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003揽雀尾之左棚:技法精析与内涵探微

无限爱生活 2024-12-24 09:48:34

摘要: 本文聚焦于太极拳揽雀尾中的左棚一式,深入剖析其动作分解、要领、用法与劲点等方面。通过对各环节细致入微的阐述,旨在帮助太极拳习练者全面、精准地掌握左棚式,领悟其中蕴含的太极拳理与技击奥秘,从而提升太极拳的演练水平与内在修养。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3 揽雀尾之左棚:技法精析与内涵探微

一、引言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阴阳哲理、圆活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揽雀尾在太极拳拳架和推手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堪称基本且典型的综合动作。而左棚作为揽雀尾的起始部分,更是习练此拳式的重难点所在。其动作的复杂性、对劲力的精妙要求以及对拳理的深刻体现,都使得对左棚的深入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左棚动作分解(一)动作一:左抄斜脚外撇

1、起始于起势,侧蹬左腿,重心微微右移。在此过程中,左膝始终对准左脚尖,保持下肢结构的稳定,避免内扣导致下盘松散。以右脚跟为轴,向右实腿沉转,使脚尖外撇 45 - 60 度,朝向西南或西南偏西。右膝随腰胯右转同步转动,指向右脚尖,同时右腿微微下蹲,右脚跟产生向下、向右拧转入地三尺之感,此为稳固下盘、生根之意。待右脚掌着地踏平,左脚跟随即略离地。

2、收沉右胯,腰胯右转 30 度,身躯随之朝向西南偏南。左掌外旋并向右偏上抄至左下腹前,掌心朝右偏下;右掌以右肘为轴,随腰胯右转外旋,经右腹右前上方斜棚至心口前约 40 厘米处,掌心斜朝下,含棚劲,此劲可粘住对方手臂,眼随转体平视,此动作中眼神与肢体动作相配合,体现了太极拳的整体性要求。

(二)动作二:提脚回抹似抱球

1、重心继续右移,直至完全坐实右腿(重心 100% 在右腿),此时胯与脚跟相连,且与右肩井穴处于同一立轴上,以确保独立稳定。腰胯继续右转 15 度,身躯朝向西南。左脚随腰胯右转提起,先脚跟离地,遵循 “腰带脚” 的原则,脚尖自然下垂。

2、左掌继续外旋并向右偏上抄至肚脐前、右掌下方,以手腕(拇指侧)截粘击腹来之拳,掌心朝右略偏上,此为抄手动作。右掌随肘尖下沉、屈臂、内旋,向右向里向左略向上如石磨般磨转一小圈,这是傅传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风格特征,弧形抹转至右胸前约 20 厘米处,掌心朝下偏左,含抹劲,与左掌上下相对成合手,两手相合形似抱球,且腕高于肘、低于肩,形成高(肩)中(腕)低(肘)的态势,眼视前方并关顾右掌。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3 揽雀尾之左棚:技法精析与内涵探微

(三)动作三:开胯出脚似抱婴

1、右腿保持微微下蹲,随着腰胯左转约 15 度,松开左胯,左脚尖自然向前探出,脚跟轻轻着地,脚尖朝南稍跷起,此为右腿腰胯送左脚的动作体现,充分展示了身体各部位的协同性。

2、两掌顺势进一步合再合,至两腕上下相对于身体中线前,两腕相合犹如抱婴。此时,左掌内旋合于右上腹前、右肘下,掌心斜朝下;右掌外旋合至左锁骨前、左肘上,仿若瞬间的扶臂挤,但切不可将左棚手练成挤手,掌心斜朝下(与左肘弯相对),眼视前方,保持专注与警觉。

(四)动作四:左棚右采侧弓步

1、左脚内扣近 45 度踏平,脚尖朝向西南,使两脚平行或基本平行,左脚尖与右脚跟在南北同一条经线上。蹬右腿,撑左腿,沉左胯,重心逐渐左移,腰胯右转约 60 度,身躯朝向正西,务必避免身左斜,形成左侧弓步。

