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以来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后,除了连续的内忧外患,四处兴起的匪患也是极为猖獗,乃至于到了建国后还为祸一时。
在小说中、演义里,我们常常将这些人当作绿林好汉、草莽英雄,但实际上可能吗?
虽然这样的人很少,但还真是有的,在近代的上海奉贤,便出过如此一位传奇人物。
他落草为寇,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抗战时作了汉奸,却又带人造反,他转战四方,死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06年,丁锡山出生于奉贤邬桥,家庭较为贫寒,年幼的丁锡山还多少在父母的努力下得了一点受教育的机会。
但是生逢乱世,像他这样的孩子很难不被外界环境影响,所以在读了几年书以后,丁锡山开始外出“闯荡江湖”。
他首选的地方当然是就近又繁华的大上海,但凭他的本事很难在这里混出什么名堂。
年纪轻轻的丁锡山只能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前前后后也做了不少辛苦的活计,自然而然的,也结识了许多流氓土匪角色。
乱世之中,正道难走,丁锡山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觉悟也不高,在周围人的影响下很快也开始走上了歪路,劫道取财、绑架勒索样样都参与。
不过大上海能人无数,像丁锡山这样的小角色,既无背景又无后台,一时出出风头还好,一旦碰到硬点子,很容易就把自己也赔进去。
1936年时,丁锡山和一帮匪徒再次谋划进行一次绑架活动,但这次对方来头不小,他们在作案后很快被通缉逮捕后投入了监狱。
对于这群无依无靠的小土匪来说,一失足就是万劫不复,果然,不久后判决结果下来后,丁锡山与同伙们全部被判处了死刑,只是没有立即执行。
然而等待死亡的过程更是恐怖而漫长,丁锡山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都已经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某一天,狱卒打开了牢门,但却似乎并不是押送他们去刑场的。
等丁锡山重见天日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消瘦的中年男人,对方告诉丁锡山,你已经被释放了。
后来,丁锡山才知道,这个男人竟然便是十里洋场大名鼎鼎的青帮老大杜月笙,而这次死里逃生,正是杜月笙出山出钱将他保释了出来。
一个上海滩叱咤风云的人物怎么会为一个小绑匪出面?这事还要从当时的背景说起。
1937年8月13日,著名的“8.13”事变爆发,日本侵华战争升级,整个中国都处于外敌入侵前的山雨欲来之中。
而军统的最高长官刚刚成立了一个“参谋本部战地调查勘测组”,目的是探查上海周边情况,防止有小股日军部队从水边悄悄登陆上岸。
这个小组的队长是时任特务处驻上海办事处上校处长的文强。
虽然国民党政府向来没有“团结所有力量”的习惯,但如今大敌当前,人员短缺,大家都非常头痛,而当侦察小组抵达奉贤境内时,却忽然发现了丁锡山的事。
文强
他们听说这个人在当地群匪中还颇有声望,于是起了收编的心思,请报上级批准后,便找了杜月笙出面作保,而丁锡山捡回了一条命,自然言听计从。
他很快振臂一呼,晓以民族大义,将同伙们尽数收归国军,最后还得到了一个“苏浙行动委员会浦东游击总队”的番号,而丁锡山则成为了总队的第三大队长。
但到了淞沪会战前后,上海周边已经凋零破败不堪,正面战场上的百万国军都全面崩溃后,游兵散勇们更是不敢抵抗,游击队内部满是要逃要叛的声音,丁锡山眼看自己无法制止兄弟,只好随同一道投靠了南桥的日伪军。
但他做事雷厉风行,为了不被看作卖国贼,不久以后他便手刃日伪会长和日军南桥代表,率着队伍归来,一时之间声名大振,在国军内被看作是正派代表。
但是国军内部的情况众所周知,兵痞横生腐败横行,大家各自为战,俨然一个个小军阀,正规部队尚且如此,更别提浦东游击这种本就是一群土匪改编的队伍了。
他们一开始不过听说“土匪竟也能吃皇粮”所以纷纷而来,但真到了卖命的时候哪个都不愿意上。
丁锡山长期混迹匪群,自然也很难避免沾染一些不好的习气,他本性刚正,想要为抗日报国出力,但国军如此凋敝不堪,让他内心也产生了动摇。
而到了1939年10月,丁锡山曾经的拜把大哥、顶头上司何天风邀请他去上海。
丁锡山不知道何此时已经叛变降日,结果刚到上海就被抓住,在一顿威逼利诱之下,原本就犹豫的丁锡山再次投向了伪军的怀抱。
其实丁锡山可以看成当时大部分日伪军的典型,他们既不愿意为日本人办事,但又迫于胆小无奈或各种原因而只能寄人篱下。
但丁锡山不同之处在于两点——首先他还是有绿林好汉的那股正气,其次就是他的运气很好。
从1939年叛变投敌,一直到1943年时,丁锡山节节高升,已经成为了汪伪军队的中将师长,而他的部队也改编成了“和平建国军暂编陆军第十三师”。
而就在这一年,丁锡山终于等到了自己的部队被从上海调防到浙江绍兴,他抵达地方后很快召集了十几位心腹军官,开始策划起义行动,但在这样的队伍中,意志不坚定的人太多。
