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转移部位。早期诊断骨转移对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为诊断和评估乳腺癌的骨转移情况,目前临床上具有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线、CT、MRI、PET-CT)等。
近年来肿瘤标志物、骨代谢标志物等生物标志物在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预测和诊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1)骨放射性核素显像(ECT)
具有敏感性高、全身显像不易漏诊的优点。更适合对转移情况不明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初筛检查,以及对明确有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定期复查。
对于骨放射性核素显像提示异常的乳腺癌患者,应进一步针对可疑部位进行X线、CT或MRI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
2)X线
X线检查是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应与临床症状和ECT结合使用。通过对ECT识别的重点区域行X线检查,可以明确病变具体位置和与周围骨与关节的关系。
X线检查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难以发现早期转移灶。通过X线检查可识别骨破坏性质,发现病理性骨折,以及评估病灶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等。
3)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较X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更高。对病变部位进行CT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变和相邻组织关系,对判断皮质骨破坏范围及程度较有帮助,尤其适用于复杂解剖部位的转移灶。
增强CT扫描可用于判断病变血供情况,并显示病变与周围神经、血管结构的关系,为外科治疗提供帮助。
4)磁共振成像(MRI)
MRI对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更高,能更准确地显示病灶侵犯部位、范围及周围软组织侵犯情况,明确病变与周围软组织和重要神经血管关系,是评价乳腺癌骨转移骨髓内浸润的首选工具。
同时,对于位于脊柱的转移性病灶,MRI在判断病变范围,脊髓及神经受累及情况具有突出优势。
5)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PET-CT对于骨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骨放射性核素显像,可以反映肿瘤细胞的代谢水平,同机CT可以辅助精确定位且全身显像,是相对于骨放射性核素显像更有效的乳腺癌骨转移筛查工具。
另一方面,目前PET-CT所常用的示踪剂18F-FDG易富集于溶骨性及骨髓浸润病变,适合乳腺癌骨转移的成像需求,是乳腺癌骨转移疗效评估和病情跟踪的良好手段。
病理学检查乳腺癌患者骨病灶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金标准。
如果临床上可行,应积极对可疑骨病灶进行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尤其是首次出现的可疑转移灶和单发骨病灶。
血清CA153是一种对乳腺癌特异性较强的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乳腺癌骨转移方面,我国学者研究发现血清CA153可提前4年检出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复发与转移,特别是对于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的隐匿性转移。亦有研究发现,当血清CA153≥21.76U/mL时,骨转移与其水平存在相关性。
因此,血清CA153对于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 骨代谢标志物骨代谢标志物可反映骨转移过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速度,提示骨破坏和修复的程度。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尤其是TRACP 5b)可反映骨吸收状态和破骨细胞活性,有助于判断恶性肿瘤是否出现骨转移。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是碱性磷酸酶(ALP)6种同工酶之一,血清总ALP和B-ALP均是评价骨形成和骨转换的指标,B-ALP是检测转移性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骨形成的最常用标志物。
此外,包括Ⅰ型胶原α1羧基末端肽(CTX)、Ⅰ型胶原羧基末端(PICP)、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以及Ⅰ型溶胶原N末端肽(PINP)在内的骨代谢标志物也被发现具有诊断意义。
——
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骨转移的检查方法。当然,在诊断骨转移时,并不需要把这些检查全部做一遍。医生会结合您的临床表现如骨痛、肿胀、是否有病理性骨折等情况,安排合适的检查组合,最终来确诊或排除骨转移。
如您在康复期,请记得定期遵医嘱坚持复查,并保持对自己骨健康的关注。
声明:珍乳网发布所有内容,禁止转载!
参考资料
[1]陈菲,陈耐飞,崔久嵬.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相关因素[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20,27(02):191-198.
[2]郭卫.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肿瘤临床,2022,49(13):660-669.
[3]刘沫含,周星彤,孙强.乳腺癌骨转移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J/OL].协和医学杂志:1-14[2023-03-07].
[4]王如良,张少华.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22,17(07):11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