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曾经出现过数量众多的皇帝,那真可谓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呢。然而,要说到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皇帝,那可就十分特别啦。一般来说,很多皇帝在打下江山、坐稳皇位之后,往往会对那些曾经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们有所猜忌,甚至痛下杀手呢。可李世民却截然不同,他在位期间,并没有对功臣们采取这样残忍的手段,这种不杀功臣的做法在众多皇帝当中实在是极为罕见的。
李世民在临终之际,特意对自己的儿子李治有所嘱托。他着重提到了忠臣李勣,告诉李治说,如果察觉到李勣在行事方面有那种表现出犹豫、迟疑,仿佛在观望局势发展而不果断行动的举动,那么李治可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应当果断地将李勣给杀掉。
李世民是否想让儿子去诛杀功臣呢?他这么做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保全自身的名声,还是说真的是在替儿子的将来考虑呢?另外,李勣最终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争议颇多的大帅哥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有一些皇帝在对待功臣方面采取了不杀的做法,这是很值得一提的。就拿秦朝来说吧,在秦朝众多皇帝里,秦始皇可以说是不杀功臣的代表人物了。再看汉朝,其中光武帝刘秀就是汉朝在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接着说到隋朝,文帝杨坚便是隋朝不杀功臣的代表皇帝呢。而唐朝呢,太宗李世民则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唐朝不杀功臣的代表啦。
李世民这位皇帝,人们对他的评价那可真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什么样的说法都存在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贞观之治这一辉煌盛世的开创,是建立在隋朝所打下的一定基础之上的。在有些人看来,倘若隋朝未曾留下那点还不错的基业,恐怕后来赫赫有名的贞观盛世压根就不会出现呢。也就是说,他们觉得正是因为有了隋朝所奠定的一些基础条件,才使得唐朝在贞观年间能够实现大治,成就那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贞观盛世局面。
有一些事情,实际上是不能按照那样的说法来讲的哦。
,假如李世民是个没什么真本事的人呢,就算他所接手过来的是一片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那这原本无比美好的一切,也终究会在他的治理之下渐渐衰败、毁掉。就好比清朝的嘉庆皇帝,那可就是这方面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呢。嘉庆皇帝接手的是他父亲乾隆皇帝留下的看似还不错的江山,可由于他自身能力等方面的一些局限吧,在他当皇帝期间,清朝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曾经的盛世景象也一点点消逝,这就充分说明了,即便接手的是盛世,要是自身没本事,也是守不住这份繁荣的。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有一个被大家所熟知的时期,那就是康乾盛世。这康乾盛世可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后一个繁荣昌盛的阶段啦。随着时间的推移呢,到了这个盛世的末期,皇位就传到了嘉庆皇帝这儿。按常理来说,前面有着那样辉煌的盛世局面,后面的皇帝理应好好延续这份繁荣才是。可嘉庆皇帝呢,并没有能够让这份盛世继续保持下去哦,反而是在他当皇帝期间,国家的状况在他的治理下逐渐发生了变化,一点点地走向了落魄的境地。
嘉庆皇帝在治国理政方面确实算得上是比较勤勉的,每天都会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各种朝廷事务,从审阅奏章到与大臣们商议国事等等,他都亲力亲为,在这一点上还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呢,就其自身的能力和才略而言,嘉庆皇帝就显得有些平庸了。他并没有展现出那种能够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让国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大本事,也缺乏在面对复杂局势时极为高明且有效的应对策略,在他统治期间,国家整体上并没有呈现出特别突出的发展态势,基本上还是维持着一种相对平稳但也缺乏重大突破的局面。
李世民可就与众不同啦,人家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努力,成功开创出了独属于他自己的盛世景象,这可真的就是实打实的本事呢。所以呢,就从这一点来讲,那是完全找不到可以去抹黑他的地方哟。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杀功臣这件事了。可能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你一直强调李世民没有杀功臣,可那侯君集又是怎么死的?”
