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房屋没给我养老,我倒要先给它交养老金

菜根 2024-08-27 01:40:44

这两天,“房屋养老金”的话题进入了大众舆论。

上个月的热点话题还是延迟退休,很多80后90后都说,月月扣养老钱,但这辈子能不能活到延迟后的退休年龄,难说。自己啊,未必看得到这回头钱。

万万没想到,这个月一看,还得给自家老房子交养老金呢。

就本来觉得是依靠,现在突然成了软肋。

早几年还在说以房养老,年龄大了把房子给机构,机构给发养老钱,给我们送终。

万万没想到,是我们先给房子纳养老钱。

就挺秃然的。

当然,秃然是因为,这次是舆论吹风,而且确定了22个城市试点。

但这个议题,其实已经酝酿好久了。

早在2022年,住建部在部署开展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时就提出,要研究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以解决既有房屋维修资金来源的问题。

然后就是调研,小范围试点。

这回22个城市试点,完全是推广的前奏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在8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这三项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上海等22个城市目前正开展试点。

房屋养老,对应着房地产市场的剧变,从增量的大基建时代,进入到存量的维保时代。

维保,实际上非常重要,因为跟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在增量时代,搞大建设,万丈高楼平地起,农民进城住上了崭新的高楼,一切都很好。

房子建成10年以内,问题不大,最多小修小补。10年以上,设施开始陈旧老化。30年,有的上水管都朽坏了,下水也出问题,防水基本完球,楼上漏水泡了楼下的情况就多了(除非内部装修做的很到位)。

当然上面的这些情况最多是麻烦、不爽,真正可怕的是外墙和电梯。

随手贴几个新闻。

近日,四川省宜宾市中院就审理的一起外墙瓷砖脱落致人死亡案件,21名业主均成为被告,赔偿死者直系亲属1088373.91元。

(这个案子也很离谱,业主根本没有能力组织外墙维护,竟然被判承担责任。有时候原子人面对成本转嫁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2023年10月18日12时许,云南省弥勒市佛城商都发生一起电梯坠落事件,造成4人死亡、16人受伤,事故调查组调查认定,该事故是一起由于事故电梯维护保养单位未按规定进行实质性维保、使用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检验机构未按规定进行检验而导致的较大特种设备责任事故。

2024年8月5日上午10时04分,湖南永州市江永县潇浦镇一小区内一家三口(包括一名待产孕妇及幼童)被困于电梯内,时间长达近半小时。当日酷暑难耐,电梯内部通风不良可能导致孕妇情绪紧张,增加潜在风险。所幸经消防员营救,无人受伤。据了解,此次电梯故障的原因是电梯内部的一根钢丝绳断裂,导致电梯运行异常,造成人员被困。

所以,房屋的维保,特别是高层住宅的维保,非常必要。

施工,肯定不是问题。

问题是钱谁出。

其实,现在也有“旧改”的说法。

比如在北京,“老旧小区改造”就年年在推,总体上是做外墙的表面工作,加加保温,刷新,归置下空调安装位置;内部公共区域适当改造,比如照明灯之类。入户改造内容不多,主要是一串居民都同意后,更换上水管和下水管。

当然具体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危旧楼可以获得改建。但大部分没问题的小区就是上面这几项。

当然,大部分改造的费用,现在还是政府出的。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由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市区政府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按照“保基本”的原则,重点支持基础类改造内容;完善类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鼓励居民通过捐资捐物、投工投劳等支持改造,可通过直接出资、使用(补建、续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方式;提升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改造。发动原产权单位、公房产权单位出资参与改造,给予资金等支持。引导专业经营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出资参与小区改造中相关管线设施设备的改造提升;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各类需改造设施的设计、改造、运营。支持以“平台+创业单元”方式发展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服务新业态。

简单说:政府保基本,完善类居民自己出钱。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给你更换外窗,免费的只能是塑钢窗,现在基本属于淘汰的产品;如果要换断桥铝窗户,那就得补差价。

这个差价跟市场上你自己去找商家换基本一样。相当于,公共区域的窗户,政府掏钱换了不保暖的塑钢窗,凑合用着。你自己家的外窗,你得出钱换断桥铝。

这里边提到:

(完善类可)使用(补建、续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方式(支持改造)。

住宅专项维修基金,其实就是俗称的大修基金,买房的时候都交过了,理论上,这个大修基金池子里边的水位降低到一定程度(30%),就要居民补缴。

但这笔钱怎么用,用了多少,很多小区根本说不清楚。比如我们小区,据说这笔大修基金不知去向,当年该换电梯的时候,电梯钱都不知道怎么出。

这种事情如果不交代清楚,谁还会继续缴纳呢?

现在很明显,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这旧改的钱从哪儿出,是个问题。

看起来还是得从业主身上收。

但是,这种“类税收”的基金的最大问题所在:

所有权在业主们手里,但在现在基层自组织能力被解构了,业主一盘散沙的状态下,所有业主都有所有权,就相当于都没有所有权,真正的所有权被代理人把持。

没想到吧,都发钱等于都没发是假的,但都有所有权等于都没有,却是真的。

这个钱,交出去,就等于不是你自己的了。

好,代理人获得了这部分资金的支配权,由它统一招标,统一进行工程发包,采买老旧小区改造服务,假设这个过程完全合规,没有人动歪心思,资金没有跑冒滴漏,那么最大的问题其实是:

业主面对施工方,话语权非常微弱。

比如施工方入户给你做上下水改造,拆旧恢复活儿贼糙,本来你花了几十万做出来的装修效果,他一恢复就跟劣质出租屋似的,你能怎么办?

凉拌,就这样了,反正人家钱是从代理人那边结的,你不满意,你算老几?只要我施工方搞定了代理人,你就无足轻重,哄哄得了。

业主只能被动接受,改成啥样是啥样。

好,有朋友就说了,既然你说政府出钱采买服务,业主不太爽,那你们业主自己搞啊,自己来凑钱,自己找承包商搞招投标,自己协调各家各户的问题。

很遗憾,现在基层自组织能力已经没有了。

特别是大城市,陌生人社会,大家的利益分歧大,彼此又不信任,站出来协调的“话事者”生态位早已经被占据,普通人介入不进去,也没有能力介入。不说别的,有几个小区的业主委员会还能够有效运作?

你只能选择被代理,也必须承担高企的代理成本和道德风险。

代理人说缺钱,要建公共账户,个人又要掏钱(不论是不是直接掏钱,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从大面上讲没问题,大家交钱大家受益。

但细究一下,

公平角度,哪些小区改造,哪些不改造,哪些先改,哪些后改,决定权在谁手上,这里边是不是有运作的空间;

效率角度,哪些改造必须,哪些改造其实没必要,只是想要达到“以工代赈”的目标,账户资金有多大比例用在了实处,对业主切切实实有利,又有多大比例用在了“路上挖了一个坑又填上”,只创造GDP不产生福利的领域。

这些,大多数时候都说不清楚,甚至没有人出面说。

但你只能接受,因为你已经没有自组织能力了,你只能委托别人干,别人说要多少成本,你也得认。

否则,就是让社区一步步衰败下去。在基建狂飙猛进的这些年,一切都是新修的,我们对衰败没有直观的印象。事实上衰败非常可怕,如果缺乏维护资金,以后上面贴的类似新闻就会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房企现金枯竭的这两三年,或许工程质量更堪忧。

掏钱吧,害能咋滴。

0 阅读:15

菜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