2、左小臂以肘为圆心,左掌外旋向左向上向前经右掌下方(两掌心接近)弧形棚至左肩前,需注意不能以左肘引领棚出。定式时,左掌应在肩前,不可棚至身体外侧,以防动作散野。此时,左臂微屈,肘尖下垂、略低于腕,掌与肩平,掌心朝右偏上(掌心不宜斜朝上,以免将棚手练成例手),手指朝西,手背与小臂外侧处于同一平面上。左棚时运用横劲棚对方肘腕间、胸口或腋下,并结合左脚的套封,使其向右倾倒。右掌内旋 “经左掌上方” 向右下方(不宜向外兜圈子)采至右胯侧前上方,掌心朝下略偏左,坐腕,右掌右采以助左棚之势。眼随转体平视前方,同时关顾两掌左右分开,展现出对周身动作的兼顾与掌控。

三、左棚要领解析(一)右脚外撇右转身要点

1、实脚转身:侧蹬左腿,重心渐微移,采用实脚转身的方式,这是傅师传杨式太极拳的显著特征之一。实脚转身能够有效地利用身体重心的转移和下肢的支撑力,为后续动作提供稳定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源泉。

2、劲的产生:侧蹬左腿,结合腰胯右转和松肩旋臂,有利于产生左抄劲和斜棚劲。通过腿部的蹬力、腰胯的扭转以及肩部和手臂的协同旋转,将身体各部位的力量汇聚并转化为特定的劲道,使动作更具威力和攻击性。

3、下肢稳固:侧蹬左腿时,撑右腿,两腿仿若一根 U 形钢筋倒插在地,两腿似一腿,两脚互为其根。这种下肢的稳固结构使得习练者在动作过程中不易被人推倒,体现了太极拳在防御和稳定性方面的精妙设计。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3 揽雀尾之左棚:技法精析与内涵探微

4、劲力传递:侧蹬重心右移时,意想劲自左脚底起,向上经左踝、左膝、左胯、右胯,再向下经右腿至右脚,内劲犹如热水从左脚流到右脚。此下肢劲力传递法,不仅有利于做到劲自脚起易生根、上下相随出整劲,还能使动作缓慢拳味浓,重心渐移如双鱼般自然流畅,而非跳跃突变。这种拳法应贯穿于太极拳的弓步、坐步、虚步和马步等整个套路中,是太极拳劲力运行的核心原则之一。

5、带动方式:右脚外撇应以腰胯右转带动,而非主动外撇。强调腰胯在动作中的主导作用,遵循 “腰为主宰” 的拳理,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更加协调统一,避免局部用力导致的动作生硬和脱节。

(二)右掌斜棚要求

右掌斜棚时,应做到以手引领和小臂外旋,切不可腕肘同时上行。若腕肘同时上行,容易导致抬肘、耸肩等不良姿态,不仅影响动作的美观性,更会破坏劲力的顺畅传递和整体的协调性。右掌也不宜水平提起,更不可内旋,否则将无法正确地施展斜棚劲,削弱了动作的技击效果。

(三)同心圆原理应用

当做动作一斜棚右转身时,宜采用同心圆原理,即以人体的中轴线(百会与会阴的连线)为圆心,胯(肩)为内圈,肘为中圈,手为外圈,犹如石扔湖中,水纹一圈圈向外扩散。这一原理是实施 “上下相随” 和 “腰为主宰” 拳理的关键运转细则。通过各部位围绕中轴线的协同运动,能够使力量从身体核心部位顺畅地传递至肢体末端,提高健身效果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武艺水平,此原理同样适用于野马分鬃等其他拳式,体现了太极拳动作原理的通用性和系统性。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3 揽雀尾之左棚:技法精析与内涵探微

(四)左掌抄手规范

左掌在做抄手时,应遵循傅师 “左掌一开始就要翻转” 的教导,即手臂缓缓外旋,避免外旋过快似水中捞物,或不外旋(掌心始终朝下)向左平带似抹桌子。外旋过快或不旋都不符拳理和用法,无法正确地引导和转化劲力。接着在做动作四左棚手时,也应连绵不断地、均匀地外旋,直至掌心朝右偏上,这是练出内劲、步入太极殿堂的重要门坎之一。此外,在抄手、棚手往返折叠之际,宜向上划一个小圆弧过渡,以便劲别转换时劲力连绵不断,使动作更加圆润流畅,体现了太极拳对劲力转换的细腻要求。

(五)腰胯带动手

右掌斜棚、左掌右抄时应以腰胯右转带动,而非以肩转来带动。若以肩转带动,极易导致肩胯不合成拧腰和上下脱节无整劲的问题。太极拳强调身体各部位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腰胯作为身体的中枢部位,能够有效地整合上下肢的力量,实现动作的一气呵成。

