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醉生梦死中,古人如何寻求人生奥义

微格尔 2025-01-19 05:20:42

前两年,一部讲述殡葬师故事的电影《人生大事》拿下了17亿的高票房,最近,香港电影《破·地狱》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这两部电影的共同点,都是跟人的生与死有关。

在死亡面前,人类是如何面对的?有着什么样的想象和情感?人类的关系又是如何被死亡联结的?

也许很多人都曾经对死亡有过许多的猜测和想象,也有许多的恐惧和担忧。但不可否认的是,死亡是一件人类无法逃避的事情。那么,不如好好去面对。

在现代社会,我们对死亡有着客观唯物的认识,明白死亡是个什么事儿。但在古代,人们对死亡并不了解,也就产生了许多的想象。

比如古人会深信,死亡世界跟活人世界是一样存在的,人在死后会飞升、会转生,所以墓葬也会被设置成一个跟死者生前生活环境同样的模式,有整套的吃穿用度物品。

所以,古人的墓葬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状态,我国的大部分文物遗存,都是从古代墓葬中发掘考古出来,是如今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

从古代墓葬考古中,也可以看到古人对于死亡的看法和态度,针对死亡而形成的思想,这些文化传统也流传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文明。

古代墓葬也是财富和身份地位的一种体现,秦汉时期厚葬奢华之风盛行,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商贩平民,从棺木到陪葬品都追求华贵丰盛。

至今仍难以发掘的秦始皇陵就不用说了,从东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发掘出来的金缕玉衣就可以看到当时这种潮流之盛。

有人赶潮流,自然也有人反潮流,东汉时期还有不少清流人士以身作则反对和批判厚葬之风。这里面有不少人正是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士人或是为官者,如朱穆、范冉、赵岐、袁闳等,他们会给子女留下遗书要求简单安葬即可。

如范冉的遗书写到:“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敛毕便穿,穿毕便埋。”——死了就穿件合身的衣服,用一副刚好装得下全身的棺木,埋了就行。实在是洒脱。

这些人持薄葬的理念,其实也是一种对死亡的想象,认为死就是灵魂和肉体分离后分别还给天和地,即“归精于天,还骨于地”。因此葬在哪里以及坟墓的建造,都没有什么区别了,太多的陪葬品和豪华的墓室反而会妨碍这种自然回归。

日本学者吉川忠夫的著作《古代人的梦与死》,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历史人物与故事的讲述以及实地探访,分析论述了中国古代的丧葬特点和生死观、魏晋时期士人的服食求仙之梦、隋唐时期的佛教与道教态度等几个课题,探讨和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历史和精神世界的文化传统,是一次冷门却颇有意思和启发性的文化探索。

0 阅读:2

微格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