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后,梁栋在茅山赋诗,抒发对南宋的思念。消息传到朝廷,大家本以为梁栋会倒大霉,忽必烈却下了圣旨:“小事一桩,思念宋朝,也没啥不可以。”
忽必烈,元朝皇帝,一代雄主,胸襟开阔。从梁栋这件可以看出,忽必烈胸怀之宽广,不是刘邦、刘秀、李世民、赵匡胤、赵匡义、朱元璋、康熙、雍正、乾隆可比,此人很了不起。
梁栋,南宋人,1242年出生,在句容县担任主簿。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3年后张世杰军团在崖山覆没,南宋灭亡。
国破山河在,梁栋对南宋有感情,不愿意在元朝当官,而是退隐山林。梁栋喜欢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镇江不远处的茅山,成为梁栋经常光顾的美景。
一日,梁栋游览茅山,触景生情,在石壁上赋诗一手。也许是抒发感情,也许是表示对南宋的怀念,或者单纯的发牢骚,文官通病而已,梁栋却给自己惹了祸。
许道杞,茅山人,与梁栋关系不好,平时多有口角之争。梁栋写诗,许道杞很快就在《茅山峰》中抓到了“把柄”,其中有句诗:“大龙上天宝剑化,小龙入海明珠沈”,让许道杞喜笑颜开。
许道杞凭借自己的人脉,找到了句容知县,把这首诗交了上去,说梁栋对南宋有思念之心,对朝廷不忠诚。对此,句容县官员不敢怠慢,认真研读诗歌,貌似也是这么一回事。
“大龙上天宝剑化,小龙入海明珠沈”是什么意思呢?从文字表面看,大龙指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小龙指的是宋末帝。所谓“小龙入海”,说的是忽必烈派张弘范攻打崖山,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自尽。
崖山之战,是元朝、南宋最后一场大战。张世杰指挥失误,他过于沉迷“铁索连环”战术,摆出一字长蛇阵,又自己放弃陆地营垒,导致宋军被动挨打,结果全军覆没。
许道杞从文字上入手,说梁栋有“思宋之心”。梁栋不服,对句容陷落说,自己平时喜欢吟诗作赋,正常写诗歌而已,从没这么想过。抒发个人感情,欣赏自然风光,难道也有错吗?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许道杞、梁栋各持一词。句容县令只好把梁栋关押在监狱中,并把情况奏报朝廷,由礼部来负责这件事。
礼部官员一看,也拿不定主意,究竟是什么意思?礼部搞不定,就只好把诗歌呈送给忽必烈 ,让皇帝来裁决。那么,忽必烈是如何看呢?
忽必烈给礼部的答复是:“诗人吟咏性情,不可诬以谤。倘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
啥意思呢?诗人写诗,抒发感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扯到“谤”,两者没啥关系。即便诗人是“谤讪”,那又如何呢?堂堂天朝上国,还不能容忍这些说辞吗?言外之意,我们很自信。
朝廷处理意见下来,句容县令一时懵住了,皇帝未免太“皇恩浩荡”。梁栋啥事也没有,被县令释放出来,正常生活,正常写诗,元朝也懒得去管。
秦汉、唐宋、明清,能容得下“谤讪”吗?朱元璋、乾隆,用事实证明,谁敢这么做,先考虑九族的问题。即便是宋朝,文化昌盛,宋太宗不允许“谤讪”,思念故国,李煜就是下场。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评价比较高,却也谈不上能够允许“谤讪”出现,还如此风轻云淡的描述。忽必烈做到了,整个元朝皇帝,在对待诗词上也比较宽容,否则关汉卿岂能写出如此“美妙”的元曲,而不被收拾。
那么,为何忽必烈可以如此宽容呢?难道他们对“谤讪”不了解,或者知识水平不高,不知道诗词带来的影响吗?答案是否定,忽必烈文化修养很高,对历史相当了解。
包容、开明,源自自信,来自实力。从成吉思汗时代起,蒙古骑兵就纵横欧亚各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北到北冰洋,东抵鄂霍次克海,西抵地中海,南达中南半岛,整个欧亚上的帝国,无不是蒙古手下败将。
元朝的疆域,从何而来?不是禅让,也不是篡夺,也不是“捡漏”,而是武力打下来。无论对手多强,在蒙古看来,都不过是手下败将,终究成为元帝国的一部分。忽必烈底子很薄,强者如云,多线作战,却建立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
用武力打下江山,而且是击败同时代所能知道的全部强者,这就是蒙古、元朝自信的来源。忽必烈看来,蒙古骑兵是最强的存在,元朝武德充沛,梁栋只不过写一首诗,没必要大惊小怪。
忽比烈是一代雄主,武功了得,胸襟宽阔,眼光更是长远。如果忽必烈不是蒙古皇帝,而是中原汉人皇帝,评价要比李世民高几个档次。其他不说,就忽必烈想征服整个欧亚,以及称雄世界的雄心,就足以让他成为帝王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