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了彩虹——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序

社会热点事实 2023-05-26 10:01:06
圆了彩虹——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序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翟墨教授的《圆了彩虹——吴冠中传》以交响诗般的结构和充满激情的文笔,记述了吴冠中走出水乡,留学海外,品尝了西方禁果又苦恋东方伊甸园的曲折经历,并把画家的独特生涯放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大背景上展开。一卷在手,让人尽可感受画家的喜怒哀乐,亦可了解画坛的风云变幻。这是一部画家传记,也是一部思想史诗。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他原来不过是一个农村的土娃娃,后来却成了大巴黎的洋学子;他初恋于文学,却终恋于美术;他看家的本事是油画,但水墨的功底也过硬。这种种因素的融合,最后成就了他成为杰出的画家、别具慧眼的美学家。他就是吴冠中,他是中国当代画坛上的一朵奇葩。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吴先生的画是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融入的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不同理念和精神,而不是在形式和风格的符号上或技法上做文章。在《长江三峡》、《大巴山中》等作品中,他把油彩和水墨处理得天衣无缝,既有油画的品性,又有国画的气色。先生赞赏石涛的名言“无法而法为至法”、“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须眉”,他说:“只局限本民族这一个老爷爷的知识圈中创新,创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艺术语言是没有国界的,只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人类最高智慧的成果为坐标,才能突破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局限,创造出有别于传统又发展和丰富传统的作品。

吴冠中,一盏不灭的灯火,永远闪烁在画与诗的长河。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他很早就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私下里就和知交的老同学说,作品就象自己的女儿,要早点嫁出去,变老姑娘了就没人要了。早在改革开放的门户一打开,1978年前后,他就写信给同学苏天赐,报告他的作品在日坛宾馆的涉外画廊里能卖一二百元人民币了,顾客当然主要是外宾,特别是使馆人员。当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卖画买画还是新鲜事物,每月工资普遍只有三五十元,他的画能卖一两百元已经很不容易了。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吴冠中深知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道理,当时的收藏市场主要在海外,国内经济还刚刚起步,对艺术品欣赏的许多观念还很幼稚,新水墨还非常被人排斥,更不要说收藏投资意识了。于是,吴先生未雨绸缪,很早就将自己的作品和知名度拓展到海外市场。早在1984年,他就参加日本福冈、名古屋等地的“现代中国洋画展”,美国旧金山、纽约等地举行的“现代中国画展”。此后各种展事络绎不绝,纷至沓来。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上世纪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崛起,吴老尤其感觉到港台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华人圈市场的重要性,他深知同文同种,文化艺术认同方面的沟通更加容易。1985年他从中央工艺美院正式退休后,多次到香港参加讲学、研讨和展览。在香港,他如鱼得水。1985年2月,吴冠中应邀参加香港艺术节“认识现代中国画展”及研讨会,很引人注目。他回来写给好友邹德侬的信里说“报告极吸引人,要买我画的甚多,不卖,暂勿标身价”(1985年3月13日)。小规模的画展对他已经没有兴趣,要搞就搞大的。第二年他和邹德侬私信里说,对小商贩画廊“一概不理”,他雄心勃勃,梦想着将来能有大获全胜,令西方刮目相看的一天。“他日客大欺店,欺他洋人洋店,吐我中华穷气。”(致邹德侬,1986年2月20日)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1987年,吴冠中如愿以偿,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吴冠中回顾展”,为期二十六天的回顾展“震撼了香港艺术界”,电视报纸均有大量报道,甚至台湾媒体也过来积极采访,《文星》出了特刊介绍。只有国内报纸悄无声息,令吴老有点失望。但他劲头十足,积极布局,踌躇满志,在和邹德侬的信中说,透露雄图大略,“此后,指向美国,几方面来邀,尚未定夺,我想乡村包围城市,最后进攻巴黎,今日长缨在手,缚他西方蛟龙”(1987年12月26日),信心满满。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1989年5月16日,香港著名的万玉堂画廊(Plum Blossomms)看准商机,为吴冠中举办画展,名曰:《吴冠中——万紫千红》,口彩非常好。这家画廊由美国人Stephen McGuinness(中文名叫麦史镝)经营,此人从出租司机打拼起家,还教过书,后来做纺织品发迹,颇有一套运作办法。麦老板热爱中国艺术,据说画廊有好多艺术圈专业人士加盟做股东,其中不乏大拍卖行高层主管参与,雨露均沾。如此这般所有画展都相当成功,加上大行拍卖呼应,更是相得益彰。万玉堂画廊当时敦聘资深经纪人陈德曦(1936—2012)负责挑选画家,陈先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也是画家出身,所以熟悉国内艺术家,尤其金陵画家。陈先生为人和善大方,是香港当年重要艺术品经纪人。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吴冠中在万玉堂画展时,画廊破天荒地搞出排队买画的招数,据说有著名珠宝设计师罗启妍、罗启文姐妹,是吴的铁杆粉丝,她们怕排队后一些心头好被人家夺去,于是想尽办法,通过黄牛安排人深夜潜入排头号,翌日早上画廊一开门就冲进去抢购吴冠中《梯田》、《西藏》和《桑园》等心爱之物(参见许礼平《旧日风云》页162,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当天画展开幕盛况空前,据说作品于开幕后一个半小时即销售一空,连玻璃门都挤碎了。香港媒体更是大肆渲染,报道连篇累牍。如此之举,当然也令一些老派藏家侧目,在香港排队买楼花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排队买画则是从吴冠中开始,觉得看不懂。

