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是传说中的上古帝都昆仑之墟,颛顼、帝喾两代都城

韬滔谈易 2024-11-30 15:19:42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2019年9月,科技人员通过对陕西石峁遗址的遗存物取样并进行碳14年代测定,初步确定了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200年-1900年之间,也就是新石器晚期到夏早期。于是有人认为石峁遗址就是黄帝时期的都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石峁是不是黄帝时期的都城呢?到目前为止,没有十分明确的证据,也找不到相关的文献记载。不过,结合《山海经》众多文献,基本可以确认是颛顼、帝喾两朝都城,先看《海内西经》的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夷羿莫能上冈之岩。”

一、文献对照

在对照文献前,先要说说《山海经》所讲述的海,它并非都是指我们熟知的海洋,而是指十分遥远的地方。关于海内与海外之分,其实就是信息的来源分类。别看《山海经》的文献信息混乱不堪,其实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海内就是指当时有人到过的地方,海外则是没人去过,但从别的地方听到的信息。

这些信息均与《易经》有关,《易经》在古代称为易。什么是易?从字义上理解,就是市场交易。《山海经》上面所记录的信息,就是从市场交易中收集起来,然后经过归纳分类编辑成书的。

比方说,市场中某些商人来往于台湾,台湾就属于海内。当时的台湾与南洋的爪洼也有商业往来,他们在台湾收集到关于爪洼的信息就属于海外。然而,某些特殊商人与爪洼直接有往来,他们所收集到关于爪洼的信息就属于海内。因此,某些信息就同时出现在《海内经》和《海外经》,但二者是不是相同地方的信息呢?当时还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海内与海外的区别在于信息的来源不同,我们没有必要过分纠结。

什么是昆仑之虚呢?从字形结构上理解,早期的“昆”字就是众人在阳光下劳动,“仑”则像简陋的房子。所谓的“昆仑之虚”,也就是人口密集的地方,有很多房子的意思,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繁华的大都市。

结合最后一句“非夷羿莫能上冈之岩”,帝就是指帝俊,因为夷羿在帝俊时期才出现,《海内经》也有记载:“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也就是说,弓箭是少暤的儿子首先发明的,这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归帝俊掌管,在得到他的许可才能拥有。夷就是佩戴弓箭的人,是一般的弓箭手,而羿则是擅长射箭之人,是弓箭手的教练、首领,这两个名称都是在帝俊时期才出现的。

帝俊是谁呢?也许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但提起后稷,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他就是帝喾的儿子,在《山海经》中,帝喾经常称作帝俊,在《大荒西经》中就有这样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

“帝之下都”,就是说这个大都市就是帝喾下榻的地方,名为昆仑之墟,上古时期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易经》、《山海经》中所载的信息,基本上都是从市场中收集而来的,故称为《易》。

昆仑之墟方圆有八百多里,高度达到万仞,这是文学表达方式,可能有些夸张。至于上面的“木禾”究竟是什么东西,现在还是搞不清楚。

从外面观看,有九井之多。这个“九”不一定是真实数目,而“井”则是指区域的划分,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座门。“以玉为槛”,就是说门前的台阶用玉石砌成,走上台阶就到达城门,门前有开明兽守卫。这里的开明兽大概就是用巨石雕刻而成,其形状看后面的描述:“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从文献来看,昆仑之墟是雄伟壮观的古城建筑,然而经历了长达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早已面目全非,城墙倒塌,门也就不存在了。地面的台阶都是用玉石铺砌,早就被抢光了,哪怕是碎块,也是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宝贝。至于门前的开明兽,那就更不用说了。能够找到昆仑之墟的遗迹,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昆仑之墟在西北方向的“赤水之际”,也就是黄河上游、或者说是黄河的源头。“八隅之岩”,就是众山相拥,土质坚硬。只有这种地方才适合建造城墙,城内就是重要人物居住的地方。《山海经》的神就是指天朝的高级官员、或者重要人物,比如后羿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有资格进城。

