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盏笔纪史
编辑|一盏笔纪史
演艺圈的“天之骄女”,16岁出道,19岁火遍全球。
却为何,在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决然远赴国外?
好莱坞没有立足之地,便回国“捞金”?
如今更是被观众评价“贼眉鼠眼演技差”的“戏混子”。
“老戏骨”邬君梅难道也要“晚节不保”?
从“国际影星”到“演技黑洞”,邬君梅到底怎么了?
1
《我的后半生》题材新颖,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但自从开播以来,网友评价也是两极分化。
其中,邬君梅的出现让观众格外在意。
老苟去世那场戏,葬礼上悲痛氛围拉满,其他人都哭得肝肠寸断,刘得宝夫妇哭得都快站不稳了。
那眼泪、那鼻涕,满脸都是,看着就让人心疼。
可镜头一转,邬君梅饰演的乐水珊呢?
嘴角微微上扬,脸上挂着一抹诡异的微笑,和周围的悲伤气氛格格不入。
这是在参加葬礼,还是在参加派对?
本以为她只是偶尔失误,可看完整部剧,发现她演什么表情都差不多,眼神里也没什么情绪。
感觉就是在念台词,完全没把角色立起来。
这不禁让观众对她的演技,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曾经那个在国际舞台上闪闪发光的邬君梅,演技怎么变成这样了?
邬君梅走上表演这条路,一点都不令人意外。
她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电影世家,母亲朱曼芳就是当时很出名的演员。
这样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也为邬君梅的演艺之路埋下了伏笔。
果不其然,1983年,年仅16岁的邬君梅便迎来了命运的重大转折。
导演黄蜀芹为电影《青春万岁》选角时,偶然发现了她。
导演向她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她出演女班长一角。
而这部电影,也成为了邬君梅演艺生涯的开端。
虽然初次面对镜头的她有些青涩,但也展露出了独特的表演天赋。
电影上映后,观众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青春洋溢的女孩。
可高中毕业后,邬君梅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想不到的决定,赴美留学。
在那个年代,出国留学并不常见。
可对于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演员来说。
放弃国内的发展机会,远渡重洋去追求未知的梦想,需要极大的勇气。
但邬君梅心中怀揣着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
她渴望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和理念。
于是她毅然踏上了赴美求学的征程,进入夏威夷太平洋大学修读旅游管理专业。
只是在夏威夷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邬君梅一边要适应异国他乡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一边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课余时间,她还需要打工来赚取生活费,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邬君梅再次与电影结缘,也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2
1986年,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
机缘巧合下,邬君梅得到了一个试镜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则是电影《末代皇帝》。
这部讲述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一生的电影,从筹备期间就备受关注,其对演员的选拔也极为严苛。
邬君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加了文绣一角的试镜。
却万万没想到,她的独特气质和东方韵味一下子吸引了导演的目光。
十几岁的少女总是带着一些“伤春悲秋”的感性。
好巧不巧,邬君梅饰演的“文绣”也正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角色。
她身处封建王朝的末期,虽然拥有皇妃的身份,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摆弄。
文绣聪明好学,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她的抗争显得如此无力。
这样的性格,颇有邬君梅当时一人身在国外,踌躇不得志的共感。
邬君梅凭借着细腻的表演,将文绣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从最初对溥仪的崇拜和期待,到后来因溥仪的冷落而产生的孤独、绝望,再到最终毅然决然地与溥仪离婚。
每一个情感转折都被邬君梅诠释得恰到好处。
她的表演不仅仅是外在的动作和表情,更是深入到了角色的灵魂深处。
她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文绣的痛苦与无奈。
而邬君梅的这些努力,也同样得到了认可和回报。
1987年,《末代皇帝》上映后轰动全球。
这部电影情理之中的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一举斩获了九项奥斯卡金像奖。
邬君梅也凭借在影片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意大利电影节大卫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她是第一个成为获得此奖项提名的亚洲脸孔。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演技的高度认可,也让她正式亮相国际影坛。
更是让邬君梅成为继黄柳霜、陈冲之后,第三位成功进入好莱坞的华裔女演员。
《末代皇帝》就像是一把钥匙。
不仅为邬君梅打开了通向国际舞台的大门。
更为她的演艺事业迎来了重大转机。
此后,邬君梅开始在好莱坞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她不断挑战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用精湛的演技征服了无数观众和导演。
1996年,年仅30岁的邬君梅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奥斯卡终身评委的荣誉。
她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奥斯卡终身评委,也是首位担任该职位的华裔女星。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演艺成就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她为好莱坞电影事业做出贡献的认可。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娱乐圈的更新换代,邬君梅也渐渐将事业发展从好莱坞转移到了国内。
可本以为她会凭借丰富的表演经验在国内掀起波澜。
但万万没想到,邬君梅回国后的作品却总是不尽人意。
3
除了《我的后半生》以外,邬君梅还有一部《六姊妹》引起讨论。
邬君梅饰演一位母亲刘美心,有网友评价她:
“根本不像生了六个女儿的妈,没有通过眼神动作等细节体现出对孩子的爱,除了要把老五送人那段演得还可以,其他真看不出有多爱孩子们,反而总有种随时和老公撒娇的感觉。”
还有人吐槽她的表演方式单一,不管是高兴还是生气,很多时候都是瞪眼来代替情绪表达。
再加上一些不符合时代背景的动作,比如翘着兰花指吃食物,让观众一秒出戏。
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她在角色塑造上的不足,没有很好地诠释出角色应有的情感与特质,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
在《我的后半生》中,乐水珊虽洋气却依旧过着平凡的生活。
但邬君梅身上那种长期在国外生活所形成的贵气和国际范儿,与这个角色的设定相差甚远。
她在剧中的一些言行举止、气质神态,都很难让人相信她是一位普通的中国退休女工。
可对于这些争议,邬君梅本人并未过多回应。
但这也让我们思考演员与角色的适配性问题。
一个演员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演技的高低,还与所选择的角色是否合适密切相关。
演员在挑选角色时,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气质、形象和表演风格。
选择与自己契合度高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展现出角色的魅力。
邬君梅从影多年,对表演始终保持着纯粹的热爱。
这种热爱驱使她不断挑战自我,在不同类型的角色中穿梭自如。
无论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东方女性的韵味,还是在国内作品中演绎生活百态,她都全力以赴。
用精湛的演技,诠释每一个角色的灵魂,尽管会不完美,却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