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读者给我留言里,经常有人问我身边那些学霸家长的教育方式。
昨天看到社区里一个妈妈的分享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自己儿子考上了清华,很多人好奇她是怎么教育的。
她笑着说:我什么都没管,甚至看上去很混。
我仔细研究了她的教育方式,发现这位妈妈把"不管"和"要管"的边界划分得恰到好处。
01
三不管
她给孩子的学习安排很随性,从不逼孩子写作业、补习或考试。她说:"孩子自己能判断,我干嘛要管?"
记得有一次,她儿子期中考试数学考了80分。
放学回家时,孩子满脸沮丧。她淡定地说:"考得不理想啊,那你觉得下次该怎么办?"
孩子想了想说:"我要多做几道难题。"她点点头:"好主意,你自己安排。"
就这样,孩子独立规划了复习计划,期末考试数学考了95分。
她没有责骂、没有焦虑、没有干预,而是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她家,还有两个"不管":
不管孩子的交友圈子。她说:"朋友是孩子自己选的,我干涉反而会适得其反。"
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她儿子小学三年级迷上了乐高,每天放学就搭积木。
很多家长担心玩物丧志,她却觉得这是孩子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好机会。
02
三要管
看似不管,其实这位妈妈在关键处都把得很稳。
她格外重视孩子的身体。她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点我寸步不让。"
每天早上6点,她雷打不动地叫醒孩子晨跑。刚开始孩子很抗拒,她就陪着跑。
渐渐地,晨跑成了母子俩的专属时光。
跑步时,她会和孩子聊学校里的趣事、朋友间的矛盾。
运动中的交流特别轻松自然,孩子说得痛快,她听得认真。
第二个要管的是生活习惯。她给孩子制定了明确的作息时间表:晚上10点必须上床,手机电脑统统上交。
我问她:"孩子不会反抗吗?"
她说:"习惯是慢慢养成的。从小养成规律作息,到了青春期就不会太叛逆。"
第三个要管的是价值观。她经常和孩子讨论新闻热点、社会现象,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有一次看到街边的流浪猫,儿子说想收养。
她没有直接答应或拒绝,而是和孩子分析收养的责任:"如果收养,就要负责到底。你觉得自己能做到吗?"
通过这样的对话,孩子学会了权衡利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发现这位妈妈的高明之处:她没有用分数定义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考上清华,不是她逼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想去的。
她家的书架上没有题海,却有很多科普读物和人文书籍。她说:"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培养思维能力。"
每到周末,她会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或者野外探险。这些经历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培养了学习兴趣。
回想起来,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打破了我对"鸡娃"的认知。
她既不是放养派,也不是虎妈狼爸,而是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引导。
她懂得在该放手时放手,在该坚持时坚持。这样的教育,既保护了孩子的天性,又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
这让我想起《沧浪之水》里的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
教育也是如此,过度管控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作为父亲,我常常反思:我们是不是该给孩子更多信任和空间?与其整天盯着分数,不如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那位妈妈用行动告诉我们:教育不是苦心经营的盆景,而是潜移默化的春风。不是控制,而是唤醒。不是填鸭,而是激发。
她的教育理念,是我见过最高明的"内卷"。因为她不是在跟别人比,而是帮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