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33岁的于娟(化名)却再也无法踏进她钟爱的讲台。2011年4月19日,这位年轻的复旦女教师因乳腺癌晚期撒手人寰,年仅33岁。她的离去,不仅让家人悲痛欲绝,也让无数人扼腕叹息。于娟生前曾在日记中反思,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可能是癌症的“帮凶”,她用生命的代价,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健康无小事,坏习惯要不得。
于娟的故事,像一盏刺眼的警示灯,照亮了现代人忙碌生活中的健康盲区。她的四个“致命习惯”,至今仍是许多人的日常。乳腺癌为何找上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性?她反思的四个习惯,又藏着怎样的健康隐患?

于娟,33岁,上海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她身材高挑,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课堂上风趣幽默,学生们都爱听她的课。她是典型的“学霸”:本科读社会学,硕士赴挪威留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她的学术论文频频获奖,同事眼中的她,是“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
于娟的生活丰富多彩。她爱旅行,留学时走遍北欧,挪威的森林湖泊让她流连忘返。她还爱美食,朋友聚会总少不了她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她性格豪爽,江湖气息浓厚,学生私下叫她“娟姐”。她常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可她没想到,这份“乐”,却在健康上埋下了隐患。
健康方面,于娟自认“底子不错”。她年轻时没啥大病,偶尔感冒吃点药就行。体检?她嫌麻烦,从没认真做过。她觉得自己才30出头,癌症、心梗离她十万八千里。可200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急症,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那时的她,怎么也没想到,生命只剩不到两年。

2009年年末,于娟突然感到胸口隐痛,伴着莫名的疲惫。她以为是工作太累,没当回事。可没过几天,疼痛加剧,她甚至无法站直。家人急忙把她送进医院,救护车上,她脸色苍白,冷汗直流。全息CT结果像晴天霹雳:全身布满癌细胞,密密麻麻,医生一时无法判断是骨癌、肺癌还是其他癌症。
在急救室待了两天三夜,于娟每天要忍受两次骨髓穿刺。癌细胞啃噬骨头,疼痛让她几乎晕厥,可她咬紧牙关,不让家人看出痛苦。2010年元旦,诊断终于明确:乳腺癌晚期,伴骨转移。医生告诉她,乳腺癌晚期骨转移的5年生存率仅16%左右,治疗希望渺茫。
于娟却没有崩溃。她甚至松了口气:“至少知道是啥病了。”她选择直面病魔,开始了“地狱般”的化疗。化疗药物杀癌细胞的同时,也摧毁正常细胞。她一天呕吐几十次,胸腔震动让她痛到昏厥。可她从不喊疼,甚至没掉过一滴泪。她在日记里写道:“只要坚持,我就能活下去。”
然而,病魔无情。2011年3月底,于娟病情急剧恶化。她蜷缩在病床上,瘦得像个孩子,连说话都要拼尽全力。生命的最后几天,她只能用眼神与家人交流。4月19日,她安详离去,留下无尽遗憾。

确诊后,于娟开始反思:为什么癌症找上我?她在日记里写下四个生活习惯,认为是这些“帮凶”加速了悲剧的发生。这些习惯,至今仍是许多人的日常,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1. 瞎吃八吃,嗜荤如命于娟是个“肉食动物”。她吃饭讲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留学时五六个男生都吃不过她。没有荤菜,她觉得饭不香。她的父亲是国家特一级厨师,家里顿顿有红烧肉、炸鸡腿。她还吃过孔雀、鲸鱼、五步蛇等野味,觉得“尝鲜”是人生乐趣。
可这习惯,却让身体亮起红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王晓红教授指出:“高脂肪饮食会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刺激乳腺组织,升高乳腺癌风险。”于娟的饮食,几乎全是高脂高蛋白,蔬菜水果少得可怜。长期下去,脂肪堆积,雌激素超标,为癌症埋下伏笔。
2. 熬夜成瘾,12点前不睡于娟的作息,像个“夜猫子”。她几乎从没12点前睡过。考研、考证时熬夜复习,闲下来就上网聊天、蹦迪、K歌,通宵是家常便饭。1点睡觉,对她来说已是“早睡”。
熬夜有多伤身?王教授解释:“长期熬夜会减少褪黑素分泌,这是一种抑制肿瘤的激素。褪黑素不足,乳腺癌风险增加。”《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显示,夜班女性乳腺癌风险比常人高30%。于娟的熬夜习惯,无疑让身体雪上加霜。
3. 高压突击,精神紧绷于娟自嘲是“2W女”——考试前两周才拼命学习的女人。她自控力差,平时不努力,临考才抱佛脚。最夸张的一次,她两天半看了21小时书,考完直接累瘫。这种高压状态,贯穿她的学生和教学生涯。
高压有多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癌专家徐兵河教授说:“精神压力会扰乱雌激素分泌,导致内分泌失调,增加乳腺癌风险。”于娟的“突击模式”,让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癌细胞趁虚而入。
4. 甲醛超标,家居隐患于娟患病前,曾住在亲戚家。2007年搬家时,丈夫舍不得扔旧家具,运到新家继续用。2009年,她做实验时用甲醛测试仪一测,傻眼了:甲醛指数0.87,远超安全值0.08。那些旧家具,竟是“甲醛炸弹”。

