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庶吉士,为何清代比明代的含金量更高?原因就在朝考制度上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4-27 14:26:55

依据清代既定规制,传胪大典结束后,新科进士需参与朝考,朝廷将依据此次考试成绩的等次,选拔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庶常馆研习深造,此制度即为“朝考”。鉴于“朝考”这一制度在大众认知层面或许尚存一定空白,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系统梳理,旨在与诸位共同深入探究这一历史制度。

【明代庶吉士之考选】

朝考,从广义而言,涵盖两项重要内容。其一为旨在选拔庶吉士的考核,经此考选而获入选者,谓之“馆选”;其二则是针对拨贡、优贡抵达京师后所举行的考试。于乾隆时期初步确定规制,拨贡生需被送至京城,且必须参与朝考,待考核结束后,一概送往国子监。本文所探讨的朝考,确切指向“进士朝考”,后文将简称为朝考。

在明代,进士进入翰林院以及庶吉士考选机制,历经了一系列动态的演变历程。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基于新科进士大多缺乏政务历练这一考量,遂颁布政令,将其分派至各个衙门进行观政活动,此举措旨在使进士们通过实践,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政务流程。

鉴于缺乏明确的品级划分,故而援引《书经》中“庶常吉士”之内涵,将其命名为“庶吉士”,亦有“观政进士”之称,“庶吉士”之名由此肇始。值得留意的是,在洪武年间,庶吉士并非为翰林院所独有,其他诸多衙门同样存在数量各异的庶吉士。

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诏令选拔文学素养卓越的庶吉士入翰林院研习,以三年为修习期限。至宣德时期,朝廷则指派内阁学士担任教习之职,负责教导庶吉士。自正统年间起,形成定制,庶吉士仅能进入翰林院。由此,庶吉士制度从初始作为进士正式履职前的见习机制,逐步演变为旨在促进进士进一步深造的研习制度,其性质已然发生显著转变。

在明朝前期,庶吉士员额并无统一规制。各科人数差异显著,最多者一科可达六十人,最少时一科仅一人,通常情况下,一科约二十人。彼时,进士入选庶吉士无需经由考试这一环节。

其遴选标准呈现多样化态势:或由内阁自主择取,或经礼部举荐呈送,亦或礼部与吏部协同遴选;此外,还存在依据年龄限制、地域限定、声誉名望考量,甚至从殿试卷中查核选取等方式,并无固定模式。无论是内阁自行操办选拔,抑或是礼部、吏部联合开展此项工作,本质上主要以长官主观印象作为选拔依据,难以达成选拔过程的公平与公正。

天顺年间,鉴于庶吉士在朝廷政务及人才培养体系中地位渐趋重要,朝廷遂做出决策,考选庶吉士的事宜由内阁协同吏部、礼部负责。具体操作为,于午门内东阁前设考场,出题选拔。至孝宗当政之际,选拔制度进一步完善,新科进士即便已被初步选定为庶吉士,仍需经历一场考核,唯有顺利通过此轮考核,方可正式踏入翰林院任职。

从历史发展脉络可见,明代针对庶吉士的考选制度处于循序渐进的完善进程之中,并取得了相应成果。特别是在明朝中期往后,翰林院官员的地位呈现出日渐提升的态势,进而构建起“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这一极具标志性的基本架构,其翰林之兴盛程度为前代所未有。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明朝时期,庶吉士考试在官方层面一直以“考选”作为正式称谓,而非“朝考”;同时,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始终为先行选拔而后考核。

【清代朝考制度的确立】

清朝入关定鼎之后,于人才选拔制度方面,大体因袭明朝旧制,以科举考试作为取士之主要途径。然而,在庶吉士这一特定官职的选任环节,却并未全然照搬明代考选模式。具体而言,顺治三年、四年以及六年期间,清廷依据殿试的基本范例,以奏疏与律诗各一道作为考核内容,以此甄别遴选庶吉士。

顺治九年,依据各省地域规模及文风水准,对庶吉士进行定额选拨,各省名额均有定制。至康熙时期,选拨庶吉士的流程为先筛选,而后考核。

雍正登基之后,局势有所转变。彼时,雍正皇帝颁下谕令,决意变革此前选拔庶吉士的举措。具体而言,明确倡导“先进行考核,而后再行选拔”的原则,且表明将亲自拟定题目,并通过引见的方式加以拣选。

雍正帝敏锐洞察到考选庶吉士机制存在的固有弊端。在他看来,无论是内阁自行选拔,抑或是吏部与礼部协同选拔,选拔过程往往高度依赖长官个人的主观偏好。不仅如此,实践亦充分表明,官员于保举环节中,常因私人情谊而违背公正原则,致使选拔结果失之公允。

雍正帝曾降旨明示:翰林之职,主司文章撰述。若因文辞义理稍有未逮,便对其加以处置,实乃未能善用其才。雍正元年,雍正帝晓谕大学士、九卿等臣僚:国家设立官职、区分职守,于翰林选拔一事,尤为审慎。唯有品性正直端方、学识精纯完备者,方可担当此任,不辱翰林之职。

雍正五年,雍正帝颁谕设立朝考制度。依据此制,新科进士集中于保和殿应试,时人以“朝考”称之。这一举措的核心目的,在于显著提升庶吉士这一群体的地位及其所具价值。

自朝考制度施行以降,经此选拔而得以进入庶常馆的庶吉士,无不以获此殊荣为傲。与此同时,由大学士、九卿共同商议并核准,确立了该考试详尽完备的实施方案。

自朝考制度确立并形成固定规制后,于朝考中荣列一等第一名的庶吉士,被赋予“朝元”这一特定称谓。至此,清代科举制度在传统“三元”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增添了“朝元”这一荣誉名号。获此称号者,无疑享有极高的荣誉,成为科举体系中备受瞩目的存在。

朝考制度的施行,彰显出清政府于人才选拔方面秉持审慎之原则,同时亦表明其在选拔流程上趋于规范化。其中,公平与公正这两项原则,占据着核心地位。

在明代,庶吉士考选机制为先选拔而后考核,此模式致使相当比例的新科进士无缘考选进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朝考制度应运而生,该制度赋予全体新科进士公平参与的机会,确保机会均等。究其原因,殿试作为重要的科举考试环节,部分进士或因临场发挥欠佳,未能充分展现自身才学,从而错失馆选契机。

以曾国藩为例,于殿试之际,其表现未臻理想,获列三甲。然而,旋即举行的朝考中,他成绩斐然,位列二等,进而获选成为庶吉士。需知,在明代的科举制度框架下,三甲进士绝无进入翰林院的可能,这一差异凸显了不同朝代科举入仕路径的显著变化。

0 阅读: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