几天以后,曾参与会议的副师长和旅长选择了向日军告密,暂编第十三师很快被日军部队团团包围,最后全部缴械,丁锡山被捕后直接送上特别军事法庭,被判处终身监禁。
当起义宣告失败,丁锡山便知道自己这辈子已经走到尽头了,但他却万万不能想到,自己竟然即将迎来新生。
丁锡山平日里虽然有些匪气,但也很讲起义,部下有不少誓死追随的人,而他这次起义反日,又让苏南地区的新四军部队认为他是个可以争取的对象。
于是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当丁锡山被从南京转移到镇江关押后,新四军方面派出武装支持,在当地丁锡山一群旧部的协助下劫了大狱,将他救了出来。
再一次躲过生死劫难的丁锡山随后被新四军一路护送到了苏中的抗日根据地落脚,在这里他找到了前半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的,真正的灵魂栖息所。
在苏中根据地的生活的三个多月里,丁锡山完全被周围的景象震惊,作为一个国军且还是匪改军出身的人,他简直不敢相信共产党部队的作风和纪律,而当初从镇江一路逃离,他也亲眼看到了沿途百姓尽皆施以援手、纷纷相助。
这种军队和人民的鱼水之情深深震撼了丁锡山,过去他在浦东时,隔三岔五就会和周边其他部队因为各种小事而吵起来,提枪互相拼杀也是常有的是,对老百姓他们就更加不会心慈手软。
丁锡山愿意留下,但此时抗战尚未结束,新四军要为大局着想,于是很快将丁锡山送回上海,重新回到了忠义救国军里做长官。
在这之后,丁锡山一直留在当地,队伍的番号也几经更改,但现在他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他深刻意识到了国民党终日宣传的“共匪”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群人。
1946年6月,内战爆发后,丁锡山的部队很快也接到上级指示往山东境内转移。
丁锡山知道他们是要自己去和解放军作战,竟然公开违背上峰指示没有开拔,因此很快被免去全部职务。
在这之后,丁锡山只剩下了一个空头军衔,实权被彻底剥夺,连带着他在军队里的心腹部下们都一一被解职,这使他陷入了空前的烦闷中。
而当时有一位新四军的秘密联络员身在上海,他刚好与丁锡山同为奉贤老乡,空闲时便和丁锡山攀谈接触,得知他此前偷偷将一百多箱炸药、雷管埋藏在老家。
联络员很快告诉丁锡山,如今苏北解放区正缺军火,希望他能施以援手,丁锡山经过一番思索后,想到曾经的救命之恩,便答应了这一请求。
于是这批炸药很快被地下党派人送往解放区,然而运输结束后,联络员找到丁锡山,交给了一些金条,告诉他这是报酬。
丁锡山大为吃惊,他再一次为被共产党的原则性感到诧异,加上他当时的处境,所以和上海地下党的联系开始日益频繁。
到了1947年8月,丁锡山带着十余名心腹,突破重重关卡,越过吴淞口正式前往苏中解放区,彼时正值内战激烈关头,丁锡山的投诚对于苏浙地区未来的斗争十分重要。
于是他立即受到了中共苏中区委书记陈丕显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在第二年他被中共华中工委特批成为中共特别党员兼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总队司令员。
1948年2月,丁锡山正式得到上级任务——率队回到家乡奉贤地区,伺机发动当地群众展开武装斗争,响应解放军的到来。
但不幸的是,纵队派出的几名侦察人员因叛徒出卖,此时已经被捕,没能和浦东地区的组织取得联系,国民党军警团已经在上海外围布下多路人马蹲守。
不知晓情况的游击纵队登陆后,刚刚抵达浦南境内时就遭到了突然袭击,丁锡山带着60余人一路且战且走,从浦南一直转入青浦。
弃船上岸后,原本不远处就有一个村落,可以作为屏障来阻拦敌军,但为了避免周围无辜百姓受到波及,丁锡山严令不许接近村庄,众人只能朝着荒芜处撤离,最终被团团围困在一个水塘内。
即便此时已经走到了绝路,即便被叛徒出卖,即便连自己的侄子都已经投敌,但丁锡山这辈子已经不打算再改旗易帜,他带头拼死突围,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多钟。
在寡不敌众之下,丁锡山等14人壮烈牺牲,其余40余人被俘,其中大部后来亦惨遭杀害。
而对于丁锡山,国民党更是深恶痛绝,乃至于将他的头颅从尸身上割下后,挂在青浦、闵行等各地区的城门上示众。
一直到1949年5月上海正式解放后,组织立即派人同丁锡山的遗孀倪瑞芳一道,找到了丁锡山的尸骨并收殓。
而在之后不久,上级正式追认丁锡山为革命烈士,并将其移葬于著名的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之中,后来在上海奉贤区云牛路东侧建起了一座公园,也被以他的小名命名为“锡三公园”,牌匾上的三个大字是由丁锡山的孙子倪勇亲笔题写。
锡三公园至今仍在,作为奉贤几代人少年的回忆,园内的丁锡山铜雕也在向人们传颂着这位曾经的“红色好汉”的曲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