(六)手脚开合配合

1、动作二第一合时为手脚齐合,此时身体重心的转移与手脚的动作同步进行,体现了身体各部位在动作起始阶段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2、动作三时的第二合再合为手合脚开(迈出),手脚的开合动作相互配合,符合 “一动无有不动” 的拳理。脚的迈出与手的合劲相互关联,使动作顺畅自然,同时也体现了太极拳在动作设计上的阴阳互补和相互依存关系。

(七)骨盆与撑劲保持

动作三左脚迈出时,应端起骨盆,避免前俯。前俯会破坏身体的中正平衡,影响重心的稳定和劲力的传递。当左脚着地后,宜含微微的撑劲,此撑劲在动作四重心左移弓左腿至定式的过程中也不应丢失,以利于植地生根、内劲充盈、尾闾中正和上下相随。撑劲的保持能够使身体在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内在的张力和稳定性,为后续的攻防动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3 揽雀尾之左棚:技法精析与内涵探微

(八)似抱婴的作用

两掌合再合成似抱婴,具有多重重要作用。

1、防治 “死手”:可有效地防治迈左脚时两掌 “抱球” 不动成为 “死手” 的常见病。在太极拳的动作中,要求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活力和变化,“死手” 会破坏动作的连贯性和技击性,似抱婴的动作能够使两掌在动作转换过程中保持灵动。

2、符合拳理:脚动手动,符合 “一动无有不动” 的拳理,使整个身体的动作更加协调统一,各个部位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助力前迈:右掌好像将左脚压出去,以符合 “上下相系” 的拳理,有助于左脚前迈之势。通过手脚之间的这种相互关联和作用力,能够使左脚迈出更加自然有力,增强了动作的整体性和节奏感。

4、利于后续动作:有利于做下一动作时能更好地开,即更有效地作左棚手和右采手。似抱婴的动作姿态为后续的左棚和右采动作做好了身体和劲力上的准备,使动作之间的转换更加流畅自然。

(九)左肘与左臂运动规范

1、当左掌在合再合做剪掌(动作三)时,应以肘为圆心(以肘为轴),走手不走肘,即两手合再合后,左臂呈弧形,大小臂的夹角约为 120 度,傅师谓之 “左肘稍屈”。这种练法可有效地防治左臂夹腋的毛病,夹腋会限制手臂的运动范围和劲力的发挥,影响动作的质量和技击效果。

2、同时,有利于演练下一动作做棚手时,确保做到以肘为圆心,以小臂为半径,手走弧形约 50 度,傅师边做边说:“这才是左棚手”,才能练出左棚劲。因此,切不可把单手棚练成双手挤或双手棚,左手到位不动成 “死手”,然后任凭右手右采,把左棚右采练成独臂将军 - 右采手。正确的左臂运动规范能够使左棚劲得以充分发挥,展现出太极拳动作的规范性和技击性。

(十)两掌出脚合劲要点

两掌在做动作三出脚剪掌时,应遵循傅师教导 “出左脚时才两腕相交”,确保上下协调一致。两掌的合劲速度应均匀,不宜突然快速合再合,更不可 “抱球” 不动成 “死手”。两掌的合劲与左脚的迈出相互配合,体现了太极拳在动作细节上的精准要求,只有上下协调一致,才能使整个动作流畅自然,发挥出应有的技击效果。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3 揽雀尾之左棚:技法精析与内涵探微

(十一)左棚手上肢端引法

在做左掌向左前上方棚出(动作四)时,应做到 “手走弧形臂要旋”“走手不走肘” 和 “左掌要领起” 的上肢端引法。若左掌不动、不旋或内旋、整臂棚出或以左肘在前引领,都会导致左棚劲大打折扣、劲点位置有误、抬肘耸肩而被人所制。正确的上肢端引法能够使左棚劲集中且顺畅地发出,同时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提高动作的攻防能力。

(十二)掌与身的对拉之意

1、在做动作一斜棚、动作二抱球和动作三似抱婴时,右掌宜不断地盘旋上升,而身体宜不断地螺旋下降,两者似有背向而行之意,以利内劲充盈,这就是拳论中的 “有上则有下”。这种掌与身的对拉关系能够在身体内部产生一种张力,使内劲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下不断地积蓄和壮大,体现了太极拳对内在劲力修炼的独特方法和理念。

