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智力才算是聪明?两个标准:1、预见;2、得到想要的东西

老方说老方说 2025-04-24 18:42:41

人人养子望聪明。从古至今,“聪明”就是人们最深的执念之一。

但什么才叫聪明呢?

现实中,人们对于聪明的看法和评价标准主要有这么几个:

记忆力好;学东西快;会察言观色;说话好听;反应敏捷;无论语言交锋还是做事都不吃亏;脑子活络心眼多……

所以很多父母会要求孩子背诗词,背得多背得快就是聪明,反之就是愚笨。以此来评判,那金庸笔下的黄蓉和她母亲才是聪明人。

不过有趣的是,这个世界成就最高最大的貌似也不是聪明人。苏轼晚年就感叹自己是被聪明误了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什么样的智力才算是聪明?两个标准:1、预见;2、得到想要的东西

按照智商划分标准,大部分人都是在100分左右,125分以上就称得上聪明人了,而到了140以上就算是天才。据有关研究,爱因斯坦的智商大概是在146-160之间。

当然,智商高低只是一个方面,不是说一个人有160的智商就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比如爱因斯坦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持续探索的精神可能比智商的因素更重要。

而且大家对成就的定义也不一样,有的人以名利双收为成就,有的人以千古流芳为成就,大家各有各的价值观和选择。所谓盖棺定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是后人给出的评价,老方说司马迁和汉武帝都有很大的成就,但他们两个人的成就是不同的维度。

从历史来看,真正的高智力水平或真正的聪明只有两个标准,第一就是预见能力,“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说得就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见和判断,基于此才能有所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见微知著,看到一点信息就能预料到后面会发生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素质和能力。兵法上就特别强调这点,“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是啊,如果没有这样的预见性,那如何把握先机,掌控主动权并赢得胜利呢?

不管是战争还是商业博弈,以及人生和事业的发展等都需要有长远的眼光,“预见”确实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讲一个这样的例子。

聪明有大小之分:有洞见才有预见,明智的判断是趋吉避凶的关键!

中国人都以诸葛亮为聪明人的代表,为什么?就是因为诸葛亮算无遗策,对事情的变化和发展有清晰的判断,这体现了一种对变化的驾驭力。

没有变化就没有生机和活力。要知道这个世界永远是在变化之中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所以一个人要建立安全感和稳定性,就需要对现在的情况有分析,对未来的变化有判断。毕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智果(荀果)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也是智氏家族的军师和智氏六世祖,他就是一个非常有洞察力的人。他的先见之明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智氏第六代家主智宣子荀申要立荀瑶(智伯瑶)为第七代家主的时候,智果就提出反对意见:

瑶有五长过人,惟一短耳。美须长大过人,善射御过人,多技艺过人,强毅果敢过人,智巧便给过人,然而,贪残不仁,是其一短。以五长凌人,而济之以不仁,谁能容之?若果立瑶,智宗必灭!

他的意思是荀瑶什么都好,文武全才,但唯独性格不行,如果是这样的人当家主,恐怕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但奈何智宣子主意已决,智果悲叹“吾不别族,惧其随波而溺也”,后来荀瑶不听智果的建议导致兵败,其后智氏族灭,而智果因为改氏谱为辅氏,智氏血脉因为他的洞见而得以善存——智氏灭,唯辅果存,后秦灭六国后,辅姓后裔不忘先祖,恢复智姓。

见祸于重开之外,虑患于杳冥之内。灾祸还没有发生就洞察到了,迹象还没有显露就提前有所防范,对于这样的聪明人,世人称之为智者。

一个人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目标,比如有的人想考研,有的人要升职,有的人想暴富,有的人要成功成名……

但我们也知道,真正能够达成所愿的人非常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目标最后成了痴心妄想,不可能实现,为什么?

某国的总统曾表示对智力的最佳定义就是预测未来的能力,他其实就强调了“未卜先知”的重要性,你早有准备,那就有了先机和主动权,增加了自己拿到结果的概率。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现在,还要兼顾未来才行。

真正的聪明一定是以结果来评判,如果想要的东西得不到,那算什么聪明?所以老方说智力的评判就两个标准,而且这两个标准是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上讲理论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两者相辅相成,最终是以能否达到预想的目标为衡量。

比如你考研过关,比如你升职加薪,比如你创业成功,比如你赚到了多少钱,比如你终于成为了你想要成为的人,过上了想要的人生……这些都可谓你智力水平很高的证据。

这个世界是因为看见才相信,每个人都需要用事实和结果证明自己。否则你以为自己很了不得,你觉得自己很聪明很好,那别人凭什么相信你呢?抱怨或发牢骚无济于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只有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和出路才有前途。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才是心想事成的根本。

我告诉你这是老方最大的心得之一。要知道,你心里想什么是一回事,现实什么样又是另一回事,你改变不了别人和世界,你只能是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是达成所愿、目标的根本方法。古人讲修身为本,就是这个道理。人是活在现实世界里,如果你不接受现实的不如意,你又怎么可能超越现实呢?你只有适者生存,在现有的环境中取得成功,你才有改变它的机会和能力。

我们看那些取得成功人,如乔布斯、马斯克等,他们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他们都具备所谓的“现实扭曲立场”,简单说就是把他们心里的想法、脑子里的构想一点点变成现实。当然这个过程会很艰难,他们也需要不断试错和修正自己,找对思路和方法,并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之后才能成功。

事实就是如此,人生在世,你要么是改变自己,要么是你被现实所改变。

最后,谋事不求易成,这是每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的自觉认识。要做正确而困难的事,这样才值得。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全局来看的时候,就会确认这一点。

0 阅读:19

老方说老方说

简介:互联网创业者,喜欢分享一切有价值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