二、地理位置是最好的印证,以黄河作为参照

石峁遗址并没有相关文字记载,如何证实是颛顼、帝喾的都城呢?地理位置的对照是最好的印证,而黄河就是最好的参照物。不过需要注意,黄河在《山海经》通常称作赤水,而且还多处出现,前文所提到的“赤水之际”就是指黄河源头。当然,古人对地理的认识比较有限,对黄河上游的认识,大概就是到这里为止。

有关黄河的情况,下文还有更详细讲述:“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过毕方鸟东。”

《山海经》的行文次序比较散乱,阅读的时候很不习惯,这里在讲述时立足于某个位置,由近及远逐层展开。“赤水出东南隅”,就是说黄河从群山中流出,从昆仑之墟的南面向东方流出,大家不妨仔细对照地图。

接着继续讲述黄河的上游,“以行其东北”,就是说黄河从昆仑之墟的北面向东流,结合上文“出东南隅”,就是转弯往南一段距离后再转弯东流,而石峁遗址正好处在这个位置上。

后面的内容就是讲述黄河下游的情况,也是由近及远逐层展开。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出现改道,这些内容无法印证。

再后面还有相当多的内容,大量讲述一些珍贵动植物,这类内容就更不好对照了。

三、历史概况

颛顼、帝喾为何在这里修建都城呢?这就有必要了解这段历史。只可惜在司马迁的《五帝本纪》中找不到什么有用的线索。《山海经》中虽有大量的信息,但比较零碎、杂乱,需要耐心地梳理。

现在就从《大荒北经》开始,先看这段文字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这段文字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上古时期发生在冀州的重大事件,只要弄清这段文字记载,五帝时期的历史脉络就基本上清晰了。系昆之山就是众人聚居的地方,有时个称作昆仑、昆仑之墟、或者昆山。

共工之台就是这个大都市的权力中心,相当于石峁遗址的皇城台,或者江苏省昆山市南边的良渚古城。

冀州的系昆之山,石峁的昆仑之墟,以及江苏省的昆山市,在上古时期就是繁华的大都市,是天下的商贸中心,汇聚来自天下各地的财富,同时也招来各方势力的觊觎。蚩尤就是聚集在都市附近的兵匪,专门抢劫过往商客的财富。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兵匪毫无办法,直到黄帝的出现才改变这种局面。

华夏文明的形成就是从黄帝战蚩尤开始的。黄帝所在部族以游牧为生,把牛羊养肥后便输送到系昆之山进行交易,以换取生活所需的物品,在途经冀州时遭到蚩尤的抢劫,但最终结果是黄帝战胜了蚩尤,“蚩尤作兵伐黄帝”的信息才得以流传下来。

黄帝战胜蚩尤的消息传到共工之台,出于维护共同的利益,共工之台的主人与黄帝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剿灭蚩尤,于量便有了“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历史上关于炎黄联合讨伐蚩尤的传说,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由于应龙的表现十分出色,在系昆之山的实力不断增强,对炎帝的统治地位造成威胁,炎黄之间由当初的合作变成对抗。炎帝为了将黄帝的势力挤走,断绝了对应龙的物资供应。上古时期的商业运输基本上依托水路,“应龙畜水”就是在水道上设置障碍,收取过路费。

经过几番较量后,黄帝与炎帝之妻最终结合在一起,组成大家族,从此就是一家人了,《山海经》的人物关系可以说明,请看《海内经》的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由于黄帝能力出众,加上炎帝之妻的影响力,黄河流域就成为了黄帝的势力范围。应龙将冀州的大都市管理得很好,社会稳定、市场繁荣。天下财富纷纷流向冀州,南方的共工氏就不乐意了,于是便在冀州制造动乱,史称共工氏作乱,《史记·楚世家》就这样说道:“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