侯君集最后落得个被杀的下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啊,原因就在于他一手炮制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这么一档子事儿。正是因为他在这件事情当中扮演的角色,导致了最终他被处以死刑的结果呢。
李承乾听闻了相关的一番言论之后,觉得特别有道理,便和他人一同谋划起了造反之事。然而,这一谋划并未做到密不透风,消息不知怎么就泄露出去了。最终的结果便是李承乾被废除了太子之位,而像侯君集等参与其中的人呢,都被依法处死了。
大家知道,在古代,无论处在哪个时期,如果有大臣起了造反的心思并且付诸行动的话,那可就摊上大事啦,基本上就是犯下了死罪。为啥会这样呢?因为皇权在皇帝眼里那可是绝对不容触碰的红线,哪个皇帝能容忍大臣去挑战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呢?所以,一旦大臣做出造反这种事,就别指望皇帝会放过他们啦。
在不少皇帝看来,你私底下干些脏事儿、丑事儿啥的,他们都可以装作没看见,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你去喽。可是呢,一旦你做的事儿影响到了皇帝手里的皇权,那可就没活路啦,只能是死路一条。就拿乾隆来说吧,他就是这方面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呢。
大家可能会疑惑,和珅可是个大贪官,为啥最后没被杀掉呢?这里面其实是有原因的。和珅确实是很有本事的,不过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最主要的一点在于,和珅自始至终都没有对皇权构成过任何威胁。也就是说,他虽然贪得厉害,但在皇权面前还是懂得分寸的,没有触及到让皇帝绝对不能容忍的底线,所以才没落得个被杀的下场呢。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威那可是至高无上的。就说和珅吧,他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那在乾隆跟前可是极为得势的人物呢。但即便如此,要是和珅哪一天头脑一热,起兵造反的话,那结果会怎样呢?就算乾隆对他宠爱有加,也绝对不会轻饶了他,肯定是得把他给杀了的。为啥呢?这其实算是在皇帝那个圈子里一条大家都心照不宣、不成文的规矩啦。毕竟对于皇帝来说,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那是重中之重,谁敢造反那就是触碰到了皇帝的底线,不管之前有多受宠,都只有死路一条。
侯君集在临死之际,向李世民恳切哀求,希望李世民能够放过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不要将他们处死。他言辞悲切地说道,要是把他们也杀了,可就没人能为自己守孝了。李世民听了这番话后,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不禁流下了眼泪,最终答应了侯君集的这一请求。
要知道,那两位可是君臣关系,在这之前呢,他们之间其实是存在着一些嫌隙的。不过呢,对于侯君集这样的人才,李世民心里可一直是颇为看重的。就因为这份看重,在面临要对侯君集做出处置的时候,李世民打心底里还真就有那么一股子舍不得的情绪呢,毕竟处死这样一位自己看重的人才,搁谁那儿也得斟酌斟酌,李世民当时就是如此,真的有点下不去手处死他呢。
在古代啊,造反可是极为严重的死罪呢。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如果不把犯了造反大罪的人处死,那些大臣们可就会非常不满意啦。就拿李世民和侯君集来说吧,侯君集犯了造反的事儿,尽管李世民心里头很是不舍,可也没办法,毕竟得顾及大臣们的态度嘛。所以到最后呢,李世民只能含着泪下令处死了侯君集,而且还把侯君集的妻儿给流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你知道吗?侯君集可是因为造反的事儿被处死了。但令人意外的是,李世民呢,还是把他留在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哦。这么做,大概也算是李世民对侯君集的一种别样的怀念之情吧。
李世民对人才向来极为爱惜,这方面的例子可不少呢。就比如除了侯君集之外,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李勣同样也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极为警惕的中立
可能当下有不少人并不清楚李勣是何许人也,实际上,他就是在大唐时期赫赫有名的徐茂公呢。
李勣一开始是在翟让手底下做事的,最初他所加入的队伍就是瓦岗军。
在隋朝末年那个时期,各路起义军纷纷兴起呢。其中啊,瓦岗军的实力那可是最为强大的哟,到了现在呢,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啦。为啥它能这么有名气?这主要就是因为瓦岗军里面有好多非常厉害的名将呢。像李勣啦,还有单雄信等等,这些名将那可都是相当了不起的,也正是因为有他们在,才使得瓦岗军的名气这么大呢。
