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大结局:于红要去儿子家却没提房子,是编导留下的深思

贯丹萱 2022-03-03 18:31:43

《人世间》大结局里,秉昆在郑娟的“记恨别人,伤在自己”的劝说下,跟德宝春燕和解了。他们当年的好哥们好姐们在秉昆的小店里聚餐。

国庆和吴倩要去深圳带孙子了,他家儿子不仅读了在职研究生,还买了房,结婚有孙子了,他们要去儿子那里帮忙带娃。

于红的儿子研究生毕业,留校成为学校很年轻的教授,也要接于红去跟他们一起居住。于红红着眼睛,端着酒杯,无限感动地跟大家说自己的感谢。

吃瓜群众此时接受不了于红只说感谢的话,不提房子的事,谴责于红,既然都要去儿子家,为啥不把房子给了郑娟,最起码也要把门面房给了郑娟吧。

大家说于红这样的人,才是最有心机和吃相最难看的人。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是导演编剧留给我们看客的思考,你认为于红未来会怎么做呢?

我是70后的人,用我们这代人的思维和认知,

我认为于红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回馈郑娟秉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向善和感恩之心,才是情义长久不变的基石。

那些认为于红不说房子的事情就是自私和吃相难看,其实,是觉得“知人知面不知心”,面对上涨的房价和不断增值的门面房,于红更愿意留给自己的儿子。

可那么懂事明事理的孙胜,身为大学教授,会接受于红这样的选择吗?人性里的善永远比恶更伟大,也更让人积极择优。

梁晓声原著里说:

善即是美,善即是优。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所竞善也。优胜劣汰,也必是善者优胜。

梁晓声说,

那些心底纯良向善的人,必定会优胜出局的,因为人心本善

于红之所以当时没说,是因为她只是暂时去儿子家,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在未来老去的时候

,她彻底回到儿子身边颐养天年的时候,她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周聪媳妇为周家生了三胞胎,老大是儿子,老二是女儿,老小是儿子,还请冬梅给三个孩子取名,

决定让一个儿子叫秉义和冬梅“爷爷奶奶”。

周聪他们这个决定圆了周秉昆当年没有说出口的心愿。当年骆士宾没有来争周楠的时候,

秉昆就曾想再调教周聪几年,把他过继给哥哥秉义,这样他们就有孩子了。

编导真是格外用心,把各代人的遗憾都尽力给圆梦了。所以,于红不会做大家认为的那样的不知好歹,不知感恩的事。

如果真是这样,于红如何有脸在奈何桥与赶超相见的呢?赶超一辈子的为人,善良,正直,知恩图报。

生活里,就有这样的例子。66岁的李阿姨跟87岁的周大爷是搭伙过日子的老伴。

他们没有领证再婚,而是结伴余生的搭伙老伴。李阿姨照顾伺候了周大爷20多年,因为自己没有住房,也没有退休金。

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周大爷走了,李阿姨就该从周大爷的房子里搬出去,周家的儿女一定会把李阿姨赶走的。

结局却是,

周家的子女感恩李阿姨这么多年对周大爷的照顾,他们不仅没有把李阿姨赶出家门,还主动提出把周大爷的两居室过户给李阿姨,把周大爷剩下的存款和丧葬费等补助,都留给了李阿姨。

人与人之间,不是只有钱才有情,而是真心真诚地彼此相待,感恩感激的回馈,也许这代人不明显,下代人一定会有福报。

心存善念,福虽未至,祸已远行!善良的人的福报就是这样轮回不止的。

导演李路说:“我从来不赞同去歌颂苦难,值得歌颂的从来不是苦难本身,而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依旧不向命运低头的那股血性,那种不屈不挠

,以及艰难生活下小人物之间的守望相互,这是当代年轻人所缺少的。”

心中有感念,保持初心,彼此守望相互,生活才有奔头,向上,向善,彼此共同付出善心,爱心,才让生活的道路越走越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才会保持最初的模样。

犹如陈道明的一段画外音旁白:贫困之家的儿女大抵两类,或以贫为耻,由耻生怨,于是嫌父嫌母者大有人在,也有的觉得父母很辛劳,立志要改变命运,

孙胜属于后者。

所以,

于红和儿子孙胜会在未来用自己的方式回馈郑娟秉昆周聪,这就是编导给我有意留下的旁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

刘墉曾在《我不是教你诈》中写过: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因为他们的好,忘记了他们的坏;不要因为他们的恶,忘了他们的善。我们永远不能因为对方表现的梁山,而忘记他也有人性的弱点。

人世间》里的人,没有大恶之人,也不会有特别的圣人,谁都有人性的弱点,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举动就否定一个人的品质。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在漫漫人生路上,彼此真诚付出善良和帮助,会在岁月的长河被见证,被回馈!

作者:华贵禅心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畅聊余生时光。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0 阅读:14

贯丹萱

简介:分享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交流科学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