势。战斗开始后,大顺军将吴三桂军团团围住,猛攻不止;下午三时,吴三桂军眼看不支,大顺军也疲惫不堪。在欢喜岭观战的多尔衮见已达到使两军彼此消耗的目的,命阿济格与多铎各率 2 万精锐骑兵从吴三桂军右翼插入,猛攻大顺军,已奋战一天的大顺军力不能支,纷纷溃退。此役中,大顺军共有 15 位将领牺牲,大将刘宗敏负伤,李自成只好经永平向北京撤退。撤退时,大顺军一路遭到清军和吴三桂军掩杀,伤亡十分惨重。回到北京后,大顺军只剩下 7000 名骑兵,史载 “步卒且尽,伤骑兵过半,所选拔的骁勇战将莫不尽伤”。
三、李自成的损失
(一)兵力损失惨重
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可谓损失惨重。原本号称十八万精锐的大顺军,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几乎被全灭。据史料记载,大顺军在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以及后来加入的清军八旗兵的激战中,死伤无数。关宁铁骑作为明朝的精锐部队,战斗力本就不容小觑,再加上清军八旗兵的强大战力,大顺军虽人数众多,但在战斗中逐渐陷入劣势。
十五员大将的阵亡更是给大顺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些大将都是跟随李自成南征北战多年的得力战将,他们的牺牲不仅使大顺军失去了重要的军事指挥力量,也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在战场上,大将们身先士卒,他们的阵亡让士兵们感到绝望和恐惧。没有了这些核心将领的带领,大顺军在后续的战斗中变得更加艰难。
此外,兵力的大量损失也使得大顺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原本大顺军在推翻明朝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但山海关之战后,幸存的士兵大多疲惫不堪、伤病交加。这些士兵在心理上也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对未来的战斗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李自成不得不面对重新组建军队和恢复士气的巨大挑战。
(二)战略地位丧失
山海关的丢失对李自成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山海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重要通道,也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屏障。在李自成占据北京后,山海关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失去山海关后,李自成陷入了无险可守的困境。清军可以长驱直入,直接威胁到北京的安全。原本李自成可以凭借山海关的险要地势,抵御清军的进攻。但现在,他不得不面对清军和吴三桂军的联合攻击,而且没有了坚固的防线作为依托。
山海关的丢失也使得李自成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他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部署,考虑如何应对清军的进攻。同时,失去山海关也让李自成在政治上陷入了困境。他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各地的势力开始对他产生怀疑和动摇。一些原本归顺大顺军的地方势力也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甚至有一些人转而投靠了清军。这使得李自成的统治范围逐渐缩小,实力进一步削弱。
四、战后一蹶不振的原因
(一)瘟疫影响
大顺军在攻破北京城后,军中突然爆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瘟疫。这场瘟疫让大顺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严重削弱了大顺军的战斗力。据史料记载,这场瘟疫传播速度极快,就连李自成自己也没有防备。大顺军虽然号称百万大军,但毕竟都是农民武装,缺乏正规作战的经验,再加上瘟疫的影响,大顺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瘟疫的爆发使得大顺军内部人心惶惶,士兵们不仅要面对战争的残酷,还要承受疾病的折磨。许多士兵患病后无法继续作战,甚至死亡,这使得大顺军的兵力进一步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的决策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原本有心北上收复辽东,但随着瘟疫的兴起,他不得不下令撤军。放弃了山海关,也就等于放弃了北部屏障,当清军南下的时候,大顺军也就处于无险可守的状态了。
此外,瘟疫还导致了大顺军的军纪涣散。士兵们在患病和恐惧的双重压力下,开始出现抢掠百姓的行为,这使得大顺军失去了民心。而清军进入北京后,军纪严明,多尔衮下令不许抢掠百姓,否则重罪处罚。老百姓纷纷回到家园,迎接清军,因此清军获得了民心。这一对比,使得大顺军在与清军的对抗中更加处于劣势。
(二)与清军战斗力差距