2、当右掌在作斜棚时,傅师说 “好像把井中的水吸上来”,且与右胯收沉宜有对拉之意,以增斜棚劲。左掌在抄手时,好像在池中抄水。当做合手时,意想两掌中间有弹簧。当两掌在分开做左棚右采时,意想有对拉抽丝劲,两掌好像在缓缓地抽蚕丝、拉橡皮筋或泡泡糖。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和意想,能够帮助习练者更好地体会和掌握动作中的劲力变化和内在感觉,使太极拳的练习不仅仅是肢体的运动,更是一种内在精神和劲力的修炼。

(十三)左棚定式规范

1、左棚定式时,左手拇指不可外翘,以免 “一指紧、全身紧”,导致左棚劲无法有效发挥。定式时,左肘宜自然下沉(不宜朝左),且低于左腕,以利于松肩和遇力易化。松肩能够使肩部肌肉放松,避免肩部紧张导致的劲力阻滞,遇力易化则体现了太极拳在防御方面的精妙之处,能够巧妙地化解对方的攻击力。

2、定式时,左手背与左小臂外侧是平的,不宜凸腕,以免手瘫劲丢。正确的定式姿态能够使左棚劲得以完整地保持和展现,体现了太极拳在动作定式上的严谨要求和对劲力完整性的追求。

(十四)上下相随防治

1、当左掌棚到、右掌采到的同时,左腿应弓到,身躯也应转到位 —— 朝向正西。然而,许多习练者在演练此动作时,常犯左腿先弓到,腰胯也先转到位(身躯朝西),然后两掌才左棚右采的错误,这种脚、腰、手脱节的现象,严重违背了 “上下相随” 的拳理。

2、为防治上述问题,在思想上应做到拳思缜密,严格教,认真学,虚心改。在技术上做到 “两个不主动”,即手不主动棚(捋、按、等),应随腰膀的转动、主力腿的前蹬(后撑)而动,也就是说,腿不蹬(撑),腰胯不转,手就不动;膝不主动弓(坐),前弓时应后腿蹬、前腿撑,后坐时应前腿撑、后腿蹬,侧移时也宜互蹬撑,以利于重心连绵地、均匀地转移。这种肢体各部位之间的协同运动和相互制约关系,是太极拳能够练出周身一体整劲的关键所在,只有做到上下相随,才能使太极拳的练习达到更高的境界。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003 揽雀尾之左棚:技法精析与内涵探微

四、左棚用法阐释

左棚在技击应用中有其独特的方法。左掌先抄,可有效防御击向腹部之来手,随即 “以我之腕贴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棚去”,凭借此劲可令对手跌出。右掌先棚,能够粘住击向胸部之来手,使其攻击落空,然后向右侧下采,以此助力左掌棚出。同时,左脚前迈,可踩、勾对方下肢,破坏对方的下盘稳定性,使对方在上下受攻的情况下难以保持平衡,从而达到技击的目的。这种手脚配合、攻防兼备的用法,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在实战中的智慧和技巧,要求习练者在练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动作的规范性,更要深入理解其技击内涵,以便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灵活自如地施展。

五、左棚劲点剖析

左手的劲点传递起始于掌根的小指侧,力量首先汇聚于此,接着依次经由小指,此时能感受到小指肌肉的微微紧绷与发力,仿佛是在为后续的力量传递做好铺垫;而后力量过渡至无名指,无名指在承接力量的瞬间,关节微微屈伸,助力力量的顺畅传导;紧接着是中指,中指如同坚实的桥梁,稳定地承载并传递着这股力量;再到食指,食指的灵活运动使得力量的传递更加精准而富有变化;而后经过拇指,拇指的力量参与使得整个传递过程更具掌控力;接着力量延伸至手腕内侧的桡骨侧,此处的骨骼与肌肉协同作用,进一步引导力量的走向;最终到达腕背上部的桡骨外侧。

右手的劲点传递同样有着精细且规律的路线。其从掌根的小指侧起始,力量随即依次经过手腕外侧的尺骨侧,在这一过程中,尺骨侧的肌肉和韧带紧密配合,确保力量的稳定传导;然后到达腕背,腕背的骨骼结构为力量的传递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接着经过拇指,拇指的强劲作用使得力量得以集中和调整;之后是食指,食指的参与为力量的传递增添了灵活性与准确性;再依次经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每一根手指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精准地承接和传递着力量;最后力量延伸至小鱼际,直至掌根的小指侧,完成了一次完整而精妙的力量循环。

0 阅读:2

无限爱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