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场人最荒谬的悖论:想请假得靠装病,想退休得靠真病。似乎生病都比上班来得轻松快乐,论其病态程度,阿Q精神都得俯首称臣。
既然都这么痛苦了,为什么还下不了离职的决心?
我发现很多人都是因为害怕改变,明知道目前的环境已经难以为继了,却依然能给自己找到坚持下去的各种借口,比如不工作没钱怎么办?我这个年纪离职了还能找到下家吗?无业游民多难听,怎么跟家里人交代?大环境不好,离职还是谨慎些......
生存困局固然存在,但你更有可能患上了“心理毒瘾”。在“躺平可耻”的舆论中心,相比忍受有毒的职场环境,我们更害怕失去职场带来的社会身份和对不稳定因素的极度恐惧。
很多人总是纠结要不要离职?甚至不停地向外寻找帮助,试图获取别人更有用的建议,其实你的身体早就告诉你答案了。
一、身体躯体化
比起心理毒瘾带来的潜在影响,身体的反应更加直观。
网上有个很火的词,叫职场burnout,意思是“职业倦怠”,也可称之为“身心俱疲症候群”,是目前已经确诊的一种疾病类型。患病人群主要是20岁以上的职场打工人,症状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
如果长期忽略这种情绪,身体就会发出更严重的躯体化症状:
①胰岛素不正常增加诱发糖尿病的风险;
②持续的失眠、或者睡眠不踏实,晚上不安、不舍得睡,早上又容易醒;
③胸闷气短、头晕头疼的频率增加;
④肠胃不适。胃是情绪的器官,易出现腹胀、便秘、腹泻、恶心反胃等症状;
⑤代谢变慢,长胖,脸和脖子都频繁长痘;
⑥抑郁症前兆:又想哭又想笑,平静的表面压抑着随时会爆发的暴躁;
......
患病者不是主观的不想上班,而是一种无法控制的,从身心的角度都非常抵触工作,听到微信声音会情绪紧张,一想到上班就会焦虑到爆炸,这种“倦怠感”很难消除,即便有些人裸辞休息了一段时间,但只要重新回归职场,仍然会反复发作。
如果你出现了这些症状,证明你的身体已经在“垮”的边缘了,继续在有毒的环境里待着,只会中毒更深,远离有毒环境,才是根本的调节手段。
二、身体具备“脱离”能力
永远不要觉得周末的放松能够恢复工作带来的损伤。
很多人会选择在离开工作环境之后,做一些不需要动脑的娱乐活动,比如一下班就“吃、躺、刷、睡”四部曲,但结果是不管玩了多久,过程中有多放松,仍然感觉十分疲惫,因为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潜意识里在不受控制地想着工作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消耗。
真正恢复精力的因素,在于你“脱离”的能力。
换句话说,是你的大脑需要忘记工作中的事情,有关心其他事物的能力,也就是掌控身体的活动,是需要动脑的,投入注意力后可以通过学习达到一定水平的事情,比如培养某项技能、专注运动,所有需要学习的活动都算。
假如你的生活以工作为主,在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可以投入注意力的事情,你就会变成一个“单极性个体”,这样一来,工作便会在你的生命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旦遭遇压力,没有其他可以支撑自己的锚点,就会像一根飘在水面上的浮萍,一压即垮。
更何况,这些积累下来能力或许会在某一刻,成为你不上班也能活下去的底气。
现代人总是被困在“活着就必须上班”的困境中,但我们是为了活着才去上班的,如果上班让你的生活变得痛苦已经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