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瑰宝,其每一式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精妙的技艺。起势,作为太极拳套路的开篇之式,犹如破晓时分的第一缕曙光,虽看似简单质朴,却在整个太极拳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身体动作的起始,更是心灵与气息调适的开端,为后续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招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入探究太极拳起势的动作过程、要领内涵、用法功效以及劲点变化,对于领悟太极拳的精髓要义,实现身心的深度修炼与和谐统一,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2 起势:动静之始,阴阳初分
二、动作过程解析(一)劲从脚起腕引领此动作起始于意想两脚跟略外碾,此为内动而形未动之微妙境界,仿若轻碾脚下蝼蚁,其目的在于增加踝关节腔的接触面积,使劲路得以顺畅贯通,实现力由脚起,经腿及腰,最终催动手腕(拇指侧)引领手臂。手臂在内旋的同时,向前、向上并略向里移动至腹前,此时两臂与地面约呈 45 度夹角,掌心斜朝里,手指斜朝下。与此同时,松沉肩关节并微微向里转动,身躯随之微微后移,重心亦由涌泉穴悄然后移至脚心。整个过程中,眼神平和地注视前方,此为起势之起始,奠定了后续动作的基础力量传导路径与身体姿态。
(二)内旋上举中指领承接上一动作,两掌持续内旋,此时以中指领劲,向上向前沿脚尖方向举至与肩同高。在此过程中,手指与脚趾之间仿佛有一根无形的橡皮筋相牵引,两掌与两脚同宽,两臂微屈略呈弧形,肘尖下沉,掌心朝下略偏里,手指朝前微展。身躯继续微微后移,重心也按约三七开的比例继续后移。眼神关注两掌的运动轨迹,随后平视前方,此动作进一步伸展肢体,提升身体重心,使身体内部的力量逐渐凝聚并向上延伸。
(三)引进落空臂外旋松肩、沉肘动作渐次展开,手臂逐渐屈臂并坐腕,带动两掌边外旋边向里向下采引到胸前,此时两掌心斜相对,手指斜朝上,成半坐腕状。伴随着手掌的运动,身躯微微前移,重心移至脚心。眼神始终平视前方,同时关顾两掌的动作变化,此动作着重体现了太极拳引进落空的技法理念,通过巧妙的手臂旋转与身体重心的微调,为化解来力并反制对手创造了条件。
(四)两掌内旋朝下按两掌继续在渐坐腕的同时内旋,向里向下向两侧按至两胯侧前方,需注意手掌位置既不可过于靠前置于身前,亦不可偏于胯侧,且要保持两掌齐平,避免出现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的情况。掌心朝下略偏里,手指朝前(切不可朝前偏里而导致亮肘不得力),坐腕且手臂微屈(避免过屈或不到位)。身躯微微前移,重心略前移回到涌泉穴。眼神平视前方,此动作将身体的力量通过手掌稳稳地按向大地,使身体在完成起势动作的同时,达到一种上下贯通、内外平衡的稳定状态。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2 起势:动静之始,阴阳初分
三、要领精析(一)手腕与手掌的劲道把控1. 避免软塌与飘手两掌上行时,手腕的劲道至关重要,切不可软塌,致使手指下垂,形成飘手、丢手或死手之态。此类错误练法虽看似柔美,实则力量浮于表面,无法真正练出内劲。因为在太极拳中,手腕是力量传导的关键环节,若手腕无力,力量便难以顺畅地从手臂传递至手掌,进而影响整个身体的劲路贯通与内劲培养。
2. 意想拖把与平行线上行时,可意想两掌如拖把向前拖地板,又似指尖在地上向前画两条平行线直至无穷远。如此意想有助于实现节节贯穿,使肌肉得以放松,韧带充分伸长。这是因为在这种意想的引导下,身体能够更加自然地舒展,力量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每一个动作环节中,从而有效地防治耸肩这一常见弊病。耸肩会导致力量在肩部积聚,破坏身体的整体协调性与劲路流畅性,而通过正确的意想练习,可使肩部自然松沉,力量得以顺利下行。
(二)力量运用与身体感知1. 最小力领臂与骨升肉降两掌上行时,应以最小的力将手臂领起,摒弃多余的拙力。同时,意想尺骨、桡骨向前向上运行,而手臂上的皮肉仿若耷拉松垂地挂在骨头上,产生与骨头脱离下沉之感,亦可意想筋骨往前,皮肉往后。这种“骨升肉降”“骨前肉后”的独特练法,对于肢体放松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当肢体放松达到这种境界时,动作能够兼具轻灵与沉重的特质,内劲也更易于生成。在小臂进行其他拳式动作时,亦应遵循此要求,通过这种精细的身体感知与力量运用方式,深入挖掘太极拳的内在奥秘。
