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统治时期,若欲探究汉人官员中仕途最为显达、最获皇帝恩宠者,实难得出确切定论。盖因于不同阶段,皆涌现出若干卓异非凡的汉族臣子。例如陈廷敬、张英与李光地,此数人皆深获康熙皇帝的器重赏识,且均荣任大学士之职,在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
若论康熙一朝,在众多汉臣之中,哪位堪称福泽深厚者,答案无疑指向江苏丹徒籍的张玉书。
从知名度而言,张玉书相较陈廷敬、张英与李光地,似稍逊一筹。但于正史记载中,张玉书实则更得康熙皇帝的倚重与信宠。他在仕途生涯中,持续为官长达五十载,始终稳如磐石,其中,还担任宰辅之职达二十年之久,堪称“太平宰相”。
【张玉书其人】
张玉书诞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彼时,丹徒张氏一族,乃地方之簪缨世族。张玉书之父,以进士登科。自其父亲以降,于随后的数十载间,张家祖孙三代皆荣膺进士之衔,于当地获称“进士之家”。
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龙御宾天。于此风云变幻之际,时年二十岁的张玉书荣登进士之列,成为康熙皇帝登基后所录首批进士。
张玉书于科举中蟾宫折桂,荣膺进士之衔。继而在朝考中脱颖而出,入选庶吉士之列。历经三年散馆考核,获授翰林院编修一职。通常而言,翰林出身堪称仕途之珍贵资历,凭借此等出身,其于仕途中有望开辟广阔天地,拥有光明且远大之前程。
在清朝特定历史时期,康熙帝即位之初,因年幼尚无法亲理朝政,故而由索尼等四辅臣主理政务。自顺治帝龙御归天,四辅臣接管权力后,并未遵循先帝所倡导“满汉一体”之遗训,反而背道而驰,采取一系列举措,对汉臣进行强力压制,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历史进步潮流的逆势而为。
张玉书堪称颇具代表性的事例。在清朝时期,他于翰林院编修一职上长期任职,长达十二载岁月,职位未曾有丝毫变动,此情形在清朝官场中亦属罕见。
自康熙帝亲政伊始,张玉书的仕途步入崭新时代。时年三十五岁的张玉书,凭借翰林身份,于仕途之上开启首个高光阶段,相继出任国子监司业与翰林院侍讲之职。
康熙年间,时年三十九岁的张玉书,于某次宫廷召对中,凭借其卓越的应对之策,获康熙帝赏识。因其奏对契合圣意,故而获加詹事衔。自康熙二十年起,张玉书仕途顺遂,接连晋升。先是擢升为内阁学士,继而充任经筵日讲官与教习庶吉士之职,开启了其在清廷官场的崭露头角之旅。
康熙二十二年,张玉书获授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之职,自此跻身二品官员之列。此前近二十年间,张玉书仕途发展相对滞缓。而在这漫长蛰伏期后,其于最后两年迎来显著转折,凭借自身才略与机遇,跃升为南书房中的政治新锐。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威望日隆。彼时,诸多朝臣上奏疏,建言康熙帝举行封禅大典。然而,满朝文武之中,仅张玉书一人持反对态度。康熙帝秉持理性清明之态,不仅欣然接纳张玉书之见,且对其另眼相看,有意对张玉书予以进一步擢升。
适逢张玉书之父猝然辞世,依传统规制,张玉书需卸任官职,归乡守制三年。康熙帝对其颇为倚重,深怀惜才之意,特命内阁学士王鸿绪以朝廷名义,专程前往张府,举行茶酒祭奠之礼。
在清代,针对官员守孝事宜,构建了一套严谨规范的管理制度。依循常例,官员守孝期满,通常会官复原职。然而,康熙帝却突破了这一传统规制。以张玉书为例,其守孝期满但尚未返京之际,便接获康熙帝谕旨,获擢升为刑部尚书。
复出之后,张玉书肩负重任,率领团队赶赴江南地区。此行旨在深入调查两大重要案件:其一,针对河道总督靳辅与安徽按察使于成龙之间围绕治河事宜所产生的第二次争议;其二,关乎御史郭琇弹劾靳辅在九年治河期间,不仅未见成效,反而耗费巨额资财,且涉嫌与明珠结党营私、私分河银的案件。
张玉书躬身亲赴治河一线,展开全面且细致的调查取证。秉持公正无私之态度,经审慎判断,他高度肯定靳辅在治理河道方面所建卓越功勋。凭借这一公正论断,使得靳辅这位在水利治理领域颇具建树的名臣,得以继续效力于朝廷,免遭无端贬黜。
自那之后的数年间,张玉书于刑部尚书任内,相继妥善审结数起重大案件。其卓越的履职能力与公正的断案风格,使得康熙帝对他信任日笃。迨至康熙二十九年,张玉书获擢拔,膺任文华殿大学士并兼领户部尚书之职,在仕途上实现重要跨越。
【张玉书辉煌的晚年】
在康熙朝中期,朝廷主持编纂了《亲政平定朔漠方略》。于该典籍署名序列中,满大学士温达居首,紧随其后的是张玉书,陈廷敬与李光地位列其下。由此不难推断,至迟在康熙四十七年,张玉书在当时朝廷中的地位,已然高于陈廷敬与李光地。
康熙四十九年,时年六十九岁的张玉书,因染疾而呈请致仕。康熙帝念其功绩,多次降旨安抚劝留,坚拒其请。翌年五月,张玉书随扈康熙帝巡幸热河。然天不假年,于行程之中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岁。
康熙帝闻悉相关变故,内心悲恸万分。旋即颁旨予内务府,令其为张玉书精心定制棺椁。与此同时,特调遣八旗兵丁,负责在移送其遗体回京途中全程护送。之后,康熙帝再度降旨,对张玉书的一生功绩与行状作出了定论性的评价。
张玉书,作为朝中资深耆宿,久司机要政务,其秉持正直、贤明清廉且勤勉有加。彼时,朝廷对其倚重正深,故而特予追赠太子太保衔,赐予谥号“文贞”。同时,敕令皇三子诚亲王亲行奠茶之礼;并着大学士温达引领翰林院官员与内务府总管一同前往致以吊唁之仪,另赐白银千两,以供丧葬所需。
在封建王朝的历史语境下,臣子逝后获致特定优渥待遇,此情形实属罕见。而张玉书辞世两年之际,康熙帝再度颁旨,对张玉书之子张逸少施以额外恩典。
张逸少,以进士入仕,彼时于甘肃秦州任知州之职。康熙帝嘉其才德,越级擢升两级,旋即调其入京,委以翰林院侍读学士之重任。
在历史的长河中,常言所谓“人走茶凉”,然而,张玉书的情形却与此大相径庭。自张玉书辞世多年后,康熙帝在诸多场合仍屡屡提及他的卓著功绩。不仅如此,张玉书的子孙及其家族亦屡次承蒙圣眷。究其根源,在于张玉书一生宦海沉浮,虽居高位、握重权,却始终秉持清正廉洁之操守,严于律己、崇尚节俭,故而能在身后依然获此殊荣。
依据《清史稿》记载,张玉书在为政方面,展现出卓越品质,备受赞誉。其于任上的二十年间,行事审慎,操守廉洁,对权势刻意远避,杜绝与闲杂人等交往,府邸门庭严谨。在政务处理中,他从容稳健,勤勉尽责,深得圣祖皇帝的信任与倚重。不仅如此,张玉书生活极为俭朴,在饮食起居、服饰用度等方面,皆与普通寒士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