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是如何形成并崛起的呢?对华夏早期格局有何影响?

韬滔谈易 2024-12-31 22:40:21

在华夏早期的东部地区,也就是如今山东、江苏一带,有一个重要群族十分活跃,经常与华夏民族对抗,众多古籍称之为东夷。

古籍对东夷的比较明确的记载为夏朝的太康失国,在一次围猎过程中,后羿将太康射杀。这后羿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为何能够得到太康的信任呢?直接从古籍文献中所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要了解这些情况,就得从东夷的形成说起。东夷是何时出现的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古籍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大约4600至3000年前的龙山文化,就已经看到骨刻的“东”、“夷”字。

从字形结构上分析,“夷”就是指背着弓箭的人。弓箭是何时出现的呢?《山海经》有明确的记载,《海内经》有这样说道:“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从上述这段文字记载中可以得知,弓箭的发明者叫般,他是少暤的儿子。综合众多古籍文献来看,少暤又称作少昊、昌意,是黄帝的次子。也就是说,黄帝的孙子首先发明了弓箭。

当然,也许大家都认为,弓箭的出现要比《山海经》的记载早得多。不过,《山海经》既然有这样的记载,也是十分合理的。有关三皇五帝的故事传说,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但是否知道为什么叫三皇呢?他们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什么贡献?

三皇之首叫伏羲氏,擅长狩猎、动物饲养,其次是神农氏,发明农具并从事农业耕种,还有就是女娲氏,发明了陶器的炼制。陶器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但陶器的炼制有较高要求,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远大之下只好拿出某种物品进行交换,于是催生了市场,出现了社会分工,专门从事手工制作以及商品交易的叫共工氏。

《易经》对社会分工有比较系统的讲述,只是将女娲氏和共工氏也归属于神农氏。

简陋的弓箭也许一般人能够制作,但威力强大的弓、锋利的箭恐怕只有共工氏才能完成。共工氏擅长工艺制造,但弓的弦由大型动物的筋制成,而黄帝属于伏羲氏,擅长狩猎以及动物驯养,恰好能够提供制作弓弦的材料。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炎帝属于共工氏,只有黄帝与炎帝的两大部落结合在一起后,才能制造出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弓箭。从此以后,弓箭作为武器才被人们广泛使用。而且这段文字还特别说明,只有得到帝俊的准许,羿才有弓箭的使用权。

弓箭大规模使用后,于是便出现了夷:背着弓箭的人。

说到夷,就必须了解羿。羿就擅长射箭的人,而背着弓箭的人却未必擅长射箭。

大家看到羿,就会想到后羿,将后羿当成某一个人的名字。“后”是掌权的意思,后羿就是专门管理射箭的官员。夷是背着弓箭的人,是一般的士兵,而羿是负责训练士兵的人,我们可以理解为弓箭队的队长,或者说是羽林军的首领。

因此,后羿是一个机构的名称,或者是官员职务的名称,并非某一个人的名字。那么,这个机构是谁首先创立的呢?《海内经》也有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这里的“侯”是指箭靶,发明者叫殳。殳为何制作箭靶?自然是为了传授射箭方法、训练队伍、选拔精英。因此,侯就是为了训练军队而出现的,也成为权力的象征,诸侯的含义大概由此而来,毕竟有了军队才能称得上诸侯。

在古代,鼓和钟都是发出战斗号令的器具,其发明都叫鼓、延,也是殳的兄弟。在大家的认识中,钟和鼓都属于乐器,但通过对上述文献分析,它的出现也是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后来才有娱乐功能。

后羿大概就是对殳兄弟三人的称呼,他们的父亲叫伯陵。伯陵是是炎帝之孙,后羿便是炎帝之后。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叫嫦娥,嫦娥是帝俊的女儿。帝俊将女儿嫁给后羿,大概就是通过联姻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帝俊为什么要组建军队?这个问题就不用多说了吧。再看《海内经》相关内容:“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目的是以扶下国,确切地说是震慑天下,让下面的小国不要轻举妄动。比如《大荒南经》有这样的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有人曰凿齿,羿杀之。”

大概意思是说,大荒之中有个叫融天的地方,有个叫凿齿的人被羿射杀了。羿为什么杀掉凿齿?自然是帝俊的命令。

帝俊又是谁呢?