2. 肩手关系与肘尖位置上行时,肩与手的关系犹如太阳与地球,肩为圆心似太阳,手为外圆似地球,形象地描绘出了两者在力量传导与动作运行中的相互关联。两臂平举后,肘尖须朝下,此为太极拳中“坠肘”的关键要点。正确的肘尖位置应通过掌心朝上、两臂向前平举、肘微屈,然后转动两小臂的尺骨和桡骨,使两掌内旋至掌心朝下略偏里来确定。此时两肘所呈现的位置,便是理想的坠肘形态,且肘尖应具有坠落感与沉重感,仿若受到地球引力的牵引。在做起势平举乃至整个行拳走架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坠肘感觉,对于肩松气沉、骨架正确以及内劲通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若肘尖位置不当,如向后抬起,不仅会破坏身体的整体平衡与力量传递,还会使自身在应对对手攻击时处于劣势,极易被人握腕推倒。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2 起势:动静之始,阴阳初分
(三)特定动作的关键要点1. 引进落空与坐腕细节在动作三引进落空时,松肩坠肘是核心要求,肘尖应慢慢对准地面,引领两掌边外旋边坐腕边下落。唯有如此,方能有效地实现引进落空,使对方拔根前倾。若肘尖向后走,将会导致引进落实,自身反而容易被人推倒。这一过程中,肘尖的运动方向与速度直接影响着引进落空的效果,体现了太极拳在应对外力时对身体各部位精准协调控制的要求。
坐腕作为太极拳中的重要技法,在手掌下按或前推至定式时,腕部应微微下塌,同时掌心随之微张、手指微展。这一动作有助于气血贯注指梢,使内劲充盈,从而提高攻击力。在做起势下行坐腕时,速度应缓慢匀速,具体表现为手背与小臂的夹角由动作二的 180 度逐渐坐至动作三的 150 度(半坐腕),及至动作四定式时的约 120 度为坐腕。若在开始做动作引进落空时一下子坐腕到位成立掌,将会引发速度不均匀、虚实不清、动作呆板僵硬等诸多弊病,并且在实战中容易被对方识破并推倒。此外,腕部坐腕的程度亦需适度把握,不可坐过头,否则会导致气血断、内劲丢,破坏身体内部的力量循环与劲路连贯。
2. 手走弧形与臂要旋“手走弧形、臂要旋”是太极拳中一条极为重要却又常被演练者忽视的拳理。太极拳手掌的运行轨迹多为圆弧形,涵盖整圆、半圆、立圆、平圆、斜圆和弧线等多种形式。在起势的两掌上行时,以肩为圆心,其运行路线呈 1/4 圆的外弧形;两掌下行时则应遵循边向里收边向下的内弧形,与上行的弧线共同组成一个犹如橄榄状的长椭圆形,此即“手走弧形”的具体体现。然而,在实际演练中,多数练习者在上行时能够做到手走外弧形,但下行时能打出内弧形者却寥寥无几。若下行时操作不当,如先往里再往下按,将会导致引进落实和手走直角的错误,亦不可像坐滑梯般手走直线径直而下。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2 起势:动静之始,阴阳初分
臂要旋要求手的动作如同拧木螺钉,边旋转边向前,才能拧入木头中。即除预备势外,在绝大多数动作中(除穿掌等个别拳式外),两掌在做弧形运动的同时,两小臂还应连绵不断均匀地(越均匀越好)内旋或外旋。内旋是拇指朝手心方向旋转,外旋是拇指朝手背方向旋转。旋臂具有诸多重要作用:
其一,手臂如拧毛巾般旋转,可使气血运行贯注指梢,产生胀、麻、热或放射的感觉,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至心脏,起到疏通经络、祛病强身的功效;
其二,随着气血运行感的产生,内劲得以练成且日益充盈,使拳味更加淳厚,让练习者在练拳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产生练了还想练的欲望;
其三,能够增强手臂肌肉和关节的锻炼效果,使手臂的力量与灵活性得到全面提升;
其四,旋臂可发出充盈而多变的内劲,如同毛巾的拧绞比挤压更易于使水份流出,有助于劲点的转移,在实战中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对手的力量变化,实现接劲、化劲和发劲的自如转换;
其五,“两手转来似螺纹”,长期练习旋臂转腰胯,会产生质量越来越高的螺旋劲,即拳论中的“力走螺旋”,此劲法有利于在实战中变被动为主动,以小力胜大力,充分体现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独特魅力。