几乎同时,两天后,吴冠中的彩墨作品《高昌遗址》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乐古堂老板和罗伯张(著名古董商张宗宪)在现场你争我抢,最后乐古堂以超出底价八倍多的187万港元成交,创造在世中国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第二年3月,他的油画《巴黎蒙马特》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又以104万港元成交,再创中国油画画价最高纪录。画廊和拍行的联手运作,竞相热捧,一举奠定吴先生在艺术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一时风光无限。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展览、画廊和拍卖,三位一体,互为犄角,吴先生深知国际高水准个展的重要性,那是市场压舱石、定心丸。那几年,他是马不停蹄,积极奔波。1989年6月开始,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首先发起,为他举办“吴冠中作品巡回展”,先后在旧金山、伯明翰、堪萨斯、圣约翰、底特律等六个博物馆展出,并出版大型画集,展览一直到翌年年底结束。吴冠中偕夫人参加了旧金山展览开幕式,并在美国写生创作。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1992年,英国大英博物馆首开先例,为吴冠中举办个人画展,更让吴老的名声如日中天,风光无二。那场破天荒的中国画展,也是香港设计师罗启妍立了大功,由她从中穿针引线,积极筹划而成。罗小姐出生银行世家,长大后到英国读书,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后从事首饰设计,一举成名。她是一位标准“吴迷”,非常喜欢吴冠中绘画里的独特气质,于是积极活动,一心要把他的作品推到欧洲,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的魅力。后来,她通过英国文化中心的董事长,认识大英博物馆馆长安德森(De Robert Anderson)和书画部主任、明代版画专家法罗(AnneFarrer)博士,热情向他们介绍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和吴的突出成就,最后终获成功。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曾听吴冠中同学、吴大羽关门弟子张功悫说,当初大英博物馆首选的中国画家并不是吴冠中,但后来阴差阳错,运气却给了吴冠中机会。我不知道张先生是哪里听来的消息,至今没有得到核实。不过罗启妍也说:“当我去大英博物馆进行‘游说’时,可说是适逢‘天时、地利、人和’,用我的诚意,吴先生的人格、艺术及适当的时机,令大英展办成。”(翟墨《圆了彩虹——吴冠中传》,页424,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吴冠中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大英博物馆的个人画展意义非凡,英国BBC还为吴冠中制作拍摄了专题片,而更重要的是《国际先驱论坛报》艺术评论主笔,国际首屈一指的美术评论家梅利柯恩(Souren Melikian)特地前来观展,并和吴冠中访问交谈,后为吴老写了一篇很有份量的文章发表。要知当年这梅利柯恩在国际艺术界乃至文博界均极具影响力,文笔犀利,一言九鼎,简直是艺术评论界的“那摩温”。他敢说敢言,很多博物馆、画廊、拍卖行等艺术机构,都对他敬若上宾,不敢怠慢。

0 阅读:25

社会热点事实

简介:社会新闻、话题热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