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钓友觉得冬季野钓是最困难的,很多钓友想在冬季做一做窝通过窝点的优势来吸引一批鲫鱼上钩,但由于环境的影响,鲫鱼逐渐转向底层并且不吃食,因此做窝往往没有什么作用。
其实在冬季想要提高鲫鱼的上钩率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我们付出相应的努力,努力采取一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方法。
我最常用的一种避免鲫鱼不上钩的方法,就是记住“三多、两小、一个勤”,只要将这些原则掌握好,无论天气再冷也能保证连竿上钩。
所以冬季钓鲫鱼,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这个原则呢?
多窝。一般来说,鲫鱼的最佳吃食时间是在初秋阶段,此时气温降低,阳光也没有那么的强烈,这对于鲫鱼来说是个很好的生活环境。
同时水温也不会太低,很适合鱼儿们的生长,这样即使是不下水也不会影响鱼群的觅食。
因此,秋天的时候鲫鱼会很正常地在水中游来游去觅食,在这样的一个季节很容易就能钓到很多鲫鱼。
而且初秋开始慢慢进入到冬季,由于温度逐渐降低,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加重。
气温越低,水面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冰层,这样越是到了后期,没过多久就会有厚厚的一层冰层覆盖住水面。
这样鱼儿们就没法在水中活下去了,更加不用说生存和觅食了,因此它们会随着气温的不断降低逐渐游到更深的地方觅食,并且它们的活动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小,更加不愿意到水面层寻找食物了。
整个冬天它们都是这样在水里浑浑噩噩地度过的,就连天气暖和的时候也不会像秋天那样快活。
这样的情况让钓友们在冬季钓鲫鱼的时候会感到无比地困惑,为何鲫鱼这么难钓呢?
其实这是因为冬天水温太低了,鲫鱼前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不再像前期一样活跃着觅食了,于是鲫鱼便开始关闭生物钟了。
不过这并不是说冬天就一定无法保证钓到鱼,只需要找对方法还是可以滴水不漏地保证大丰收的。
找对方法首先要了解鲫鱼的习性,鲫鱼一般都比较喜欢窝点,但是如果我们只做一个窝点钓鱼的话就太过于浪费时间了。
因为等到我们有一条垂竿抓住一条鲫鱼的时候,这时候发现之前用来做窝点的地方已经慢慢聚集起来一批鲫鱼了。
但是我们把钓位定在这个位置,要想让其他位置的鲫鱼再回来的可能性就非常微乎其微了,因此只会慢慢离开这个位置。
这时候如果我们只做一个窝点钓鱼,那么就基本上等于错失了另外两个窝点,因此在冬天野外钓鲫鱼的话,必须多做几个窝点进行探索。
为了最大化获得最多的收获,在每一个窝点都放置好饵料并静静等待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先探测性地简单撒点饵料。
这样不仅可以看看这个地点是否适合聚集鲫鱼,同时还可以将所有进行试探性撒饵的过程当成我们做窝的过程,最大化利用时间增加捕获量。
在撒饵探测之后,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结果选择性地将部分地点进行强化,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时间利用率最大化,同时也能将我们的几率进行提升。
多走。多走跟多窝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多走是指将多个窝点结合在一起移动。
既然我们野外钓鲫鱼的目的是将收获最大化,那么就一定要时刻发挥我们探索精神,多走是为了帮助我们吸引更多的鲫鱼。
因为它们不是整晚都吃食,有的时候它们会休息,没有空档的时候也是可能性的,同时随着季节不同,它们活跃度也存在差异。
如果此时我们不进行一些探索,又错过了最好得捕获机会就十分可惜的,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一些探索,让我们更抓住机会。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现在位置附近的鱼儿在吃饱之后就会一溜烟走掉,如果此时再停留就没有什么效果了。
因此为了便于在这个间隙再次撒饵进行诱拐,我们必须让我们的行走变得更加频繁起来,同时选好钓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多逗。在野外垂钓的时候,多逗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使用在摸索好窝点之后,我们在其他地方探测的时候没有发现适合新的窝点。
而在原来没有聚集过鲫鱼的位置有新的发现或者原来的位置可能由于其他缘故导致聚集起来了一大群鲫鱼,并且咬勾效果很好。
此时为了保证更多的跑口尽可能上钩,我们需要频繁地进行逗逗,用不容易上手的手法,可以使用抛竿方式。
这样不仅禁忌更容易诱惑更多的团伙上钩,同时也能更加贴合它们捕鱼时刻的生物钟。
小一勤。“拿把斧子、换副袄,勤俭持家”的下一句话是什么?
应该是不能浪费、“小一勤”是指我们的渔具小口径挂细线小提手,要使劲装填,能够容纳更多饵料。
鲫鱼的大嘴巴子是留给巨物吃的不属于,没有必要非要“硬碰硬”。
冬天低温的时候,它们吃东西并不敞口,因此如果我们的线粗了,就很容易挡住口,一些挑食的鱼儿极其容易导致跑口和上钩率下降。
提手必须要轻,这样才能很容易地被吸入到鲫嘴里,一般来说,1.2-1.4cm足够了,只要这样才能保证上钩率,更别提这种提手还能够装许多料。
勤补窝是在之前已经介绍过的一种方法,在一个窝里如果长时间没有鱼儿上岸,就应该考虑更换位置。
但是新位置又很难摸索,因此勤补窝是为了提升这个效率和发展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每天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