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究竟有多么厉害?为什么总有人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楚风文史 2024-05-28 03:25:4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中,有一位谋士的名字常常被忽略,但他的影响力却如同一把利剑,深深插入历史的脉络中。他就是法正,一个让刘备如虎添翼的智囊。

为何有人感慨道,“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句看似夸张的话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惊人智慧与深远影响?作为刘备的得力谋士,法正的计谋不仅改变了蜀汉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三国的格局。

那么,这位谋臣究竟是如何在纷乱的三国时期崛起,成为当时最出色的谋略家之一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位三国密臣传奇的人生历程。

法正出身名门望族,家学渊源

法正出生于关中一个望族之家,祖上还有著名的战国大儒"齐襄王田法章"这样的高人做祖宗。公元前318年,齐王田法章力主慎武守成,主张齐国应该跟随廉颇的谋略,与燕国联手抗秦,最终为齐国争得了一方霸业。

后来随着秦始皇统一华夏,齐国也就灭亡了。为了保全家族,田法章改姓为法,子孙们也沿袭了这个姓氏。虽然改了姓,但法家的文化积淀和人脉资源却一直延续下来,在汉代仍然在关中地区保有一些地位和威望。

法正的父亲法真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儒,在汉朝宣帝时期担任过刺史的要职。可以说,法正从小就耳濡目染地接受了丰厚的家族传统和优秀的家学教育,这也为他日后的出众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怀才不遇"的前半生

不过,即便出身显赫,法正的前半生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他投靠的益州牧刘璋,却并没有真正识才,反而让一个如此出色的谋士像块"大材小用"一样被埋没在县令的小官位上。

这样的处境无疑让本就有些骄傲的法正十分感到憋屈和不满。然而,法正最初投靠刘璋并非出于私心,而是看准了刘璋在蜀地的统治地位。

他认为,只要能够得到刘璋的信任和重用,自己就有机会为蜀地的未来作出贡献。然而,现实却与法正的设想大相径庭。

仰望无望,踌躇满志的法正内心充满了失望和焦虑。这种时候,大家都会将希望寄托在一些外部的机会之上。果然,就是在这种时刻,一个令法正翻身的良机悄然而至。

"恰逢其会"的转机

公元208年,刘璋派遣张松出使曹操,作为一名外交使节前往许都。这个看似平常的外交任务,却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当时刚刚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大胜的曹操,正处于一种志得意满的状态。作为一个来访的外交官,张松的相貌确实有些"亲痛仇快",自然也难免受到曹操的轻慢和侮辱。

被如此冷遇的张松自然是怒不可遏,回到益州后就对刘璋大加诽谤,疏远了两人的关系。这样一来,不久之后的时局变化也给了法正可乘之机。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统一大业遭遇挫折,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而刘璋也暂时松了一口气,把注意力转向了正在崛起的刘备。张松很快就向刘璋推荐了法正去出使刘备,这无疑为法正提供了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

本来,法正对于这个任务并没有太多兴趣,但是当他与刘备见面后,却被刘备的热情接待所深深吸引。刘备的谦逊有礼以及对事业的憧憬,唤起了法正内心沉睡已久的抱负。从此,一个大智若愚的三国密谋就此开启。

"高瞻远瞩"的益州之计

法正 见到刘备后,主动向他表达了自己愿意配合他夺取益州的想法。这正好与诸葛亮《隆中对》所提出的策略不谋而合。刘备和诸葛亮自然大喜过望,立即同法正达成了默契。

回到益州后,法正先是向刘璋美言刘备的德行,鼓动他邀请刘备进入益州。而后,法正又找到张松商议,共同策划作为刘备的内应,帮助他夺取益州。张松自然也欣然应允了。

这时,曹操正率军进攻张鲁。由于张鲁的驻地太靠近益州,刘璋害怕曹操会顺便收拾自己,最终还是同意了法正等人的建议,准备请求刘备前来援助。

法正再次受命前往刘备那里,将这一消息告诉刘备。刘备自然是喜出望外,安心地进入了益州。不过,这一切的阴谋却并非完全隐藏,张松的书信终于被人发现泄露了出去。

受此刺激,即便是性情温和的刘璋也怒不可遏,连忙下令杀害了张松。刘备自然也不再隐忍,直接与刘璋撕破了脸皮,正式展开了争夺益州的较量。

能巧妙地运筹帷幄,既当刘璋的内应又能与刘备取得默契,这无疑显示了法正高超的谋略智慧。他不仅洞察了形势的变化,更巧妙地利用了双方的心理预期,最终促成了刘备顺利夺取益州。这一战略性的成功,奠定了法正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反为其用"的汉中之战

