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视角:选择司马衷没有错,司马炎尽力了

聊聊历史 2024-03-27 09:48:30

司马炎尽力了,他在位24年,精心安排权力格局,确保西晋江山永固。但是,司马炎高估了后继者的素质,无论是皇帝、皇后、大臣、诸侯王,都太差劲。

八王之乱,及其带来的五胡乱华,让司马家的风评变得很差。司马懿祖孙三代人努力,用了27年时间,终于取代曹魏,手段令人不齿。

所谓成王败寇,如果西晋能够持续一百多年,没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司马懿及其后继者的评价会很高。

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但根基并不稳定。外部敌人,东吴国主孙皓,河西鲜卑的秃发树机能,都不足以威胁晋朝;司马家的压力,主要是国内,根基太浅薄。

西晋的弱点,有如下几点。

第一,西晋建立在“阴谋与诡计”基础上,并非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立下赫赫战功,力挽狂澜,然后顺利“禅让”。

曹操、司马懿都是“权臣”,但情况不一样。曹操是自己打江山,没有曹操,汉献帝不知道死了多少回。当时,汉朝国祚已经接近终结,是曹操帮助东汉续命几十年。

司马懿就不同,司马家父子两代人,想尽办法去篡夺曹魏江山。此时,曹魏江山蒸蒸日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只是皇帝年纪小而已。

曹操、司马懿创业方式的差异,注定西晋建国时没有一个强大且忠诚的班底。因为司马家族自己就不是忠臣,凭什么让别人效忠自己。

再则,为了夺取江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武力消灭忠于曹魏的将领、士族。如此一来,西晋建立之初,就“人才匮乏”,后劲不足。

第二,司马炎本身资历有限,不足以驾驭群臣,只能不断笼络士族,给予他们足够的特权,成为帝国的寄生虫。

司马炎为何能继位?单纯是因为嫡长子而已。司马昭无数次强调“天下是景王的天下,我只是暂时接管而已,这个位置迟早要还给桃符。”

桃符,也就是司马攸,是司马昭的儿子,但过继给司马师。西晋建立,实际奠基者是司马师,西晋王朝的班底,也是司马师培养出来。

司马昭为何强调“天下是景王,要交给司马攸”,就是为了笼络司马师的势力,让他们看到希望。结果都知道,司马昭还是不顾群臣反对,以嫡长子为由,让司马炎接班。

西晋建立之前,司马炎并没立下战功,也不是重点培养对象,也不是群臣心中的人选。相对司马攸而言,司马炎缺乏大臣支持,这在他继位后依然如此。

280年,西晋国力碾压东吴,司马炎想南征,群臣几乎都是反对。除了杜预、王濬等少数人,很少支持晋武帝灭吴,这对开国之君而言,简直不可思议。

20年前,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打算西征蜀汉,也是钟会支持而已,其他都强烈反对,包括贾充。当然,司马谈灭东吴之战,贾充也是反对。

威望不足,让司马谈继位之后备受折磨。大臣都希望册立司马攸为“储君”,传位给弟弟,而司马炎身体又很糟糕,经常生病,多次奄奄一息。

司马攸的存在,司马炎心神不宁,除了荀勖等几位大臣,其余都支持齐王。司马炎病重,大臣不想着如何给皇帝治病,而是商议拥戴司马攸。

缺乏雄厚根基,本身威望又不足,司马炎只能笼络门阀士族,给他们超出常人想想的待遇,朝政的腐朽没落,由此而引起。

一般而言,大一统开国之君,都是倡导节约,以身示范,司马炎则是例外。司马炎不但默许门阀腐朽,还在背后支持,全国上下陷入奢靡怪圈。

石崇、王恺、王济这些“斗富”的门阀士族,如果生活在朱元璋时代,不知道死了多少回,甚至殃及九族。司马炎就不一样,支持舅舅王恺与石崇斗,纵容腐朽。

司马炎也是无奈,他必须拉拢士族,即便效果有限,也总比没有强。西晋建国根基薄弱,晋武帝只能出此下策。后来,赵匡胤建立宋朝,也是“篡位”,对开国班底不信任,为了避免武将闹事,在“杯酒释兵权”后,也是纵容他们奢靡。

赵匡胤直言:“人生短暂,如同白驹过隙,你们解除兵权后,回去多买房子,多购置土地,并跟皇室联姻。如此,生活美满,颐养天年,君臣相安,这才是人生追求。”

