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人到六十,身体就像一辆开了几十年的老车,零件可能不如当年那么灵活,跑起来也没有年轻人那股子冲劲。
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开始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心脏。
去医院体检,医生一摸脉,皱着眉头说:“心率有点快啊,注意点。”
这时候,心里立刻紧张起来,回家就开始琢磨——心跳是不是越快,死得越早?
这个问题,问得好。

这个问题得从心脏的工作原理说起。
心脏是个泵,每一下跳动,都是在往全身输送血液。
年轻的时候,心脏像个高效能发动机,跳一下,血就能送得很远很稳当。
但年纪大了,心脏的肌肉也会“疲劳”,如果心率长期偏快,就像一辆车长期高速行驶,发动机磨损得更快,油耗也更高,最后当然容易出问题。

有研究发现,人在安静状态下,如果心率长期超过80次/分钟,心血管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法国的一项研究跟踪了50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发现心率超过75次/分钟的人,心脏病发作的概率比心率在60次/分钟以下的人高出三倍。
换句话说,心跳快的人,心脏更容易“操劳过度”,提前报废。

但这不意味着心跳慢就一定更健康。
心率低于50次/分钟,有些人会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晕倒,这说明血液输送不够,脑子供血不足,轻则走路发飘,重则摔一跤直接骨折,后果一样严重。
60岁后的老人,最理想的心率范围是60~70次/分钟。
这个速度下,心脏既不会太累,也能保证全身供血充足,活得更稳当。

有些人年轻时心率正常,可一过60,心跳就开始莫名其妙地加快。这是怎么回事?
心脏本身在“老化”。
人的心脏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水泵,随着时间推移,泵的弹性变差,动力不足,心脏只好加快跳动次数,来弥补单次泵血效率的下降。
血管变硬了。
年轻时,血管弹性好,像橡皮管,血液一泵就流过去。但老了以后,血管壁变硬,像生锈的水管,血流阻力变大,心脏为了把血泵出去,只能加快节奏。

再加上,交感神经兴奋度增加。
简单来说,年轻的时候,身体的“刹车系统”很好用,能控制心脏别乱跳。
但年纪大了,这个刹车系统逐渐失灵,心跳容易加速,尤其是受到情绪、天气、饮食的影响时,心率说快就快,难以控制。
还有很多人,心率快是因为长期缺乏运动。
心脏是个肌肉,越锻炼越强壮。如果长期不运动,心脏供血能力下降,心脏只能通过加快跳动次数,来维持基本的供血需求。

有些人心率快,但自己感觉不到,直到身体发出警告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就要警惕了:
第一,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
以前爬几层楼不费劲,现在走两步就得停下来喘气,这可能是心脏供血跟不上了。
第二,胸口经常闷痛。
心脏就像一个辛苦工作的工人,长期加班,迟早会抗议。如果心率快到一定程度,心脏的供血都不够用了,就会出现缺血性胸痛,严重的甚至会诱发心梗。

第三,睡觉时心跳快得让人不踏实。
正常情况下,睡觉时心率会降下来,如果晚上心跳反而快得厉害,可能是心脏在向你求救。
第四,头晕目眩,甚至晕倒。
心率快并不代表血压一定高,有时候心脏跳得过快,反而导致供血不足,让人头晕眼花,甚至直接晕倒,摔一跤可不是闹着玩的。

想让心率稳定下来,关键是让心脏别那么累。
最重要的是控制情绪。
很多老年人,动不动就生气,气得心跳飙升,血压也跟着往上冲。心脏最怕的就是情绪大起大落。如果能学会“看开一点”,少生气,心脏的负担会小很多。
吃饭别太咸,别太油。
高盐高脂的饮食,会让血管变硬,血流阻力增加,心脏只能拼命跳才能维持供血。饭菜尽量清淡点,别顿顿离不开咸菜和大鱼大肉。

适当动一动,但别剧烈运动。
很多人一退休,就懒得动了,天天窝在家里,这样心脏的耐力会越来越差,心率也容易飙高。
但另一方面,有些人一听说运动好,就拼命跑步、跳广场舞,搞得气喘吁吁,心率飙到120,这样反而伤身。
最好的运动方式是每天慢走30~40分钟,或者做点太极、游泳之类的温和运动,让心脏慢慢适应,而不是一下子逼它超负荷运转。

晚上早点睡,别熬夜。
很多老年人喜欢看电视、刷手机,看到半夜才睡。但熬夜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心率自然降不下来。
最好的办法是晚上10点左右就上床,睡个踏实觉,心率自然会稳定。
少喝浓茶和咖啡。
茶和咖啡里的咖啡因,会刺激心脏,让心率加快。60岁以后,尽量少喝浓茶,咖啡最好改成淡一点的,别让心脏受刺激。

心率快,确实会增加健康的风险,但也不用过度焦虑。
60岁以后,最健康的心率是60~70次/分钟,如果超过75,就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
如果长期超过80,甚至到了90以上,建议尽早去医院检查,看看有没有潜在的心脏问题。

身体是自己的,心脏也是自己的,别等到它累垮了才后悔。
把心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心脏少受点罪,人就能活得更长久、更舒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2022).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