上古时期冀州出现大早,夸父勾结蚩尤,用泥土或者茅草之类东西制作应龙的模样进行人身攻击,《大荒东经》对应龙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旱而为应龙之状”,就是说夸父等人制作应龙的模样进行攻击。在应对这场旱灾时,应龙显然无能为力,遭到夸父的追杀。在战斗中,应龙将夸父杀死,但他自己也在混战陨落。传说中的夸父逐日,其实就是追杀应龙,并非跟天上的太阳竞跑。

应龙陨落后,黄帝便派出女魃前往冀州坐镇。冀州在大旱之后又出现大涝,由于之前蚩尤反复以向天求雨为名攻击应龙,人们以为这场暴雨是蚩尤求来的,故留下“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的记载。

女魃出现在冀州时,暴雨终于停了,这是一个巧合,故有“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的记载。

雨停后,女魃杀死了制造动乱的蚩尤,平定了叛乱,传说中的祝融战共工大概就是如此。

共工氏为了挽回败局,扒开黄河岸边的防洪堤,水淹伏羲氏,传说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大概就是如此。如果用简洁的线条将良渚古城描绘出来,那些纵横交错的水道是不是像一根根柱子,撑起良渚古城这个天庭呢?

所谓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其实就是洪水淹没了连接共工之台与黄河的水道。当然,这个大都市也被淹没了,古人只好在黄河的北面又重新修建这样的市场,于是便有这样的记载:“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叔均是尧舜时期掌管农业的官员,帝就是帝舜,两人在讨论如何治水,先从共工之台的情况说起。共工之台就是共工氏修建的商品交易平台,原本是在黄河的南边,因为被洪水淹没后才搬到黄河以北。两人也难免说到先辈与共工氏大战的情况:洪水淹没系昆之山,祝融大败,女魃专门挑选缺少雨水的路线逃走,而且走得非常狼狈,沿途没有人敢收留她,最终还是陨落了。

黄帝让一个女流之辈到冀州坐镇,说明在儿辈当中已经找不到领军人物了。女魃陨落后,只好在孙辈当中寻找领军人物,黄帝之孙颛顼就被推选为联军的盟主,史称帝高阳。

在共工氏的追杀下,黄帝阵营的部落只好向西北逃跑,来到石峁,在《大荒西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这段文字有大量《易经》的概念术语,需要对《易经》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天枢”就是颛顼阵营的权力中心,也就是石峁遗址的皇城台。“天门”就是城门,“日月”就是颛顼或者伏羲氏皇族的子女,并非天上的太阳或月亮。

这位名叫嘘的神外形特别怪异,大概就是一尊神像。在石峁遗址中就发现了这样的一尊神像,有着人一样的面目,身上却没有手臂。至于反属于头上的两足,大概就是一双臭靴子。经历这么漫长的岁月,肯定无迹可寻。伏羲氏将一双臭靴子挂在共工氏祭拜神灵的头上,以表示对神权的蔑视。

这里的帝就是颛顼帝高阳,“令重献上天”就是让其中一个孙子管控伏羲的力量,“令黎邛下地”则是让另一个孙子管控其他氏族部落的力量。根据《楚世家》的相关记载,这两个孙子追杀共工氏来到南方楚地后发生内讧,帝喾起到关键作用。

由于两人的内讧,南方地区陷入长久混乱,史称九黎乱德,而帝喾则回到北方的石峁,登上了帝位。

帝喾有很多儿子,其中的契、尧、后稷这三个人很有成就。根据《左传·昭公元年》的记载:高辛氏有二子,大的叫阏伯,也就是契,二的叫实沈,也就是尧。这两人整天打架,互相征伐。帝喾没有办法,只好把二人分开,把契迁到商丘,把尧迁到陶寺。

