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地方的假期已经开启,很多爸爸妈妈们已经开始头疼:“上学时母慈子孝,放假后鸡飞狗跳。”同样也是假期里形象的现实生活写照。
小神兽分分钟待在家里,跟在身边,各种的意想不到,各种的防不胜防……再好的脾气,也被活猴儿的秉性激的七荤八素;更何况,每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求不可能总是一样的,当需求不一致的时候,可能就会产生冲突。

有了冲突,有的家长会大吼大叫;有的父母则暗气暗憋;不管这两种方式选择哪一种,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孩子相处更需要智慧。
吼叫会让孩子内心的反抗情绪激活,让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憋气则在压抑情绪,心头仿佛有一股无名狂蹿的火。要不,积压到一定程度会集中爆发,杀伤力巨大。要不,情绪会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就是“迁怒”。
这漫长的假期,亲子冲突频发,比如作业完成与否,比如关于手机电视电子设备的斗智斗勇,比如想要休息的父母和还要释放天性的孩子……究竟要怎么办才好?

“你快去写作业,半天了什么都没完成!”
“我看你的作业本现在还是空的,半天没有写作业!”
上面两句话的情绪虽然都是气愤,但表达起来,是不是略有不同?
冷静描述事实,往往用“第一人称”开头,会有效避免从开始就带着情绪指责孩子。
“你”开头的表达,常常会让对方感觉到被责怪,被攻击,对方也会选择回击或者防御的手段,这会让双方都远离了所要解决的问题。

直截了当的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什么具体的妨碍,可以有效让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
比如父母在房间打电话,孩子猛的推门进来叽叽喳喳,不妨直接告诉他:爸爸/妈妈正在工作,正在打电话,你这样突然进来不仅吓我一跳,还打扰了我的工作,我很不喜欢。
感受可以引起对方的共鸣,让对方能真切的感到自己行为的不妥。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尽可能少用“等我一会儿,马上来……”这样含糊不清的概念,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一会儿”和“马上”很容易造成彼此的误解。
不妨告诉孩子,20分钟后我和你玩游戏,这20分钟是你的安静时间,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玩自己的游戏,但不要打扰我。
孩子大多会乖乖的等待20分钟后的游戏时间。

如果上面的3个步骤不足以让孩子配合你,那么直接采取行动会更简单有效果。因为,父母有必要用实际行动帮孩子找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采取行动最好的方式是给孩子提供选择。比如,你是想20分钟后我们一起玩耍,还是现在在这里浪费时间,我们最少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一起玩耍?
比如,你是自己把手机关上,还是我把手机拿走?
给出选择后,如果孩子没有执行,那么父母就直接采取行动好了。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犹豫不决,你的犹豫,就是孩子日后行动可以钻的“空子”。

往往,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肯定会有情绪,甚至会大哭大闹。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
不要为孩子的负面情绪负责产生负罪感或者内疚感,更不要被孩子的负面情绪所感染,对孩子大打出手。在孩子宣泄负面情绪的过程中,父母不用特别去安慰孩子,安慰只会放大孩子的负面情绪,让他觉得自己更可怜。
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谐相处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

对于孩子来讲,每一次犯错都是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
事后冷静下来后的沟通,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有效引导。要知道,孩子外在的经历都终将成为他内在的经验,助力他一步一步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