甲醛是公认的致癌物。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甲醛环境,癌症风险增加30%-50%。于娟住了近十年“甲醛房”,身体不知不觉被侵蚀。
乳腺癌的“警钟”:这些信号别忽视于娟的悲剧,源于发现太晚。乳腺癌是女性第一大癌症,中国每年新发病例约30万。早期乳腺癌治愈率可达90%以上,可一旦晚期,生存希望渺茫。王晓红教授说:“乳腺癌有迹可循,关键是早发现。”她总结了乳腺癌的四大常见信号:
1. 乳房肿块乳腺癌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肿块,摸起来质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推不动。于娟晚期才发现胸部硬块,已是骨转移。
2. 乳头异常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或脓性)、内陷或偏位,是非哺乳期女性的红灯。于娟曾有乳头轻微回缩,可她以为是“正常现象”。
3. 皮肤改变乳腺癌可能导致乳房皮肤凹陷(像酒窝)或呈橘皮样。这些变化不易察觉,但持续存在就要警惕。
4. 腋窝淋巴结肿大无炎症的腋窝肿块,可能是癌细胞转移。于娟晚期腋下有硬块,可她没当回事。
为何年轻女性也中招?乳腺癌的“新趋势”于娟33岁就患乳腺癌,让人震惊。很多人以为,乳腺癌是中老年病,为啥年轻女性也中招?王晓红教授分析,现代生活方式是推手:
压力山大:职场竞争、家庭责任让年轻女性长期焦虑,内分泌失调,乳腺癌风险上升。饮食西化:高脂高糖饮食、肥胖流行,雌激素水平异常,刺激乳腺癌发生。晚婚晚育:不婚不育或35岁后生育,乳腺暴露在雌激素下时间更长,风险增加。环境污染:甲醛、塑化剂等致癌物无处不在,长期接触防不胜防。
中国抗癌协会的数据显示,过去20年,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长了3倍,年轻患者占比从5%升至15%。于娟的悲剧,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从于娟到你我:如何远离乳腺癌?于娟的日记,像一封写给所有人的“健康家书”。她用生命提醒我们:坏习惯不改,健康迟早“翻车”。王晓红教授给出五条建议,帮女性守住健康:
1. 饮食均衡,少荤多素每天吃半斤蔬菜、两三种水果,少吃红肉和油炸食品。于娟的“嗜荤”习惯,值得警醒。地中海饮食(富含橄榄油、鱼类、蔬果)可降低乳腺癌风险20%。
2. 规律作息,拒绝熬夜每晚11点前睡觉,保证7-8小时睡眠。熬夜伤肝伤免疫,于娟的“夜猫子”模式是前车之鉴。
3. 管理压力,放松心情学会减压,比如瑜伽、冥想,或找朋友倾诉。于娟的高压“突击”,让身体不堪重负。
4. 定期体检,早筛早治30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彩超,40岁以上加做钼靶检查。有家族史的,25岁开始筛查。于娟若早体检,或许能改写结局。
5. 远离甲醛,优化环境新家具、新装修后通风半年以上,买个甲醛测试仪测测。于娟的“甲醛房”教训,提醒我们环境安全无小事。

于娟离世后,她的母亲化悲痛为力量,在山东老家种下千万棵树,把荒山变成绿洲。她说:“娟娟爱挪威的森林,我替她把森林带回家。”这片绿色,不仅寄托了母女情深,也唤醒了无数人对健康的重视。
于娟的日记,出版成书《此生未完成》,感动了无数读者。她的故事,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健康的重要性。33岁的她,用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别等病来才后悔,健康要从现在抓起。
从反思到行动:你的健康你做主于娟的悲剧,让人痛心,也让人警醒。33岁,人生刚到花季,却因忽视健康戛然而止。今天是2025年4月27日,春光正好,正是养生的好时候。不如从现在开始,给自己一点改变:少吃一口红肉,多吃一筷子青菜;早睡一小时,少刷一集剧;抽空做个体检,别让“没事”成了借口。
乳腺癌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身体的漠视。于娟的四个习惯,也许就在你我身上。别让她的遗憾,成为你的明天。愿于娟在天堂安好,也愿你我都能珍惜健康,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乳腺癌防治指南(2023年版)》.
王晓红等.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与早期筛查》. 中华乳腺病杂志, 2022.
徐兵河等. 《乳腺癌的内分泌机制与预防策略》. 中国肿瘤临床,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