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老前辈太极秘诀,悟传统武术真章,切忌贪多不精

无限爱生活 2024-12-25 09:47:18

在当今太极拳蓬勃发展的热潮下,公园、广场随处可见习拳之人的身影,太极拳的普及程度可谓空前。然而,繁荣表象之下,却暗藏着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众多习拳者热衷于追求学习数量,一套拳尚未吃透,便匆忙涉猎另一套;刚沾了拳法的边,又迫不及待投身剑、刀、扇的学习;在各家流派间频繁切换,好似广纳百家就能融会贯通。精力全倾注在“量”上,天真地以为涉猎越广,功夫便越高超。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答案或许并非那么简单明了。这般贪多求全的练法,多数人确实仅仅停留在健身的浅层次。细细审视,其中缘由错综复杂。莫说高深莫测的“内功”,那是需要长年累月的修炼和悟性方能触及的境界,单是外形动作,就破绽百出。

循老前辈太极秘诀,悟传统武术真章,切忌贪多不精

打出来的拳,要么平摆浮搁,寡淡如水,沦为徒有其表的“太极操”。就好比有些人在练习时,手臂的挥动毫无劲道,脚步的移动虚浮无力,仅仅是为了完成动作而动作,全然没有太极应有的圆融流畅。要么直来直去,僵硬刻板,好似“长拳慢练”,全然没了太极拳独有的韵味与风骨。比如某些初学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力量”,出拳时过于刚猛,失去了太极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精髓。

而且,在这急功近利的“速成”之旅中,错误习惯动作悄然生根。日复一日的错误练习,使得这些不良动作如同顽固的杂草,深深扎根在身体的记忆中。日后想改正,难如登天,如同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导致“消化不良”。这就如同一个人在建造房屋时,地基没有打好,后续无论如何修补,都难以弥补最初的缺陷。

这种现象既阻碍了自身水平进阶,又折损了太极拳的健身实效。许多人练了许久,却发现自己的身体素质并未得到显著提升,甚至因为错误的动作而造成身体损伤。更是让真正的太极人才难产。真正能够领悟太极精髓、传承太极文化的人才少之又少。

难怪有人无奈叹息:“练拳的人多如牛毛,练成的人稀如麟角”,此诚为当下太极拳活动中的一大症结、一大误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太极拳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其深厚的内涵和精妙的技法不应被如此肤浅地对待。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人们往往急于求成,忽略了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从文化的层面而言,太极拳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也在这种浮躁的练习氛围中被逐渐淡忘。而从社会角度出发,这种错误的练习方式不仅无法达到健身的目的,还可能对太极拳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使得更多人对其产生误解和质疑。

循老前辈太极秘诀,悟传统武术真章,切忌贪多不精

一、弃多求少,精益求精

破解困局,关键在于转换思路,做减法。这并非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切实付诸行动的真理。要毅然扭转过往一味追逐数量的练拳方向,将重心挪移到提升质量上来。曾经,人们在练拳时,盲目追求数量的积累,仿佛练的拳式越多,功夫就越高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告别在“多”字上的盲目用功,扎根于“精”字深耕细作。

遥想太极大师陈敬柏,一招迎门靠一练便是数十载春秋。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他日复一日地钻研、练习,不曾有丝毫懈怠。岁月沉淀,终成独门绝招。八十高龄仍能凭借深厚功力制敌,他在与人过招时,那一招迎门靠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变化,让对手难以招架。其威名在陈家沟传颂至今,留下“陈继夏肘,陈敬柏靠”的美谈。这无疑为我们照亮前路,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学会一套太极拳后,就得审慎甄选自己的太极绝招,而后千锤百炼、静心打磨。这就如同在众多的宝石中挑选出最璀璨的那颗,并精心雕琢使其更加完美。经长年累月的淬炼,这一招一式自会蜕变升华,成为我们的拿手好戏。比如,在不断的练习中,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动作的力度、角度和节奏,使每个动作都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

拿书法类比,初学时,我们或许会临摹诸多字体、字帖,楷书的端庄、行书的飘逸、草书的奔放,各种风格都想尝试。但真正要形成个人风格、臻至化境,往往是聚焦于一两种字体,深挖细究笔法、结构、气韵。就像王羲之专注于行书,颜真卿侧重于楷书,他们通过对一种字体的深入研究和练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练拳亦是同理,与其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如锁定目标,把一套拳打得炉火纯青。从起势的凝神静气,到收势的气归丹田,每个动作反复雕琢。在起势时,要让身心完全放松,排除杂念,进入一种空灵的状态;在收势时,要将体内的气息平稳地收回丹田,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让一招一式契合太极要义,久而久之,举手投足皆成风景,韵味自然天成。就像一棵树苗,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精心的培育,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展现出独特的风姿和魅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的武术大家们无不是通过对一招一式的精雕细琢,才成就了非凡的武学造诣。从文化的层面而言,这种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完美的不懈追求。而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这种专注和深入的练习方式,能够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毅力,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更加从容和坚定。