帝喾之后挚登上帝位,后来发生发后羿射日,尧登上帝位,陶器寺成为帝都,石峁就逐渐荒废了。

根据年代测定,石峁遗址正是颛顼所处年代。石峁本是共工氏修建的王城,后来被黄帝所有。共工氏作乱,伏羲氏败走,颛顼在此收拢残部,继续对抗共工氏。

为了守住最后这个据点,颛顼需要加固城墙,以便与共工氏进行一场大决战。这场决战的胜负将决定以后的命运,如果能够打败共工氏,将会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倒向他们。如果输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结果当然是颛顼获得胜利,于是北方众多部落纷纷投靠了他们。在这些人当中,不乏投机者。为了便于管理,颛顼将他们分成两部分,忠诚可靠的由其中一个孙子掌控,这就是“令重献上天”。而那些投机分子则由交给另外一个孙子管理,这就是“令黎邛下地”。

石峁遗址的城墙建筑十分雄伟,尤其是皇城台,颛顼这群残兵败将本来就是被共工氏追杀才逃到这里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太可能收集到这么多巨型石块。这些建筑材料是共工氏积累了几百年,甚至可能几千年的财富。

打仗需要钱,古代也不例外。石峁墓葬区所发现的玉器远远不如良渚,自然就是被他们盗走了,藏在石墙里的玉器就是某些人的私藏品,只是后来找不回了。

在石峁遗址中发现年轻女子的头骨,这些女子就是被共工氏杀害的,大概是害怕她们落入伏羲手中,泄露这里的秘密。

2 阅读:712
评论列表
  • 2024-12-30 22:15

    商周时期的祭台,每到干旱灾荒,土地所产出的资源不足以养活族群,古人们的大巫师便会活祭人口,先从老年人开始,而后是儿童,再是成年人。 减少人口,以族群得以延续,直到资源可以养活族群,或者天灾过去为止,且无论贵族奴隶!

  • 2024-12-01 18:12

    昆仑之墟的赤水之际黄河上游?连黄河是什么时候变黄的都没搞明白就学人装民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笑掉大牙了

    用户80xxx87 回复:
    山:平顶为昆尖顶为仑!就像麒麟、凤凰。黄河是秦汉时期因为人口增加,大兴土木树木砍伐导致水土流失造就了今天的黄河。既然秦汉时期才有黄河那所谓的黄河怎么在远古时期称为赤水的依据在哪?
    AlexHunt 回复:
    之前有种说法,山西阳城县那边有个疑似昆仑的地方。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解读。如果单指赤水,应该是经过黄土高坡的黄河了。
  • 2024-12-04 21:20

    不是中原,属于草原文化遗址

  • 2024-11-30 19:23

    厉害[笑着哭]

  • 2024-12-30 11:44

  • 2024-12-01 00:24

    石峁是“穷禅·(娇极)”的都城。帝喾在石峁只生活了二十·六·七年左右,(挚传喾)帝喾都不在石峁,只使帝喾是部落族长,但帝喾没管理部落一天,直至(涂山会盟)过后十一年,豳地的帝喾和独子“后稷”相认才知晓《挚传喾》兄终弟及(族长)。(凡是·颛顼(帝)、尧·舜·禹禅让,禹建夏·禹传启)非要确定是记史者捏造的。

  • 2024-12-01 14:23

    我觉得建筑物零散镶嵌不协调的石刻构件是不是重建,废物利用的证据。

  • 2024-12-20 14:25

    《石岇遗址是尧舜禹三朝帝都》

  • 2024-12-01 18:10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第一次听到昆字的字意是在阳光下劳动,仑是简陋的房子。那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在阳光下耕耘的人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个神居住的地方居然如此不堪。不要再误人子弟了……在古代昆是指平顶的高山,尖顶的则为仑。如果用你的语言表达昆仑为繁华的大城市,那昆仑山怎么表达呢?山里面繁华的大城市?这个帖不能回复图片,要不然让你看看什么叫昆仑!

  • 2024-12-02 10:32

    什么乱七八糟的。建议多读几遍山海经,时间地点人物都没搞清楚就在这误人子弟,黄河在秦汉之际才渐渐的含沙量变大的,原来是一江清水,古人又没瞎,怎么会称之为赤水

  • 2024-12-30 12:41

    穿越吧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