农民军与八旗军在战斗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首先,八旗兵是当时天下无敌的精锐部队,虽然只有十几万,但战斗力极强。他们以渔猎为生,平日在打猎活动中锻炼了体魄,训练了骑射、搏斗等军事技能。同时,满人处在部落社会状态,作战频繁,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大多是农民组成,平日在家种地,上战场后需要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作战。从这点来说,农民军在军事技能和作战经验上远远落后于八旗兵。
在武器装备方面,清军火器部队强大。顺治元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李自成军列阵迎战,多次袭击清军阵营但都无法彻底将其击败,只能固守潼关。顺治二年,红夷大炮运到,清军连续轰击,终于攻破潼关,农民军彻底丧失了斗志。正面野战打不过清军,防守关隘城池又被红衣大炮轰开,这使得农民军在与清军的战斗中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
此外,清军的追剿战略也非常得当。清兵入关之后,实行追剿战略,对李自成的农民军紧追不舍,不给他喘息之机。入关后,多尔衮命吴三桂不得入京城,直接追击李自成军。在保定以南的望都一战,大顺军发动反击,一度重创清军。但在五月初二日在定州清水河,清军重新集合,再次出击,李自成的农民军再次大败,大将谷可成阵亡。此后,清军一路追击,使得李自成的农民军疲于奔命,战斗力自然底下。
(三)绿营制度限制
清朝以大量绿营承担卫戍工作,极大地限制了李自成军队的运动战空间。在明朝的时候,各地卫所兵自己不当流寇就不错了,所以中原大地任闯军驰骋。在前期的时候,只要避开明军的主力,一般的府城、州城也只能闭门自守,很少有主动出击的能力。后来能和明军打主力会战了,自然更不把明军的地方部队放在眼里。
但清朝的绿营制度改变了这一局面。很多绿营在做明军的时候都是三流货色,但是降清之后,他们的军队得到了足够的粮饷供给,有清军的严格纪律约束,清朝也给了他们与功劳相称的封赏。如果碰上难啃的敌人,还有八旗兵在后面压阵。于是,这些绿营部队一下子从三流军队变成了强军。
例如张勇,在左良玉麾下的时候,只是被李自成吊打的众多左镇将领之一。但是降清之后,他的军队能和刘体纯、贺珍、孙守法、米喇印、丁国栋、李定国等人正面硬刚,还经常打赢。这些绿营到处都是,使得闯军走到哪都会碰上难啃的硬骨头。就像荆州,这个地方卡住夔东和湖南之间的交通要道,清军没有多余的兵力保护这里,守将是顺军叛将郑四维。郑四维做明军的时候是纯正的垃圾,左良玉逃跑的时候都没带他,但是投降了大顺之后,他就能打得过左镇了。降清之后,郑四维因为杀害了大顺荆州防御使孟长庚,知道一旦大顺军打回来,别人尚可投降,他必死无疑,所以他比谁都卖力,清朝也给他足够的支持。李过多次进攻荆州,可是到最后也没打下来。
正是由于这些绿营兵,闯军在八旗兵疲劳不堪、北上休整的时候,也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反攻,需要把戍守各地的绿营兵一股股敲掉,这就从闯军最擅长的运动战变成了阵地战、拼消耗。一旦开始拼消耗,清朝控制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片平原,闯军只控制湖广的几处偏远山区,那自然是不可能拼得过的。
五、总结
山海关之战无疑是李自成命运的重大转折,这场战役的失败对他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原本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推翻明朝,大有建立新王朝之势。然而,山海关之战的惨败,让他的帝业梦瞬间破碎。
虽有多种原因导致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后一蹶不振,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战影响深远,改变了历史走向。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获胜,或许历史将会是另一番模样。但历史没有如果,李自成的失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从自身原因来看,李自成在攻占北京后,未能及时稳定统治,安抚民心,反而大肆剥削京城的富豪阶层,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同时,他在战略决策上也存在重大失误,对吴三桂的招降处理不当,对山海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及时抢占山海关并做好应对清军的准备。在战争中,他又低估了吴三桂与清军联合的力量,导致大顺军在战场上陷入被动。
从外部因素来看,清军的强大战斗力、追剿战略得当以及绿营制度的限制,都使得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战后难以东山再起。八旗兵的精锐战力、火器部队的强大以及对李自成的紧追不舍,让大顺军疲于奔命。而绿营制度的实施,使得大顺军的运动战空间被极大地限制,陷入了与清军拼消耗的不利局面。
总之,山海关之战是李自成命运的转折点,这场战役的失败让他失去了建立新王朝的机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清朝最终取代明朝,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而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则成为了历史的过客,留下了一段令人叹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