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肿瘤科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双肺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受到恶性肿瘤转移的脏器。对于肺部转移病灶的诊断和治疗涉及到肿瘤疾病的整体预后,也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对于肺转移癌而言,从组织病理类型来看,“癌”所引发的肺转移发生率最高,占全部肺转移的80%~85%。其次为“肉瘤”来源,约占15%~20%,肉瘤来源的占比较低,主要缘自于肉瘤的患病数量较少,单纯就肉瘤而言,其发生肺转移的比率却是最高的,而且骨肉瘤及软组织肉瘤的早期阶段即可发生肺转移。发生肺转移的原发肿瘤依次为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肉瘤、肾癌、前列腺癌、肝癌、鼻咽癌等。
肺转移的发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如,血行转移,与肺循环需要进行全循环气体交换,伴肺内大量的毛细血管网,及肺内血流速较慢,肺部凝血-纤溶活性较高等相关,这些也是导致肿瘤细胞极易在肺部停留、生长、增殖的主要原因。淋巴转移,淋巴系统是肿瘤肺转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淋巴通路可以以各种模式运行,如逆行、直接、跳跃式转移到肺部,形成转移灶。直接浸润,与临近部位的肿瘤直接浸润而发生肺部转移。
具有肿瘤病史的患者,再结合CT等影像学检查即可以明确诊断。当肺转移为首发表现或者肺部病灶不典型的时侯,需要辅助使用其他检查来进一步确定诊断。由此说来,肿瘤病史就显得很重要,但是,也要注意确诊原发肿瘤到出现肺转移之间存在着查医学较大的潜伏期,最长者可达数十年。
在临床上,转移性肺癌病人缺乏明显的自觉症状,依赖临床症状的出现而关注疾病显然是不适宜的,定期检查才是及早发现肺转移的主要手段。当原发肿瘤病灶不明时,肿瘤标志物及相关的化验室检查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如,AFP明显升高常提示肝癌、睾丸癌或其他生殖细胞肿瘤,β-HCG提示绒癌和生殖细胞肿瘤,CA19-9提示胰腺癌来源等。
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诊断依旧是肺转移癌的诊断金标准。痰脱落细胞检查、经皮细针针吸或活检、纤维支气管或胸腔镜、纵隔镜以至于开胸探查取得病理学或细胞学以明确最后诊断。在实施病理学诊断的同时,还建议实施基因检测和免疫指标检测,这也为后续的抗肿瘤治疗提供依据。
发生转移性肺癌的患者属于临床晚期,治疗上以姑息性治疗为主。在某些情况下,积极、有效的开展外科手术治疗,配合放疗、化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可以使转移性肺癌的预后大为改善。
手术治疗以最大限度的清除肺内转移病灶及保留健侧肺为原则,手术趋向于进行肺段、楔形切除术。手术治疗的患者务必保证患者的一般状况良好,原发病灶已经控制,肺以外的脏器未发现有转移,病灶单发或局限在一叶或者局部区域。
化疗、靶向药物、免疫制剂是全身性治疗的主要方式,尤其是控制多发性、微小转移灶,以及合并有其他转移病灶的患者,治疗中注意完善必要的基因检查,免疫指标监测,做到有的放矢。放疗主要适宜于病理类型对放射线敏感,病灶较少,不能耐受手术治疗或者是具有气管、食管受压或有疼痛的患者。
对于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激素依赖性肿瘤的肺转移治疗可以采用内分泌治疗。微波治疗、电化学疗法、热疗等也是近年来开展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