在《山海经》中,有关帝俊的信息比较丰富,他究竟是谁呢?在《大荒西经》中就有这样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

后稷这个历史人物,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他就是周人的始祖,是帝喾的儿子。因此,《山海经》的帝俊与帝喾应是同一人物。那么,夷的出现就是在帝喾时期,分布在天下各地,只是到了后来,东方夷人的实力相对比较强大,形成强大的东夷群族。

也就是说,夷人的前身就是帝俊创建的军事,是国家机器,羿是夷的首领。因此,夷、羿对早期华夏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往往决定着帝君的命运。大家都听说过后羿射日的故事吧!不过,《山海经》的“日月”并非都是指天上的日月,更多时候是用来指代帝君的子女,《大荒南经》有这样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羲”就是指伏羲氏,“和”就是加在一起的意思,所谓“羲和之国”,就是伏羲氏众多部落联合起来组成的联盟,帝俊就是该联盟的盟主,或者说是一国之君,他的儿子就是以“日”来命名。

不过,后羿是否真的射日呢?整部《山海经》中都找不到明确的记载。然而,从辑录于其他文献的条目出现了关于后羿射日的说明。比如唐人成玄英在《庄子·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宋代《锦绣万花谷》也引用《山海经》:“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

以上这两则文献都提到羿射日,落沃焦,至于九日还是十日?这个问题就不算重要了,只是说明在古本《山海经》中,确实有羿射日的记载,却不知是何种原因失录。值得一提的是,《锦绣万花谷》还提到尧,说明后羿射日的故事就发生在帝尧期间。

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挚为如何不善?司马迁没有说,但结合后羿射日的相关记载,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宋代《锦绣万花谷》也引用《山海经》记载:“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

我们所熟悉的后羿射日,竟然是将天上的太阳射下来,谁有这种能力?不妨让大家开开眼界。虽然《大荒南经》有明确记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也许后人不敢面对这段历史,于是便后羿射日理解为将天上的太阳射下来。

后羿的行为,确实令人无法想象,不过在夏朝还真的出现类似的事件,也就是历史上的太康失国。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太康失国也是充满各种谜团,事情经过大概就这样:太康是夏后启的儿子,即位后终日田猎无度,在一次狩猎中被后羿射杀。

后人常常将失国的原因归于太康的昏庸无能、贪图酒色、不理朝政等等。其实,他们对华夏早期的国家机构并不了解,比如,后羿是什么呢?

前文已作分析,后羿就是军队的领导。军队本来是帝俊创建的,但之后的帝君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太康之前,后羿掌控着国家军队,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度,与军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后人在研究时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其实,大禹禅位于伯益应该是真实的,他的儿子启讨伐有扈氏,与后羿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军队不听从他的命令,他又能干什么?

因此,关于太康失国,并不是人们想象那样简单,如果后羿与太康有矛盾,不服从太康的命令,太康又有什么办法呢?在人们的印象中,狩猎似乎是一种娱乐,其实在古代,尤其是在上古时代,狩猎是一种繁重的生产劳动。太康经常狩猎,一者可以获得食物,二者可以训练军队的作战能力。

太康希望通过狩猎与军队进行互动,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这就触犯了后羿的利益,于是后羿便选择适当的机会将太康射杀了,另立一个比较听话的人。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后羿掌控了国家的军队,为何不自己当国王呢?

当时有个叫寒浞的人,大概是后羿的得力干将,他就是这样想的,不过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寒浞杀死了后羿、后羿所立的国君仲康、仲康的儿子相,相被杀时,他的妻子后缗正怀孕,逃回娘家后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复国。

少康能够复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是黄帝的后裔。上古时期大概有这样的规矩,只有黄帝的后代才能成为国君,后羿杀死国君后,需要在国君的兄弟或儿子中另先继位人,而寒浞自立便犯了大忌,为天下人鄙夷,鄙夷这个词大概由此而来。

后羿作为军队的首领,肯定是由国君任命,或者得到国君的认可。后羿被寒浞杀死后,这个机构就成为历史。少康要复国,需要有自己的军队,有了军队的部落就成为侯。之前的军队没有得到诸侯的认可,被称为夷人,东夷就是泛指东方一带的夷人。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