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会有人破口大骂:《易经》明明是占卦算命之类书籍,你也可以说它是哲学之类的书籍,怎么可能与市场交易有关系呢?
别急,要了解一本书,是不是应该从书名入手呢?《易经》这本书在古代称为《易》,易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是从字形结构来理解。“易”这个字很常用,是上下构,上部是日月的“日”,下部为“勿”。很多人将“勿”理解为月亮的“月”,“易”的字形结构便是上“日”下“月”,合起来就日月运行的意思,并以此来猜测《易经》的内容。在网络上,这种观点很普遍。其实,“易”字自诞生后就不断地演化,不过到了春秋时期才能看出日月的结构。要准确了解某个字的含义,就应该从最初的字形结构入手。在早期的甲骨文中很复杂,从形状来判断是将东西从一个容器倒到另外一个容器,意思是交易。易字的演化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易”字还有其他解释,比如说“容易”。大家都知道,容易就是很简单的意思,表示某一件事情很好办。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容易”这个词从何来来?“容”就是容器,“容易”就是将东西从某一个容器放到另外一个容器,这是不是交易?交易成功,说明这件事情很好办。如果不成功,自然就是不好办。当然,易是不是市场交易,还要结合其本身的内容,只是对《易经》内容的争议实在是太大了,从古至今,没有人能够完全看得懂。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与《易经》相关的古籍记载进行对比、相互印证,这就是第二步要做的事情。其次是与《系辞》进行对比印证。为什么要与《系辞》进行对比?因为《系辞》就是讲述《易》的成书过程的,包括《易》的思想内容以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术语,比如什么是刚柔、什么是变化、什么是卦、什么是象、圣人如何设卦观象、吉凶又是怎样产生的,等等。《易》是如何成书的呢?《系辞》下篇的第二章系统地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的重要环节,当然也包括文字的起源,这一章的最后这样说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要理解以上这段古文,首先要理解两个概念,什么叫结绳而治?什么叫书契?只是现在人们对这些名称的理解基本上是瞎猜,要准确地理解这些概念名称,应该从《系辞》中寻找答案。书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呢?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在书产生之前,首先是字的形成,毕竟有了字才能写书。在文字出现之前,古人是用图形符号来记录某种信息,而包牺氏则比较特别,他们是用八卦来记录信息的,这就是结绳而治。民间广泛流传仓颉造字的传说,也有人说仓颉只是将民间的字收集起来。仓颉所收集的字应该是图形或符号,这些图形符号还要刻写在某种载体上,经过编辑整理,然后汇编成书。现在的书都是将文字抄写或印刷在纸上,但上古时代没有纸,应该是写在羊皮上。书的内容总要分类排列吧?现在书的目录普遍采用阿拉伯数字进行排序的。顾名思义,阿拉伯数字就是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上古时期没有阿拉伯数字,目录编排只能按照八卦进行分类。书就是将仓颉所收集的图形或符号经过整理后按八卦的方式进行分类,然后汇编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书。书的名称是什么?这就看书的用途。上古时期,神州大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氏族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彼此之间互不畅通,这给不同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易带来很大困难。黄帝统一天下后,为了方便不同部落之间的正常贸易,于是便让仓颉收集能够反映这些氏族部落图形或符号,然后按照八卦的分类方式进行目录编排,汇编成书。仰韶时期彩陶盆上的鱼纹图
通过考古发现,上古时期的工具或器皿上都有各地特色的图形符号,比如仰韶时期彩陶盆上的鱼纹图,这些图形符号能够反映氏族部落的特色,类似于商品的商标。人们看到这些图形符号,就大致知道这些商品是什么人制造、来自何处、具备多大价值等各种信息。因此,仓颉所编的书就是方便商家进行交易的,书的名称就是《易》,交易双方都要在书上查看图形符号才能明白彼此商品的确切价值,传达出双方的交易的意图。“易”字的出现自然是与早期的市场交易有关。在货币出现前,早期的市场交易是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客户需要用自己多余的物品换取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有时客户带着自己的货物到达市场后,发现自己所需的物品已经卖完,怎么办?总不能将自己的货物又搬回家吧!于是双方经过商议妥当后便立下契据,约定某一时间取货。契就是双方交易成功留下的凭证,是交易的产物。书和契都是早期商品交易过程中不可缺的东西,故二者均称为“易”。也许有人问,无论怎么看,也看不出《易经》的内容与市场交易有半点关系啊!稍有一点常识都应该明白,仓颉距今已经五千年了,他所编辑的书不可能保存到现在。如果真的能够找到这样的一本书,必将是意义非凡的考古大发现。不过,就算能够找到这样的一本书,我们也未必能够看懂。《易》云:“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也就是说,早期的书不是用文字来表达的,这样的书对于一般人来说根本就看不懂。在文字出现并广泛使用后,为了让更多人能够看懂,后世的圣人就将书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从书的内容改用文字表达后,各级官员会参考书中的经验管理社会,大家都能够基本上看懂书中的内容。《易》最初的作用是为了方便不同群族之间进行商品交易的,这样的一本工具书难免每天都要翻来翻去,时间久了就会损坏,重新编排时就会增加新的内容,删除过时的内容,书的内容一直在变的。自从文字诞生后,人们在交易商品时就不再需要这样的一本书了。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字自诞生后,一直在不断地演化。历经几百年、甚至数千年后,基本上没有人能够认识书上的图形符号了。虽然后世的圣人将书的内容转化成为文字,他们只能仅仅记录下他们能够识别的内容,而无法理解的内容就彻底抛弃了。因此,我们所能看到的,无论是《易经》还是《系辞》,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说上古时期的《易》是飘浮在海上的冰山,我们所能看到的《易经》或者《系辞》,只是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看到冰山中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既然《易》的成书是上古时期不同氏族部落的特征符号收集汇编,方便彼此进行商品交易,这就意味着,《易》在成书的时候就没有人能够完全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