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唯有标本兼治,方能痊愈,否则一切努力皆为泡影。我投身医学领域近五十年,在多动症的诊疗过程中,发现诸多误区,许多患者都未能接受正确的治疗。
多动症患儿的脑功能往往受损,其根源在于 “痰毒”。
不少家长为孩子的病情四处奔波,尝试了大量中西药物,却收效甚微,无奈之下向我诉苦:“大夫,各种药都吃了,怎么就不见好呢?”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家长求医心切,盲目尝试,治疗方法偏离了正确方向,未触及多动症的核心病因。
案例
就拿之前一个小孩子来说吧,他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极短,不到 10 分钟,难以听从指令,情绪起伏不定,甚至哭闹。做事虎头蛇尾,心思游离。饮食方面挑食严重,偏爱油腻与甜食,对青菜避而远之,身体抵抗力差,睡觉还打鼾。

此前,西药、中药都尝试过,均未取得理想效果,家长几近绝望,一度打算放弃治疗,听之任之,但又担忧对孩子未来产生不良影响,最终找到我。
我对小晨进行了仔细诊断,发现他体型偏胖,舌苔厚腻,脉象弦滑。
经辨证,确定为脾肾两虚,痰毒侵袭脑窍。
于是,我为他开具了健脾补肾、化痰开窍的药方。
经过 三周的治疗,孩子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长增加,小动作减少,能够执行部分指令,情绪也趋于稳定。

此后继续巩固调理,同时给予饮食建议。半年后,孩子学习与生活状态和正常孩子毫无二致,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
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属中土,脾虚堪称万病之源。脾气虚弱会削弱人体的防御能力,使人易受外邪侵袭,频繁生病。小儿本就脾常不足、肾常虚,孩子长期饮食不规律,严重损害脾胃功能,导致脾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在体内积聚成痰;加之肾气不足,无法温煦推动,致使痰浊上扰脑窍,进而引发多动症的一系列症状。
针对此症,可运用健脾补肾、化痰开窍的中医手段加以调理。

药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可健脾益气;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等能补肾填精;石菖蒲、远志、胆南星等可化痰开窍;再佐以少量钩藤、蝉蜕等平肝息风,以减轻多动症状。
同时,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改善患儿体质,减少患病几率,调和脏腑功能,实现阴阳平衡,从而降低复发风险,使患儿重归健康生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