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如果我们谈不拢,中国将考虑接受香港的时间和方式!”
1982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面对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香港动乱”的威胁,邓小平如此意味深长地回应。
撒切尔夫人携马岛大胜之威而来,却丝毫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会谈后心情沮丧不安,以至于在离开会场时上演了一场世纪之摔。
但英国并不会因为一次挫败而放弃他们继续统治香港的企图,香港按时回归的背后,是中英双方无数次激烈博弈的结果。
英国图谋
英国在清末时期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3个不平等条约,让香港沦为他们的殖民地。
尽管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届中国政府均不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但英国始终将香港视为关键利益,拒绝归还香港。
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作为一个买办政权,高度仰赖英美支持,面对英国的强硬立场,根本不敢抗争,在日本投降之际错失了收复香港的良机。
而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战略考量,认为香港能够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也没有立刻对香港进行武力统一,而是决定等待时机。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力的提升,各方都认识到,中国不可能继续任由香港问题一直拖延下去。
许多人认为《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的99年租约节点,即1997年,很可能是中国收回香港的最后期限。
出于这种考量,在1978年,香港上一轮土地买卖合同陆续到期后,投资者大多对香港当局的新一轮土地出售持保留态度,担心1997年后买下的土地会被收回。
中国政府明白,收回香港的时机已至,英国政府也意识到,他们必须正视香港问题的存在。
1979年,时任港督麦理浩前往北京,就香港土地出售问题与中国政府展开讨论,顺便试探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态度。
面对麦理浩的试探,邓小平直截了当地表示,中国必须在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不过关于香港的土地问题,可以让投资者放心。
英国为中国的坚定立场深感棘手,然而此时的英国也已经是日薄西山,没本事对中国施加什么像样的压力,只能装死继续拖延。
直到1982年,马岛战争的胜利,让英国人认为,他们等待的最佳谈判时机到了。
马岛是位于南大西洋上的一片荒凉群岛,英国和阿根廷都宣称对这座岛屿拥有主权,阿根廷甚至都把官司打到了联合国。
在国际压力下,加之马岛确实荒凉,没什么价值,英国在马岛问题上一度大幅退让,同意在保留治权的情况下,在主权上让步。
不过,在马岛居住的英国居民当然不满英国政府的立场,双方协调耗费了太长的时间,随着英国马岛实控150年的日期日渐临近,阿根廷越来越担心英国只是在以此拖延时间。
1982年,阿根廷加尔铁里政府面临经济崩溃,民怨沸腾的困境,急需转移国内矛盾,便想打一打马岛牌,于4月2日出兵占领马岛。
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当机立断,决定武力夺回马岛。
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英国山河日下,军力萎缩,但也不是阿根廷能够抗衡的,在英国政治、军事手段齐出,阿根廷很快败下阵来。
打赢马岛战争后,撒切尔夫人志得意满,自认“英国的社会地位和我自己的地位,都已经因为阿根廷的胜利战果而有了改变”。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马岛战争胜利后不久,撒切尔夫人正式访华,就香港问题与中方谈判,希望以马岛的胜利威慑中国在香港问题上让步。
谈判期间,撒切尔夫人甚至出言威胁“如果中国要收回香港,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但撒切尔夫人却没想过,与她谈判的对手曾经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样双方纸面实力悬殊的战争,怎么可能被英国的战争威胁吓倒。
更何况,英国在马岛战争中几乎倾全国之力,却还是阿根廷方面犯蠢才勉强打赢,虽说英国自我吹嘘是辉煌胜利,但实际上只是彻底暴露了英国的拉垮。
果然,面对撒切尔夫人的威胁,邓小平丝毫不为所动,坚持香港主权问题不容谈判,并表示“如果我们谈不拢,中国将考虑接受香港的时间和方式!”