虽说这支起义军的实力确实是比较强劲的,然而它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呢。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那就是其内部处于一种十分混乱的状态。
在那个时候,担任首领一职的是翟让。不过呢,有一位名叫李密的猛将,他在诸多战事当中凭借着极为显著的军功,逐渐崭露头角。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密在军中的威望不断攀升,到后来,其威望之高竟然都超过翟让了。
这么来讲的话,就会让人感觉特别像是《水浒传》里面的剧情。仿佛那种梁山好汉们的故事里所呈现出来的情节一样,有着相似的氛围或者情节走向呢。
翟让这人特别有眼力,很懂得审时度势。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把首领的位置直接让给了李密。
即便在那样的情况下,这两位首领彼此间的关系依然是极为紧张的。为啥会这样呢?原来,李密心里老是觉得对方存了那种图谋不轨的心思呢。就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李密还特意安排了一场类似鸿门宴那样的局。
在那场宴会之上,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故。翟让竟然在宴会进行期间被杀身亡,而李勣也未能幸免于难,在这场变故中受了伤。
事情是这样的,李勣当时的处境让他实在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跟着李密了。当时的种种情况对他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逼迫,使得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最终选择跟从了李密。
在那个时候,李勣在打仗方面的表现相当出色呢。他和单雄信两人配合起来那可真是厉害,一个足智多谋,一个勇猛无比,就如同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组合。要是给他们起个响亮的名号的话,称之为“瓦岗军双子星”那是再合适不过啦。
然而让人觉得颇为遗憾的是,他们并非是战无不胜的,也存在着一些他们难以战胜的敌手,就拿王世充来说吧,王世充就是他们所打不过的其中一个敌人。
李密在和王世充的对抗当中,处境极为艰难,被王世充逼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感觉就像是被一座大山死死压住,连喘息都变得十分困难。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李密思索再三,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带着一直跟随自己的那些弟兄们,去投靠李渊,希望能在李渊那里寻得一线生机,找到新的出路。
站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去看,当时所做的这一选择那可真是极其明智的呢。说不定就连李密他们这些当事人,在当时也根本就没有料想到,那个同样姓李的人,到最后竟然真的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
在来到李渊这边之后,李勣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跟随秦王李世民一同征战沙场的。
随着和李勣接触的时间不断增加,李世民越发觉得李勣在打仗方面极具才能。就拿那场著名的虎牢关之战来说吧,这可是一场相当典型的战役,通过这场战役,就能充分看出李勣卓越的军事才能。
李世民对这个人才极为了解,在他成功登上皇帝之位以后,便多次安排李勣率领军队外出作战。就拿消灭东突厥这件事来说吧,李勣在其中可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呢。
在那之后,当进行剿灭漠北薛延陀的行动时,李勣可是出了相当多的力气呢。在这场针对薛延陀的剿灭作战过程中,李勣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极参与其中,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为整个剿灭行动贡献了诸多力量,在这一事件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表现。
李靖等人的声名极为显赫,相比之下,李勣虽说没达到他们那样的程度,但在当时,李勣的名声那也是相当响亮的。
李世民对李勣这个人才那是极为欣赏喜爱。在战争结束之后呢,李世民给予李勣的待遇可都是相当优厚的,给他封了很高的官职,还赏赐了丰厚的俸禄呢。
然而,不管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在李世民的心里,始终都有那么一根刺存在着,就如同芒刺在背一般,让他一直无法释怀呢。
