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的源泉。自成书之时起,《易经》就一直被奉为最珍贵的典籍,其内容就涵括了天文、地理、生命、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被公认各家共同的经典,是万经之首,是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然而,由于年代的久远,由于文字本身的含义在不断变化以及古今语言表达的巨大差异,我们在解读《易经》时难免会出现很多障碍,甚至出现较大的误解。尤其是在近代,由于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巨大冲击,人们对《易经》的误解就更多了。长期以来,《易经》一直被当成封建思想的糟粕进行批判,受到极其不公正的对待。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对《易经》进行重新的认识。要重新认识,首先就要弄清《易经》究竟是什么。
相传《易经》是《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部经书的总称,可惜《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现在我们唯一能看到的只有《周易》。《周易》相传是周文王被囚禁时所作,但我认为《周易》应当是周文王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完善,这样的表达可能会更恰当。
关于内容,《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的内容是六十四卦,包括每一卦的卦辞、彖传、象传以及每一卦的爻辞、象传。《传》是与《易经》密切相联的文章集,总共十册,故又称为《十翼》。《传》里的内容能够引导我们如何解读《易经》,特别是《系辞》,它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易经》的成书,并对《易经》里的概念进行定义和解释。离开了《系辞》,我们就根本无法解读《易经》,本文对《易经》的解读便是以《系辞》作为依据。
那么,《易经》是什么呢?或者说,它所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系辞》里中只有《易》,既看不到《易经》,也看不到《周易》。在古代,《易经》和《周易》均称为《易》。为了解释《易》,人们将“易”拆开理解。“易”字上下结构,上日下月,日月交替,象征着阴阳转化比较流行的解释包含简易、变易、不易三层含义。
然而,我在百度百科上查看字源演化时发现,“易”字在到了春秋时期才出现有“日”、“月”的字形,这就意味着上述的解释在西周以前是行不通的。
“易”字的演变
如上图1,2,3,5,从字形判断很像将东西从一个容器倒进另一个容器,应该与商品交易有关。
其实,《系辞》就对“易”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在上篇的第五章的最后就有这样一段话:“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既然《系辞》已经对“易”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我们就应该遵循它的思想,不应该随意发挥。
“生生之谓易”中前面这个“生”是名词,是指生命,后面这个“生”是指生活、生长、生育、繁衍等等。“生生之谓易”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生命的生存之道。
在古人的意识中万物皆有灵,世间万物都可以作为生命体来看待,并按照某种规律生存和发展,当然也包括朝代的更替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易》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就是生存之道,是治国之道,是想方设法确保国家的繁荣昌盛,维持民族的长盛不衰,永远屹立不倒。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易经》被当成封建思想的糟粕进行批判,可是我国的经济还是突飞猛进、飞速发展,如何解释呢?
《系辞》上篇的第五章还有这样一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意思就是说,《易经》中有很多思想方法,或者说是成功经验总结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只不过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罢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易经》的一些思想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潮流了。比如,在文字出现以前,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其实就是《易经》的八卦(我在《八卦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文中有详细的介绍),只是后来随着文字被广泛使用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如果连八卦都不懂,我们又如何理解文字出现以前这段历史呢?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呢?
另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方面,我们现在很多人对“文明”到底是什么都感到模糊不清。其实,“文明”这个词最早出现就是在《易经》乾卦的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系辞》对“文明”就有比较明确的解释:天下治!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水平(详见《天下治:中华文明的定义》一文)。
中华文明的内涵很丰富,《系辞》下篇的第二章的内容基本上都与中华文明相关,概括起来是工具、诚信、道德、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工具是标志、诚信是基础、道德是保障、精神是支柱。当然,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巨大差异,如果不细心对照阅读是很难理解。这些内容不是一两名话就能说清楚的,以后再逐一进行解释。
当前,以中华文明为基础的东方文明在西方文明的侵蚀下在不断地被削弱。在我们的周围,去中国化相当严重。其他国家这样做我们大可置之不理,但台湾这种做法就令我们痛心疾首,长期下去必然加深两岸的隔阂。如果我们能在《易经》中吸取养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便会有利于增进两岸的友谊,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面对西方文明的攻击,我们确实处于下风,这不是中华文明不如西方文明,而是我们理解不到位,在对《易经》的态度上就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一些人对它百般诋毁,而另一些人又无限地夸大、神化、玄化,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比如,人们熟知的河图洛书,很多专家都说它包含了非常玄妙的宇宙奥秘,但我在对比《系辞》相关内容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玄妙之处。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于是始作八卦。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传说中不是说伏羲依据河图作八卦吗?他将河图上的符号用不同颜色的绳子标记在网罟上,只是别人拿网罟去捕鱼时,网罟被大鱼拖走了,被别人捡到,落到别人的手上,没有什么神秘的(要详细了解,请看我另一篇文章《神秘河图其实就是伏羲的先天八卦图》)。
《传》 是孔子用儒家思想和标准对易经的注解而已,并不是你所说的易经包含经和传两部分
易经说的是:不同的物质在光的作用下呈现不同的逻辑轨迹,这种有规律的逻辑轨迹就是易经。
乾卦只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哪来的“天下文明”简直在误人子弟
易经已经变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