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票房势如破竹,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票房纪录,如今已进入全球票房前十,正进一步冲击全球影片票房榜。

图/《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人们被这个生来是魔丸,却不认命的吒儿所打动,他打破命运桎梏的高燃时刻令人心潮澎湃。
除此之外,在哪吒和父母的相处中,我们会发现,哪吒之所以成长为有血有肉又有勇气的哪吒,跟李靖夫妇的教育和引导是分不开的。
这是一部充满育儿智慧的电影,它用一场“魔童”逆袭的成长史,揭开了家庭教育隐秘的真相,更是无数父母的必修课。
1、好的教育是:“不贴标签”
哪吒从出生就被贴上“灾星”标签,陈塘关的百姓畏惧他、憎恨他,视他为妖孽。
但李靖夫妇从未往他身上贴任何标签,而是用行动撕掉外界定义。
当村民恐惧哪吒时,殷夫人带他踢毽子,教他分辨是非,让他像个正常孩子一样长大;
当哪吒自暴自弃时,李靖夫妇用“灵珠转世”的善意谎言唤醒他的使命感,他们深知:孩子的自我认知,最早来源于父母的评价。

其实,灵珠魔丸,善恶自在人心,而非天生定数。
现实生活中,多少孩子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
父母一句“你真笨”、“不听话”,可能成为禁锢其一生的心理枷锁。
好的家庭教育如同培育一片自由生长的森林,从不将树木修剪成统一的形状,更不会用"松柏之姿"或"杨柳之态"的标签框定生命自由蓬勃的样子。

真正有智慧的家长,应是深谙每个孩子都是流动的星河。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适当引导,孩子就会成长为最美好的样子。
2、孩子叛逆背后是:渴望被认可的“信号”
哪吒身上有着不服输、叛逆、桀骜不驯的特点,看似是破坏,其实是渴望被认可的呐喊。
李靖夫妇对哪吒从来没有“一刀切”的镇压,而是理解并接纳哪吒的情绪,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教育。
他们给予哪吒充分的给空间,允许他去探索陈塘关外的世界,哪怕可能失控;但同时也树立边界,可以闯祸,但不可伤人。
还有一点,值得每位家长学习。李靖夫妇给哪吒种植了新的信念,用“拯救苍生”的使命,将破坏力转化为守护力。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成长必经的“心理突围”。父母的责任,是帮孩子找到怒火的出口,而不是堵住火山。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每个异常行为都是未被听见的灵魂碎片在尖叫。"
哪吒内心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肯定,就像现实中每个孩子一样。
家长应具备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其心理和情绪,在孩子伤心难过时更多给予拥抱而非说教。
父母也不是孩子的“驯兽师”,而是陪他认识世界的“导游”,与其强行修正孩子的“问题”,不如先看见问题背后的需求。
3、最动人的教育智慧是:平衡爱与规矩
肖然老师说:爱孩子得有规矩。
李靖夫妇最动人的教育智慧,在于平衡了“爱”与“规矩”。
他们给了哪吒无条件的爱。
殷夫人对哪吒说:“吒儿,不管你闯了什么祸,娘都在你身后。”这份无条件的支持和包容,是哪吒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李靖也甘愿替哪吒应天劫咒,用自己的命换哪吒的命。父爱的深沉令人动容。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把孩子“优秀”当成爱他的原因,但其实,孩子优秀是被爱的结果。

李靖夫妇爱哪吒的同时,也给他建立规矩:你可以与众不同,但不可伤害无辜。
如果哪吒闯祸,他们也会适当的责罚惩戒,让他自我反思,教他明辨是非。
现实中,很多家长正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溺爱,有求必应,要么极端控制,不给喘息的空间。
殊不知,过度的约束会压抑孩子的天性,而过分的溺爱又可能助长任性,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每位家长的智慧。
家长要记得: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爱与规矩中长出自我约束的翅膀。
4、教育的第一步是:父母的觉醒
电影中,另一组亲子关系也让人深思,即东海龙王与敖丙。
龙王为了儿子敖丙能摆脱海底炼狱,拯救龙族,精心铺就了一条看似光明的道路。
然而,这条饱含父亲期望的道路,却险些将敖丙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到了《哪吒2》中,龙王恍然大悟。
他对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
现实中,很多家长以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却忽略了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
父辈的经验并非金科玉律,孩子的人生之路,终究要靠他们自己去闯荡。
从“为你好”到“尊重你”,是父母的觉醒,也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激发其内在动力,让孩子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正如影片的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所表达的。
肖然老师说,完美不重要,完整才重要。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塑造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而非批量生产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产品。

写在最后: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唤醒
哪吒作为“魔丸”降生,李靖夫妇始终面临两难:一边是哪吒与生俱来的“魔性”,一边是外界的偏见与敌意,但从未动摇对他的守护。
李靖曾对哪吒说:“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他理解哪吒的委屈,鼓励儿子坚守自我。
殷夫人临死前对哪吒说:“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娘永远爱你。”

图/《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李靖夫妇从未试图“改造”哪吒,而是唤醒他心底的善与勇,把他内在的力量转化正义之光。
他们不贴标签、不强制改变,而是用陪伴和信任,让哪吒在挫折中学会责任与担当。
这也告诉现实中很多父母,应该做孩子的“镜子”,帮他看清自己,而非“雕刻刀”,要用信任代替焦虑,用陪伴代替控制。
总之,家庭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而是一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修行。
文/然健康身心全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