李世民对李勣那可是极为宠爱,不过呢,有个事儿一直让李世民心里犯嘀咕,啥事儿呢?就是李勣这人到底忠不忠诚,这可一直是个让李世民困惑不已的问题。为啥会这样呢?原因其实挺简单,就是李勣自始至终都从来没有明确地表明过自己到底站在哪一边,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之上。
李勣这人啊,他的人生经历颇有特点,向来都是秉持着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呢。不管是谁成了首领,他就跟着谁干;又或者是首领下达命令让他去跟随某个人,那他可就只一门心思地服从命令,二话不说就照做啦,从不多问什么,就这么踏踏实实地按照吩咐行事。
倘若说李勣在此之前呈现出这样的情况,那或许还谈不上有什么不合适之处。然而,当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他所表现出来的仍旧是这般模样。
要知道,李勣在此之前那可是已经和李世民一同经历过不少的战役了。然而呢,当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勣却一直保持着一种坐山观虎斗的姿态。仔细想想,在那样复杂又敏感的局势之下,他这么做或许也算得上是最为妥当的一种选择了吧。毕竟当时的情况十分微妙,各方势力交织,而李勣选择置身事外、静观其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也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呢。
当两个人发生争执、相互争斗的时候,又有谁敢十分肯定地宣称自己就必定能够赢得胜利呢?毕竟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优势与劣势,局势是充满变数的,所以谁也没办法确凿地说自己绝对能获胜。
李世民最终的确是取得了胜利,不过呢,这里面所包含的运气因素那可着实是不小呢。要知道,在整个过程当中,他们可以说是把天时、地利还有人和这几方面的优势都给占全了,也正是凭借着这些,才得以在这场争斗中胜出呢。
倘若从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情况来讲的话,李建成所具备的实力那是相当强劲的。要知道,他不仅自身有着不容小觑的势力,更为关键的是,他还拥有来自李渊的大力支持呢。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如果李世民要和李建成展开正面对抗的话,那么他能够取得胜利的可能性真的是非常低的哦。
两全齐美
假如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李勣站在了李世民那一边给予支持,可要是最终李世民失败了的话,那么李勣也就注定会随着李世民一同被诛杀。
即便不给予支持,哪怕最终是李建成取得胜利了,他也没办法找出能将李勣处死的合理理由。
在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功登上了皇位。要知道,在这一系列事件当中,李勣当初其实并没有站在支持李世民的那一方。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世民在夺得皇位之后,却全然没有计较这些过往,反而对李勣极为重用。从他对待李勣的种种举措以及态度当中,那份对李勣的宠爱之情那可是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了,任谁都能看得出来。
当然啦,要是说到怀疑这件事,李世民那肯定也是对他产生过怀疑的哦。为啥这么说呢?毕竟李勣在当时并没有支持李世民,就因为这一点,李世民心里头对他存了那么几分疑虑呢。
虽说心里存有怀疑,可李世民这人呐,那是极为惜才的。即便心中有那样的疑虑,他却始终都在全力以赴地去争取,盼着对方能够对自己忠心耿耿。
曾经有一回,李勣不幸染上了重病。当时的太医经过诊断后表示,要治好这病其实并不复杂,有一种办法就是把人的胡须取来,然后将其烧成灰,用这烧出来的灰当作药给李勣服用,如此一来,李勣的病便能够痊愈了。
据说,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李世民得知了某个情况之后,立刻就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毫不犹豫地割下了自己的胡须,随后还将割下的胡须给焚烧掉了。而正是因为李世民这一系列果断的行为,最终使得李勣成功地脱离了险境,保住了性命。
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这一举动着实令人感动不已。当时,李勣对着李世民磕头跪谢,而李世民则回应道:“你这是谢什么?我这般行事,可不是单单为了你个人哦,那可是为了咱们整个国家的利益考量!”
李世民说出的那句话,着实彰显出他非凡的格局,真的是让人不禁感叹其胸怀之宽广、眼界之高远呢。
在后来的一次宴会上,李世民对着李勣这样说道:“想当初你对李密可是极为忠诚啊,那么如今对待朕,应该也不会做出有负于朕的事情来吧?”
