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耕耘山河立传——张凭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

社会热点事实 2023-06-16 07:38:12
笔墨耕耘 山河立传 —— 张凭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

1934年生于河南省新乡市。自幼勤奋好学,尤喜画画。在静泉学校读书,每学期均名列前茅,受奖励,免交学费,并得美术老师张一圃的启蒙,钟爱美术。他以自己的创作和教学实践,努力践行李可染老师的艺术主张,并吸收中外一切有益成果,进而形成了具有大思想容量与深度的有独特意蕴的艺术风格。

  上世纪50年代的《百花山》、《欢乐的公社幼儿园》;60年代的《忽报人间曾伏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70年代的《大寨四季》、《红旗渠组画》;80年代的《黄河》、《太行赞》、《石门水库》、《龙羊峡的早晨》、《龙羊峡之夜》、《千秋》;到90年代的《摇篮》、《砥柱》、《磐石》、《屹立》、《欲曙》、《潮》、《海》等,境界愈来愈大、愈高。

作品先后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天津艺术博物馆,沈阳博物馆,京丰美术馆,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新乡市博物馆等单位和台湾、日本等地。《漓江胜景图》,《江峡帆影图》两幅作品,则作为国礼珍藏于丹麦和巴西

艺术之道——画家张凭先生访谈录

王爱红:我想,我们的话题还是从您的创作观开始吧。

张凭: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成功的作品无不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没有生活,所有的创作都将会是僵硬的、无力的、缺乏生命力的。观察、研究生活是不能间断的。我曾十数次登太行,四上桂林写生,黄山、长白山、张家界等地也都去过,几乎跑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晚年,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我把很大精力放在了书法上,书画同源,写字也需要勤学苦练。此外,我也往往通过电视上的风光片、科技片等,间接地寻求自然的灵感。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不能脱离时代和人民,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讲究真、善、美。我一直是按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去从事我的创作的。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发展。传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年轻人把它看得太普通、太简单了。继承,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生活、传统、苦功,一样都不能少。要想成为大家,有四种要素是缺一不可的:第一,是天才,一个人的天赋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功力,也就是苦功。大天才加笨功夫,才成就了齐白石。第三,是修养,修养越多越好,但不能杂乱。要有哲学家的头脑,诗人的感情,杂技演员的技巧,科学家的毅力、韧劲。艺术就是带着脚链的舞蹈。

所谓技巧,不是魔术,因为魔术是假的东西。第四,是寿命,中国画艺术像马拉松赛跑一样是长途赛,往往是“大器晚成”的。谁坚持到最后,谁的成就可能就最好。齐白石如果六十岁去世了,就没有齐白石了。黄宾虹八十岁时,他的画更显浑厚大气。

王:您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的画家。针对“苦学”观,不知您有什么看法?

张:李可染先生对艺术是强调“苦功”的。他不止一次地说:搞艺术要方向明确,信心坚定,要有潜力,要有一股“傻劲儿”,要走“夜路”,要有一段像齐白石先生所说的“寂寞之道”。这就是所谓的“苦学”。

凡是名贵的东西,绝对不是廉价获得的。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也是“呕血以赴”“退笔成冢”“池水尽黑”的结果。这就是代价。巴船下峡,一百单八滩,还有三道鬼门关-磨练艺术的过程就叫做“苦功”。画家用苦功是必须的,要暗暗地吃苦,吃地下之苦,不为人知、不可诉说的苦,所以叫做走“夜路”。李可染先生有一方图章叫“七十二难”,搞艺术就好像唐僧取经,要经过九妖十八洞,七十二磨难,最后方可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在艺术的道路上,谁克服的困难最多,谁的成就就会最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艺术事业的理想和追求要执着坚定,虽饱经挫折、煎熬,尝遍风霜艰辛,仍不放弃对理想的钟情和向往,并为之不懈地奋斗,献身于事业。艺术的修养和磨练基本功的过程,是一条闷人的漫长的路,非常难以坚持。这就需要“苦学”的“苦功”。

首先,从品质修养上锻炼自己是最重要的。古人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可染老师讲:有市侩心理的人是成不了大艺术家的,因为他时时刻刻想到浮名浮利,是买卖人的心理,不下本就想赚钱,或者早上下点本晚上就想赚钱,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肤浅的艺术,总想迎合、欺骗,取媚于人,必然投机取巧、走捷径。而真正的艺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实者慧”是可染老师常给学生写的三个字。对一个艺术家的品格最低的要求应是诚实、朴素。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可染老师还以画牛着称,他的画室名叫“师牛堂”,他一生以牛自况。他在一幅牛图中题道:“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吃草挤奶,终生劳瘁事农而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倔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取于人者少,给予人者多,是鞠躬尽瘁的象征。”一个真诚的艺术家总是付出的多,得到的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面对崎岖征途,潮起潮落,风来风转,重重磨难干扰,种种欺蒙疑惑,没有一点犟劲是很难立定脚跟的。坚持是一种信念,追求是一种理想,探索是一种发现。搞艺术要和搞科学一样,要有科学家那种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百折不挠的坚定性格和坚强毅力。在用苦功磨练的时候,要抛弃一切杂念干扰,不到社会上出风头、凑热闹,潜心净怀,埋头苦干,人家吃、喝、玩、乐,休息、享受,你却要争分夺秒地学习,磨练,做基本功,甚至连家庭生活、天伦之乐都要有所牺牲,等于要做半个“出家人”。