司马炎、赵匡胤做法一样,评价却不同,主要是西晋短暂,以及后来的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导致。如果赵匡胤之后,“靖康之变”提前上演,北宋的评价,估计比西晋还糟糕。

南宋对金国称臣,纳贡,苟延残喘。东晋时期,虽说皇帝没掌握实权,但朝廷多次出兵北伐,从未跟北方妥协,也不承认前赵、后赵的“存在”,这一点就比南宋强几个档次。

根基薄弱,司马炎又不希望把皇位传给弟弟,该如何是好呢?为了西晋江山的稳定,司马炎对西晋权力格局进行调整,尽量做到完美,只是后继者太差,没能操作而已。

司马炎儿子二十多人,不缺乏聪颖之刃,但他必须传位给司马衷。如果司马炎传位其他儿子,他压根顶不住来自齐王势力的反击。

当年,司马昭册立司马炎的依据是“嫡长”,以此堵住司马师势力的嘴巴。如果司马炎选择其他儿子为“储君”,在法理上就不行,司马攸是个挑战;既然不册立嫡长,为何不选择司马攸,这可是群臣一贯意见。

司马衷,典型的“愚痴”,连生活自理都困难,更别说处理政务。正常来说,司马衷是比应该当皇帝,但司马炎别无选择。因为,只有司马衷,才能在法理上压得住司马攸。

为了让司马衷顺利继位,以及西晋江山的稳定,司马炎精心布局。司马炎让司马衷迎娶贾南风,与贾充结为儿女亲家,瓦解司马攸集团。贾充女儿贾褒,嫁给司马攸,如今司马衷娶贾南风,用意不言而喻。

司马衷没能力,就需要辅政大臣,协助皇帝,谁才合适呢?满朝文武,才华横溢且门第高的,大多支持司马攸。如此,司马炎选择根基较浅的外戚杨骏。

外戚、大臣有时也未必靠得住,毕竟司马家自己就靠不住。杨骏辅政的同时,司马炎又把宗室诸侯调来洛阳,借助宗室力量制衡大臣,例如汝南王司马亮。

外戚、宗室、大臣在朝廷,彼此相互制衡,对司马衷起到了保障作用。那么,一旦这些力量相互勾结,或者是火拼,又该如何是好呢?对此,司马炎又进行大规模分封,让皇子镇守地方。

宗室诸侯内调洛阳,皇子去地方都督军事,这是司马炎处理“家务事”的典型作用。皇子在朝廷,容易与皇帝斗,自相残杀;皇子镇守地方,朝廷是宗室,彼此都不敢轻举妄动。

如此一来,外戚、宗室、大臣、皇子构成西晋的主要力量格局。这四股势力,谁都没有压倒性优势,而皇帝的存在,也让他们安守本分,从而维持帝国运转。

司马炎看来,司马衷虽说不行,但权力格局稳定,江山社稷无忧。司马衷驾崩之后,聪明且具有威望的太子司马遹继位,这位英明神武的君王,足以成就汉文帝以及汉景帝的事业。

从西晋特殊的局势角度看,司马炎已经尽力了,也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最优权力布局。只要司马遹活着,西晋就一定有希望。但是,司马炎忽视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后继者的素质。

无论皇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外戚杨骏、大臣张华、裴頠、宗室司马亮、司马伦、皇子司马玮等这些人,都不是出类拔萃,能操作这套权力系统之人。

290年,司马炎病逝,次年爆发八王之乱。但是,八王之乱第一阶段,仅限于朝廷斗争,类似辛酉政变。此后,西晋有十年的平稳,还迎来短暂的盛世。

八王之乱波及全国,进入下半场,是因为太子司马遹被杀,让帝国失去了众望所归的“储君”,助长了诸侯王抢夺皇位的野心,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司马遹为何被杀?贾南风目光短浅,听不进母亲郭槐意见是其一;司马懿的第九子司马伦鼓动,挑起冲突是其二;张华明知道贾后此举的危害,却不阻止,选择沉默是其三;琅琊王氏首领,王衍没有担当,危难之际还让女儿跟司马遹离婚。

贾南风、司马伦、张华、王衍,但凡一方有能力,敢于出来拯救时局,西晋也不至于灭亡。但是,这些人都不是朝政的顶级玩家,他们没能拯救西晋,自己也死于非命。

试想,把贾南风换成慈禧,司马伦是恭亲王,张华是文祥,王衍是僧格林沁,八王之乱岂能进入下半场。可以说,司马炎没有错,但后继者能力有限,并非社稷之柱石。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