在起势练习中,不要平上平下,宜旋掌三次,即上行时两掌内旋棚举,下行时先外旋引采,再内旋下按,通过旋掌动作的反复练习,深入体会旋臂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与精妙之处。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2 起势:动静之始,阴阳初分
(四)其他综合要领1. 上肢端引法与身体微动上肢端引法在太极拳起势中有着独特的应用与体现。当手向上或向前运行时,应以手引领,此有助于做到沉肩坠肘,使力量能够顺畅地从手部传递至肩部,避免肩部紧张与力量阻塞。当手向下或向后运行时,则宜以肩肘引领,有助于实现两臂松沉,使手臂的力量能够自然下沉,回归身体重心。做起势时,两掌上行,意在掌,以掌带肘;两掌下行,意在沉肩坠肘,引领两掌向里向下运动。在演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等其他拳式时,亦应遵循此上肢端引法的意想原则,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体拳式的演练质量,促进沉肩坠肘、两臂松沉的实现,进而使内劲更易生成。
在起势过程中,身体的细微移动与命门的变化紧密相关。当两掌弧形朝前时,命门宜略后鼓,身躯微微后移;当两掌弧形里收时,命门宜略前收,身躯又微微前移,此即所谓的“有前则有后”。但需注意,这种移动极其细微,切不可显露于外,遵循拳论中“形不外露,功蕴于内”的原则,做到自己能有所感知,而旁人难以察觉。若移动有形有迹,则会破坏太极拳的含蓄内敛之美与整体劲路的和谐统一。
2. 速度均匀与手掌虚实速度均匀是演练太极拳的基本要点之一。在做起势时,应避免出现上行快(约 10 秒)、下行慢(达 15 秒甚至 20 秒)的情况,上下行的时间应保持一致且均匀。速度的均匀性体现了太极拳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与和谐,无论是身体的力量传导还是气息的运行,都需要在均匀的速度下才能达到最佳状态。若速度不均,将会导致力量的忽强忽弱、气息的紊乱失调,进而影响整个拳式的演练效果与内劲的培养。
关于手掌的虚实,在太极拳中有着精细的划分与要求。一般而言,至拳式定式时手掌为实,在运行过程中为虚,但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种极限位置(不能再延续的分动折叠处)时的手掌宜为次实。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2 起势:动静之始,阴阳初分
例如,预备势时为虚掌,手指自然弯曲,劳宫穴内含,掌心微凹,内劲较弱;起势手掌做动作一、动作二平举至与肩同高时,手掌宜渐渐变为次实掌,手指微展,大、小鱼际微开,劳宫穴微前推,内劲次强;动作三引进落空时,又渐渐变为虚掌;动作四内旋下按至两胯侧前方的定式位时,逐渐由虚掌变为实掌,手指沿着指尖方向舒展,大、小鱼际拉开,劳宫穴前推,呈展掌舒指状,内劲最强。
手掌虚实的精细划分与巧妙转换,不仅体现了太极拳在力量运用上的细腻与精准,更与身体的整体劲路、气息运行以及攻防技法紧密相连。手上虚实分得越细微,健身效果越好,拳味越浓,造诣也就越高。通过对手掌虚实的深入理解与练习,能够使练习者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内在力量变化规律,提升拳术水平。
3. 形于手指与整体劲的把握“形于手指”是太极拳中一条易被忽视却极为重要的技术要求。其“形”包含有形与无形两种状态。有形的形有四种表现形式,如上述手掌虚实变化中所涉及的手指自然微曲、微展、舒展以及在海底针、白蛇吐信和穿掌定式时出现的手指自然伸直(谓之四骈指);
无形的形则是指将意念和内劲(内气)贯注到手指,从而催动手指产生有形的变化。在练拳时,手指应似在呼吸呈阴阳,是“活指”,不断地作细微的变化,切不可将“形于手指”简单理解或练成“形于手”。
在演练套路过程中,若能细细品味“形于手指”的内涵,将会延长演练的时间,符合“练架子越慢越好”的理念。这是因为在慢练过程中,能够更加细腻地感受手指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力量传导、气息运行以及意念贯注,从而深入挖掘太极拳的内在精髓,使身体的整体劲得以充分展现并不断强化。
太极拳的整体劲应如放风筝时手中始终拉着绳子,又如舞动绸带时始终在空中随手飞舞,更似大海中含而不露的波浪劲,连绵不断、松柔而富有力量,在动作折叠、劲别转换时不露痕迹,实现八五拳式似一式的高度统一与和谐。