二、修炼内功,夯实基础

太极拳的精髓,深深藏于“内在的修炼”之中。这内在的修炼并非是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而是有着切实的内涵和具体的体现。太极内功涵盖内意、内气与内力,三者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正如古人所言“意到,气到,力到”,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内意如同触发开关,它是一切的起始点,是引导内气与内力运行的关键;内气则是核心枢纽,它是内意与内力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内力则是外在显化,是内意和内气的最终成果展现。当这三者完美交融时,便会衍生出神奇的“内劲”。

这内劲的强弱,不但是衡量动作优劣的关键标尺,更是太极拳健身与技击的源动力。它决定了太极拳的动作是否流畅自然、是否具有强大的威力和效果。无极桩功,堪称培育丹田内气的摇篮。当练习者投身于无极桩功之中,就仿若在体内种下了一颗充满潜力的能量种子。伴随着日复一日的修炼,这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丹田内气逐渐充盈。这股气,便是研习太极拳的底气与资本,如同战士手中的利剑、文人笔下的墨宝,是习练者在太极拳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坚实依靠。

循老前辈太极秘诀,悟传统武术真章,切忌贪多不精

在旁观者眼中,内功深厚之人行拳,韵味四溢。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其功力深沉宛如渊海,让人难以测度其深浅。他们的一招一式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如同一股清泉,沛然流淌,不仅展现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更传递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厚重。其行拳之姿兼具艺术观赏性,令人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之中,无法自拔。

而对于练拳者自身,内功带来的体感更是妙不可言。先是沉重感袭来,四肢仿若灌铅,每一次的动作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这种沉重并非是负担,而是一种巧妙的力量运用。举手投足依赖的是身体自重巧妙调配,靠的是“气力”而非单纯体力,是“重量”而非蛮力。这就如同杠杆原理,通过巧妙地利用自身的重量和重心的转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身体又如充气气球,各处膨胀,劲意饱满。这种膨胀并非是身体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充盈和积聚。双手时常发麻、发热,指尖似有蚁虫爬行、针扎之感,肉眼可见双手泛红、略显粗壮。这种感觉并非是不适,而是气血畅行、微循环激活的鲜明信号,也就是俗称的“气感” 。这气感的出现,意味着身体内部的能量正在被激发和调动,是内功修炼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

再者,生理层面的良性反应也接踵而至。津液频生,古人将之奉为“琼汁玉液”。这津液蕴含着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于身体的滋养和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在习练太极拳时,动作的规范与精准使得身体内部的机能得到有效的调动和协调,从而促使津液源源不断地涌出。这其实是动作规范、质量上乘的有力佐证。

肠鸣排气不断,意味着肠胃蠕动活力大增。就如同给肠胃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消化和吸收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内部的代谢也得以加速,废物和毒素能够更顺畅地排出体外。

循老前辈太极秘诀,悟传统武术真章,切忌贪多不精

种种迹象表明,习练太极拳渐入佳境。自我感觉愈发舒畅惬意,仿佛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欢快地呼吸和跳动。兴致高昂,打拳不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享受。每一次的伸展、每一次的扭转,都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满足。

比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习练者在宁静的公园中打起太极拳,微风轻拂着脸庞,津液在口中滋生,带来丝丝甘甜。肠胃的蠕动如同和谐的乐章,让身体内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此时,心中没有了烦恼和压力,只有对太极拳的专注和热爱。这种享受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轻松,更是心灵上的宁静与安宁。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太极拳所引发的这些生理反应,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心理学的层面而言,这种身心的愉悦和满足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习练太极拳获得了健康和快乐,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回溯往昔,老前辈们留下的太极秘诀,是历经岁月淘洗的智慧结晶。于今时今日,我们身处快节奏时代,更应摒弃浮躁,不被数量迷眼,专注内功打磨。在弃多求少里寻得纯粹,于修炼内功中筑牢根基,一步一脚印,方能体悟太极拳的深邃魅力,传承并发扬这一中华传统武术瑰宝,让太极之光,穿越时代迷雾,熠熠生辉。当我们真正遵循这些秘诀,或许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他人眼中的太极高手,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吸引更多人沉醉于太极之妙境。

0 阅读:3

无限爱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