法正助刘备取得了益州后,又紧接着帮助他攻占了另一个重要的据点——汉中。这再次体现了法正卓越的军事谋略。

公元217年,曹操已经攻陷了张鲁,但却在汉中止步不前,只是在那里留下了夏侯渊等人驻防。法正凭借自己的洞察力,判断出这背后可能有曹操内部出现问题,于是向刘备提出了攻占汉中的建议。

法正指出,现在正是一个良好的时机,只要刘备全力进攻,一定能够夺得汉中。于是他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作战计划:将手下的兵力分成十部分,轮番进攻,让张郃应接不暇。

在法正精心策划之下,这一战役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张郃被压得焦头烂额,只好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不得不抽调自己的一半兵力前往支援,自己手下的防线也变得十分薄弱。

法正趁势提出全力攻击夏侯渊,老将黄忠一鼓作气直接冲杀而来,夏侯渊最终陷阱其中,被斩杀于战场。尽管曹操后来又派兵前来增援,但刘备已经牢牢把控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

最终,在法正的谋划之下,刘备顺利攻占了汉中,并在群臣的"劝进"之下,进封为汉中王。法正也因此被加封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这一次汉中之战, 再次凸显了法正高超的军事谋略。他善于洞察形势变化,预判敌军动向,并制定出精妙的战略计划。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他能果断出击,不放过任何机会。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法正作为一个谋臣的卓越才能。

"以德结援"的人脉布局

除了军事谋略之外,法正在其他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比如在帮助刘备建立政权的过程中,他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

刘备进入益州后,首要面临的就是如何拉拢当地的世家大族。这对于一个外来的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法正凭借自己的智慧,则为刘备找到了一个绝妙的解决之道——通过联姻的方式。

当时,大家都建议刘备娶吴懿的妹妹吴氏为妻,以此来拉拢益州的世家势力。但事实上,这个提议还是让刘备有些犹豫。因为吴氏此前曾是刘璋的嫂子,这让刘备觉得有些尴尬。

此时,法正再次出场,巧妙地化解了刘备的顾虑。他引用了晋文公和晋怀公的故事,告诉刘备:"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像晋文公和晋怀公那样,你们的关系怎么会比他们还亲密呢?"

晋怀公为了继承家业,曾悄悄遗弃了自己的妻子,后来这个妻子又被晋文公娶为妻。可见,亲戚关系并不能成为婚姻的障碍。法正这番话既有理有据,又巧妙地给刘备注入了一些价值观层面的情感寄托,终于说服了刘备接受了这门亲事。

法正这番机智的说服,不仅拉近了刘备与益州世家的关系,更为刘备日后扩张势力奠定了基础。比如吴懿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后来在诸葛亮的北伐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吴氏家族的其他人也为蜀汉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法正不但善于布局人际关系网,还擅长洞察人性,把握他人的内心需求。比如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赞美有加,从而获得对方的信任。这种"以德服人"的方式,正是法正独特的一面。

这在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上也有所体现。虽然诸葛亮一向严格执法,但当有人向他告状说法正做事有些过分时,诸葛亮却表示:"主公现在比较艰难,法正是主公的重要辅助,怎么能拦着他做事呢?"

由此可见,即便是诸葛亮,也对法正的才能和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可以说,法正在刘备和诸葛亮心中的份量,与关羽张飞等人完全一样,这足以证明他在蜀汉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舍己为人"的大智若愚

法正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谋士和战略家,而且还是一个能够洞察人性,关心他人的大智若愚。在刘备多次陷入危险的关键时刻,法正都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主公。

有一次,刘备在与曹军的激战中,一时被曹军的猛烈攻势压制住了,众人都急着劝他快点撤退。但刘备偏偏就是不肯离开阵地,执意要与敌人一战。

众人劝说无果,都手足无措时,法正突然走到了刘备的身前。法正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站在了刘备的面前,用自己的身躯挡在主公面前,抵御着敌军的箭雨。

当刘备担心法正会受伤时命他避开时,法正平静地说:"主公尚且亲临前线,不避箭矢,我这小人物还有什么可躲的呢?"这一幕再次展现了法正对主公的忠诚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身体为主公遮挡,这种"大智若愚"的行为,无疑令刘备深受感动,最终也只好随法正一起撤离了前线。

结语

法正的才智和忠诚,实在是难能可贵。他不仅在关键时刻为刘备出谋划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时刻关心主公的安危,毫不顾及自身。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忠臣智士的倾力相助,才使得刘备得以在乱世中崛起,最终成为三国鼎立的一大主角。

法正的功绩,足可谓是"法正不死,便无三国"了。他的传奇人生,必将永载史册,成为三国时代永不磨灭的传奇。

0 阅读:100
评论列表
  • 2024-06-02 18:26

    人们总会对一些有才华的英年早逝之人夸大十倍的赞美。郭嘉如此,法正如此,曹冲亦如此。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