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村写礼簿,被吐槽水平不如80岁老人,真实学历都被质疑了

槽楠 2025-02-22 16:27:55

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教育工作者,每当看到类似“大学生回村写礼簿被质疑”的新闻,内心总是百感交集。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早年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

在乡村,写礼簿是一项看似简单却深具技巧的工作。

要写好一本礼簿,不仅需要工整的字迹,还要熟悉当地方言、了解村里人的辈分称谓,甚至连数字都要用传统的大写形式记录。

这些看似基础的要求,却恰恰成了许多大学生的“拦路虎”。

表面上看是写字水平的问题,实则反映了更深层的教育困境。

现代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在返乡后却可能在最基础的人际交往中遭遇尴尬。

比如认不出方言中的姓氏写法,分不清村里人的称谓关系,这些都让他们在乡亲们眼中显得“不接地气”。

我注意到很多村民会说“读书读傻了”,或者质疑“这就是大学生的水平?”。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公平。现代教育和传统乡土知识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就像用英语和中文写作一样,即便你的英语水平再高,也未必能写出优美的中文诗词。

教育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应试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建立起连接不同知识体系的能力。

比如,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知识的也能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需要我们的教育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对在校大学生而言:

寒暑假多回家,主动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学会用心倾听老一辈人的话语,理解他们的处事方式保持开放和谦虚的学习态度,不要觉得读了大学就高人一等

对基础教育工作者而言: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教育体系而言:

重视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感创新教学方式,将现代知识与传统智慧有机结合

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能够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自如切换,既能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也能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回到“礼部尚书”这个话题,与其嘲笑大学生不会写礼簿,不如思考如何让教育既能让人“走出去”,又能帮助人“走回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制造知识与生活之间的鸿沟。

期待有一天,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从容切换,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自如往来。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1 阅读:2058
评论列表
  • 2025-02-23 11:29

    现在需要学的知识技术太多了,你拿一个几十年经验的人和刚出学校的人比,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梦幻 回复:
    其实一个人没必要学那么多不实用的东西!看看现在连小学生都迫你学英语了!说实在的,现在百份之九十九的人出到社会,英语半毛用都没有!不是每个人都要做翻译官的,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去美国英国的!对英语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读兴趣班。看看有那个国家的学生要学那么多鬼鬼怪怪的东西的!现在有些小学一二年级的题目连八零后初中毕业的家长都不会做,这种题目有必要学吗?现在的学生学那么多东西只是给人割韭菜!七八十年代的学生要学那么多东西吗?国外的学生要学那么多垃圾东西吗?七八十年代乡下很多家庭的人文化不高,过年很多人都会自己写对联。现在的大学有几个会写?
  • 2025-02-23 09:47

    第一要字写得好,写得端装。再有,没有传承,没有前辈的指导,写不出这方面的规格,会被人嗤笑的。

  • 2025-02-23 14:56

    现在学校脱离实际,脱离传统,恨不得打倒传统。你用传统看现在,焉能没有不脱离之感?

  • 2025-02-23 15:37

    大学生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字写的不好,你问问老先生高数他会吗?物理化学会吗?[得瑟][得瑟]

槽楠

简介:作为人 何谓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