“衣带渐宽”、“为伊憔悴”是走在“寂寞之道”上的艺术家的必然遭际和贴切写照。

记得三十多年前,也就是六十年代初的一个春节,我到雅宝胡同老师家中拜年,给可染老师拜年是我多年来的习惯。那一天,老师见到我,并无半句寒暄,开门见山地说:“你现在毕业了,留在学院工作,是很好的条件。但你要从现在起,立大志向,潜下心来,至少要下十年的苦功,不要急于求成。艺术是长远的事业,十年、二十年、四十年都是很短的,仙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实。要成为参天大树,不要做豆芽菜。”

我是一九六一年毕业留校的。当时,我听了老师的谈话的确感到非常害怕。那可是十年的漫长岁月,就是咬牙也很难熬呀。老师看出了我的疑惑,他接着说:“你现在才二十几岁,未到不惑之年。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你还在有惑之年,有惑是正常的。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此后,许多年来,大大小小的疑惑、诱惑、迷惑层出不穷。在“惑”的面前,我非但没有完全按照老师当年教诲的那样面壁十年,钻研学问,苦练基本功,甚至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十年不着一笔,天天挥拳头、呼口号,几乎把自己是个画画的也忘掉了。一惑十年未能醒悟,不可不谓之大惑。大惑小惑,数十年不断,犹犹豫豫,走走停停,一曝十寒,致使如今才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潜心治学之必要,只是对无端耗费的岁月悔恨已晚。当时,可染老师给我写的“胸怀远志,不畏近难”的座右铭,现在方悟到,八个大字,字字千钧。

王:您多次谈到“寂寞之道”,而“寂寞之道”也是您始终遵循的“艺术之道”,这正是让我感到尤为钦佩、敬重的所在。我想请您进-步谈谈“寂寞之道”,以及“寂寞之道”与“苦学”的关系。

张:“寂寞之道”是对“苦学”的升华。

对“寂寞之道”的理解,我有个漫长的过程,经过几十年反反复复的实践和体验,到今天却还在“疑惑”、还在领悟可染老师所讲的“寂寞之道”的真谛,只是意识更强了,体会更深了。 可染老师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他给我们指出的这条真正艺术家的必由之路——“寂寞之道”。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这可说是对“寂寞之道”的一个具体解释。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意谓在对艺术事业的追求起步过程中,要有一种独立思考、高瞻远瞩、不随波逐流的坚定志向和信念,在对高尚理想的向往中,准备随时饱尝追求中<br>的苍茫、寂寞和孤独。结合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状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并非易事,没有一种“独上高楼”的精神是随时可能误入歧途,贻害终生的。这可谓是第一境界。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创造,就是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的事情。艺术创造,本身就是一项个人的独立行为。创造、发现、追求、探索过程中必然是荆棘丛生、充满险阻,必然会有失败与挫折。艺术的道路是曲折漫长的,“峰高无坦途”。“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第二境界。

第三种境界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意谓在饱经风霜之后,欲追求的理想目标终于出现在眼前,获得成功的喜悦。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步行十万里,终点一瞬间”,即此之谓也。

古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人失败是因为他要追求新的东西,怕失败而不敢向新的领域进取是最没有出息的表现,原地不动、无所作为是不会有失败的。在艺术事业的长途跋涉中,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探险精神,要不畏艰险,不为时惑,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穷追到底。

王:谢谢您给了我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中国画坛正因为有您这样的真正的画家,才有不断蓬勃的发展。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愿。

采访手记:早在1990年第三期《美术史论》杂志上曾刊登过张凭先生写的忆可染老师之教诲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寂寞之道》。而寂寞之道,正是艺术之道。这正是笔者如此取题的原因。我想一个真正有长远未来的艺术家,就是那些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懈追求,并且耐得住寂寞与枯燥的艺术“殉道士”。他不为当前的浮躁与虚华所打动,只为自己所从事的艺术,自然而又朴素地生活着,探索、发展着,遨游在思想的天地里。张凭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艺术高士。

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居简出,潜心“苦学”,矢志不移,耐得了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与今天的一些不良的艺术现象和所谓的“艺术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人认为世界上有四类艺术家:第一类人,生前就受人欢迎,死后仍然享誉后世,万古流芳,如米开朗琪罗、毕加索等;第二类人,因为风格、思想超越同时代的人,所以并不受青睐,直到死后,其艺术价值才被发掘,如凡·高等;第三类人则哗众取宠,一味讨好大众的口味,在生前可能颇受欢迎,但却是昙花一现,很快被历史遗忘;第四类人,生前死后都不受人重视。而我认为,历史是公正的裁判,只有历史会作出最后的答案。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艺术;是为了沽名钓誉,还是为了发扬光大?也许选择的不同,从事艺术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但是一个真正献身艺术的艺术家,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他是平静的、安详的、寂寞的,可也是幸福的。张凭先生是一位潜心艺术,无声地行进,默默地实现着自我超越的严肃认真的画家,并且是一位有责任心与使命感的画家。对于他的画,是无法简单地用“美”一个字来形容的。在他娴熟的技巧里,你会感受到英雄主义的色彩。他的一系列作品,组成了深沉而又高亢的英雄乐章。我怀着对张凭先生深深的敬意和莫大的兴趣,专程去他的寓所,采访了他。(原载于《文艺报》2002.9.7)

张凭作品欣赏

0 阅读:4

社会热点事实

简介:社会新闻、话题热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