当时,李世民说了那样一番话之后,只见李勣毫不犹豫地直接将自己的手指咬破,而后任由那鲜红的血液流淌出来,他就是用这样一种极为决绝的方式,来向李世民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决心呐。
之前李密是向唐朝投降了的,可谁能想到呢,这老兄居然在半路上就造起反来了。他这么一折腾,那唐朝肯定不能容忍,最后李密就落得个被杀的下场咯。
李密有一位老领导名叫李勣,在李密去世之后,李勣做出了一个非常令人动容的举动。他全然不顾自身可能会面临的危险,毅然决然地向李渊提出了一个请求,那就是希望能够厚葬李密。李渊在看到李勣的这番举动以及听闻他的请求之后,最终点头表示同意了。
随后,李勣换上了孝服,以一种极为庄重且饱含深情的姿态,亲自去为李密送行,就这样一路陪伴着李密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
为什么会说情况很危险呢?要知道李勣这番举动那可是在替叛将发声。这么一来,搞不好他自己也会遭到指责,被人认为有造反的念头呢。
话说有这么一个故事,那可真的是深深打动了当时的李世民。就因为这个故事,李世民打那之后便一直非常积极地想要让李勣对自己忠心耿耿呢。他在这方面可没少下功夫,一直都在努力追求着李勣能全心全意地效忠于他。然而呢,哪怕一直到最后,李世民心里还是觉得,李勣对自己好像并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那种忠诚程度呢。
实际上呢,还是之前提到的那一点,就是不管领导是哪一位,李勣都会对其保持忠诚的态度哦。只不过呢,这种忠诚可能表现得并不是特别显著、特别突出罢了。
李世民在临终之前特意提醒李治说,要是察觉到李勣有什么不太正常的举动,那就干脆把他给杀掉。这时候可能有人就会疑惑了,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怎么不直接把李勣给杀了呢?
要知道,李世民之所以没有对李勣下手,关键就在于他找不到杀掉李勣的合理理由以及确凿证据。实际上呢,在明哲保身这件事上,李勣那可是相当有大智慧的呢。
李治登上皇位之后,心里头琢磨着要把李世民曾经的妃子武则天给立为皇后呢。您想啊,这关系多乱,明摆着不合常理嘛。那些朝中的大臣们一听这事儿,那肯定是不会同意的。李治心里也明白大臣们的态度,所以就专门去询问李勣,想看看他对这件事儿是个什么看法。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李勣看到相关情况后,便开口说道:“这可是你们帝王家里的那些事儿,我哪里能管得了呢,这可不在我能插手的范围之内。”
李治听到李勣给出的那个相对比较冷漠的回答后,心里觉得挺满意的。
从古时候起,那些身为皇帝的人呢,他们往往不单单特别看重手中的皇权,把皇权看得极为重要,而且还特别厌烦朝中的大臣们对自己家里的那些事儿指手画脚、进行干预呢。
就拿岳飞来说吧,当年他和赵构之间第一次出现心生嫌隙的情况,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岳飞提出了提前立太子的建议。可这一提议,让赵构心里很不痛快呢。
要知道,我们只需做好自己就可以啦,对于别人的家事,还是要尽量别去插手管它呢。毕竟每个人的家庭情况都有其特殊性,咱过多地介入别人的家事,往往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容易让自己陷入一些尴尬的境地。所以,还是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做好属于自己的事情就行啦,别人的家事就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吧。
李勣之所以在晚年既能深受重用,又可以得到善终,恰恰就是得益于他那极为巧妙的回答。
李勣这个人可真是厉害,他凭借着自身所拥有的智慧,成功地做到了两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呢。一方面,他很好地保全了自己,让自己能够在复杂的局势当中安然无恙;另一方面,他还起到了维护李世民名声的作用。这可真是了不起,一下子就达成了两个重要的目标,既收获了好的名声,又获得了实际的利益,可谓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