四、用法探究太极拳起势虽为起始动作,却蕴含着丰富的用法内涵。两掌上行时,可棚粘来手,即通过手臂的掤劲与对方的来手相互粘连,从而感知对方的力量大小、方向与意图。在粘连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稳定与平衡,同时待机反击,一旦时机成熟,便以劲将对方抖出。此用法体现了太极拳后发先至、以静制动的战术思想,通过巧妙的力量感知与运用,在防御的同时实现有效的反击。
两掌下行时,则先采后按,运用引进落空的技法。先采引对方的力量,使其失去重心或进攻方向,然后向下按掌,将对方的力量化解并借用,以挂劲拔其根,使对方根基不稳,从而达到控制或击败对手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起势的这些用法需要与身体的整体移动、重心变化以及呼吸配合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在实战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例如,在采引对方力量时,身体重心的微微后移与手臂的旋转、下沉应协调一致,同时配合呼气,使力量更加沉稳;在抖出或按倒对方时,身体重心的前移与腿部、腰部的发力应同步进行,配合吸气,使力量瞬间爆发。
五、劲点变化剖析在太极拳的起势这一关键动作中,劲点的转移呈现出一种精妙且有序的变化规律。随着动作的逐步推进,劲点如同灵动的音符,在身体的经络间不断跳跃、转移。
当两掌开始上行时,首要的任务便是将全部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提腕这一细微动作之上。以意运臂,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让意识引领着手臂的动作,进而使内在的气息能够顺畅地贯通到手指。此时,劲点从两腕(拇指侧)起始,这就如同点燃了一串爆竹的引信,力量依次经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直至蔓延至手背。仿佛是一条无形的能量传导线路,连贯而流畅。例如,在一些太极拳高手的演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手指在劲点传导的过程中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着力量的流动。这一劲点变化过程生动地体现了力量从手腕逐渐向手指扩散与延伸的过程。
通过这种精准而有序的劲点转移,手臂的力量得以充分地发挥。就如同将分散的水滴汇聚成一股洪流,力量得到了有效的整合与释放。同时,这也为后续一系列复杂的动作与技法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就像是建筑大厦时打下的稳固基石,为更高层次的技艺展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2 起势:动静之始,阴阳初分
当两掌下行时,劲点的流动方向发生了逆转。劲点由手背出发,依次经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小鱼际,最终汇聚至掌根。这一过程中,劲点的转移方向与上行时截然相反,但其目的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力量的最优调配。从手背逐渐汇聚至掌根,使得手掌在向下按的动作中能够集中力量,发挥出更强的攻击力与按压力量。比如,在实际的对抗中,这一下行的劲点转移能够有效地化解对方的攻击,并给予有力的反击。
在整个劲点转移的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点,那便是肌肉始终保持放松状态。动作缓慢、柔和,严格遵循太极拳共同要点。这种放松并非是随意的松弛,而是一种高度集中且有控制的松弛。它要求练习者在动作中摒弃一切不必要的紧张和僵硬,如同微风拂过柳枝,轻盈而自然。
这种劲点的变化与转移并非是局部的用力或使劲,而是在整体放松的大前提下,通过意念的精细引导来实现的。就如同一位高明的指挥家,引领着内劲在身体各部位之间进行自然流转与贯通。内劲在运动过程中始终连绵不断,不可时断时续。特别是在动作折叠、劲别转换的关键时刻,应做到不露痕迹,使八五拳式似一式,展现出太极拳松柔的整体劲。
将劲牢牢地贯穿于整个起势动作乃至整个太极拳套路演练之中,这就犹如大海中的波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循环往复,永不停歇。这种连绵不绝的内劲流转,体现了太极拳的深邃内涵和独特魅力,也正是太极拳能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