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什么?或者说,你的世界观是什么?
以及,最管用、最能给你带来利益的观念是什么?
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但这不妨碍他们有自己深信不疑的理念和执念,每个人都是受这种大脑中的某种思想产物的驱使。
比如你认为世界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必然的逻辑,那你就无所谓是非善恶,而是只有利弊得失的权衡和选择。
但从历史和现实看,这样的世界观是错误的,损人不利己(从长期和大局来看)。大道至简,包括一些身居高位的人其实脑海里也是很简单的一两个理念或观念而已。
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才能利己利他。
人类社会难免有好人和坏人之分,这个世界最怕的就是聪明的坏人和愚昧的好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破坏最大。
所以世界需要限制两者的比例,以及有一套东西来调整生态体系的平衡。
为什么说丛林法则这样的世界观是错误的?就是因为它有零和博弈的局限性。比如世界是一个村子,人类都聚居在一起,再也没有其他同类了,那这时候如果采取丛林法则的理念和逻辑,那后果会是什么样?
一开始可能是平均的,然后慢慢分化,因为智力、体力、能力、家庭和运气等因素的差异化,必然是少数人成为最有权的人,资源都由其分配,其他人沦为附庸,甚至是一切都为前者所有。于是这个村子就会充满暴力、紧张和荒诞,最后的命运就是混乱和死亡,所有人都无法幸免。
而如果坏人和好人都足够聪明,那坏人也会选择做好人,大家会选择一个有利于整体的策略,尽管还是有差异,但不至于有天壤之别。强者在均衡中产生,幸福也是如此。这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核心就是理性。
这个世界需要任正非的灰度智慧!
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从来是有差异的,你的东西多一点,他的规模大一些,我的实力强一些,各有各的不同,从而形成一个生态体系。
假如实力最强的一个非要说我拳头大都必须听我的,那对这个体系就是灾难了。要知道成吉思汗那么厉害,最后证明这样也是行不通的。
不管是人性的丛林,还是世界的丛林,都不能是非黑即白的认识和逻辑,强和弱是相对的,世界是矛盾的统一,强的一方会变成弱的一方,弱的一方也会变成强的一方。
所以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这个世界就需要灰度的智慧,任正非的“开放、妥协、灰度”理念是华为由弱到强的心法,其实灰度的具体应用就包含了开放和妥协,唯有理解了灰度的内涵,我们才能找出一条对大家都好的道路。
而要理解灰度,我们需要从妥协说起。
没原则的不懂妥协,有原则的人才会妥协!
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可谓毫无原则,我们读过“变色龙”的故事,这种人是随着强弱和利弊来扭曲自己的,他心里没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别。真正的妥协是理性:
“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一味地让步。明智的妥协是一种适当的交换。为了达到主要的目标,可以在次要的目标上做适当的让步。
我们看这两段话简直妙不可言。这不是给你讲道理,而是教你怎么去适应环境以赢得胜利。
很多人都是因为不够理性才陷入在意气之争中,他们不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所以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被诱惑被操纵,他们以为妥协是“输”,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面子,而是理性和真正的利益。
而心里装着大原则的人,就善于让步,抓大放小,求同存异,以达成主要目的为追求,从而构建双赢和多赢的基础。
开放心态,有容乃大。
如果是内心封闭的人,那就很难妥协,越是固执己见的人越容易冥顽不灵,所谓“茅坑的石头又臭又硬”,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世界上都是这样的人,那就难办了。
任正非在做企业的时候从来是开放的姿态,对员工不求全责备,对竞争对手可以从行业生态的高度去看待,因此华为跟对手有竞争也有合作,“友商”的概念真的是一大创造。任正非深谙妥协、让步的艺术,所谓灰度,就是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最怕是针锋相对,互不相容,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不要说什么“生意的艺术”,历史告诉我们,世界需要的是“领导的艺术”,靠漫天要价、极限施压这样的伎俩或可以做买卖,但在大事业上是行不通的。
西方的管理大师曾表示,果断是决策者的品质,但果断不是武断,“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所谓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至多只是‘似是与似非’中的选择。”
这其实就是一种灰度思维,可见一流的智慧是相通的。
总而言之,唯有灰度才能化害为利,化解冲突,让矛盾变成促进世界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