言外之意,是如果英国不愿意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按时归还香港,那么中方就要采取武力手段,提前收回香港。
眼看中方态度坚决,英国方面也十分清楚,他们绝不可能在香港战胜中国军队,只得不情不愿地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进行磋商,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尽管英国在香港问题的首轮正式交锋中失利,但显然不会就此死心。
在接下来的接触中,英国先是抓着3个条约不放,后又提出“主权换治权”的想法,想方设法要维持自身在香港的影响。
由于英国始终不愿让步,中方也坚持原则,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警告英国,如果到了1984年9月还不能在谈判中达成一致,中国将不得不单方面确定香港问题的解决方式。
英国知道不可能继续拖延下去,又试图用香港的经济价值和所谓香港“民意”施压中国,先是操纵港币暴跌,后又指使香港立法会议员联名对香港与英国解除关系表达失望。
但中方始终不为所动,坚持主权问题不容讨论,英国最后只得接受失败,在中国方案的基础上与中方谈判。
经过多轮艰苦谈判,中英双方在1984年9月18日就驻军、选举、协议文本草案等全部问题达成协议,并于12月19日签署联合声明,确认香港将于1997年7月1日回归。
随后,双方成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推进香港回归的具体事宜。
阴谋反复
就在香港回归进程稳步推进时,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遭受了重大挫折,中国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
英国也因此错估了形势,认为可以趁机施压,迫使中国重新考虑香港问题,至少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影响。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的英方代表单方面中断了所有谈判,意图将之前的谈判结果推翻重来。
面对英国的试探,中方代表明确表示,中国对香港的方针政策不容更改。
但英国依旧不死心,又在香港进行了一系列操弄向中国施压。
英国先是给部分港人英国公民身份搅乱人心,又推动《香港人权法案》企图将其凌驾中国宪法之上,还大兴土木,意图抽空港府财政。
对此,中方沉着应对,一招不承诺接手香港债务,让各大银行不敢为港英当局的建设方案贷款,令英国抽空港府财政的计划无法实行。
同时,中方积极联合香港爱国同胞,做好香港回归的预备工作。
在香港爱国同胞的全力支持下,尽管港英当局不配合,香港回归的过渡事宜依旧稳步推进,英国在香港建设一个“没有英国人的英国社会”的想法彻底落空。
时间来到1997年6月,香港回归已经进入倒计时,英国政府却仍想做最后的挣扎。
英国皇家海军家底尽出,组建了一个拥有30余艘舰艇的“海浪97任务组”大型混编舰队直奔中国南海,意图通过炫耀武力,迫使中国重新考虑香港问题。
当时中国在海军实力方面,确实与英国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如果任由英国舰队在南海横行,香港问题恐怕又生波折。
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中国海军宜宾舰单刀赴会,与英国舰队在中国领海边缘对峙。
6月27日,英国舰队派出2艘舰艇,闯入中国领海范围,宜宾舰立刻追赶,试图驱逐。
眼看即将被宜宾舰追上,英国军舰掉头向宜宾舰冲来。
英舰的吨位比宜宾舰大,如果发生碰撞,吃亏的肯定是宜宾舰,英国希望以此吓退宜宾舰,让英国舰队的全部军舰进入中国领海。
然而,宜宾舰的反应却超出了英方预料——面对强敌,宜宾舰不但没有选择退避,反而继续全速向英舰冲去。
宜宾舰上的将士们都很清楚英国的算盘,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抱着同归于尽的决心,毅然选择与英舰对撞。
反倒是英国,并没有做好与中国战争的决心与准备,舰队成员也不希望自己在这场威慑行动中受伤甚至牺牲,在最后关头转向,避开了碰撞。
这一动作也标志着这场海军的对决,以中国的胜利落下了帷幕。
优势的英国海军也在中国手上吃了亏,英国彻底无计可施,只能承认接受现实。
但即使香港的回归已经无可更改,英国也要恶心一下中国政府。
在6月29日的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查尔斯王子在致辞时故意拖延,超出预定时间23秒,打乱仪式进程,希望使中国国旗不能按时升起,以打击中国声誉。
中方礼宾司人员临危不乱,通过让司仪加快语速、下令护旗手加快入场,在最后关头抢回了被查尔斯王子拖延的时间。
在中方的努力下,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五星红旗如期在香港升起,这场中英之间的激烈博弈,终于以中国的完胜而告终。
参考资料
紫荆花开 央视网
香港回归前中英海军海上展示实力 马强 文萃报(周五版)2019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