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年(绍兴十二年)腊月二十九冬夜,刚刚在朱仙镇大破金兵的岳飞被斩于临安风波亭,结束了自己可歌可泣的戎马一生。而在岳飞入狱期间,陷害岳飞入狱的秦桧更是对岳飞用了令人发指的“披麻拷”的酷刑。
为什么大破金军的民族英雄岳飞最后沦落到被斩的境地?而秦桧为何又要对岳飞施加这样的酷刑呢?这一切都要从岳飞的经历说起
少年郎,志飞扬
1103年,岳飞出生于相州汤阴县。岳飞的家庭就是一个普通本分的务农家庭,但是岳母对岳飞的教育十分看重。
在岳飞很小的时候岳母就请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来教岳飞识字,所以岳飞在十岁左右就能识读《资治通鉴》和《史记》之类的史书。
等到岳飞再大了些,岳母便让岳飞拜当地有名的高人周同为师,学习兵法以及弓马骑射。等到几年后岳飞学成归来的时候,已经左右手分别能开二百多斤的弓。且刀剑棍棒等兵器样样精通。
学成回来的岳飞并不甘心在家务农,他立志要做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岳母看他胸怀大志便让他去外面闯出自己的事业,并在临行前在他的后背刻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1122年,岳飞来到河北军前刘鞈帐下效力。当时河北一代由于宋辽连年战事导致流寇四起,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们都怨声载道。这时岳飞主动请缨率领十几人就把几千人的土匪窝给端了,还生擒了匪首。自此,岳飞在军中声名大噪。
靖康耻,犹未雪
1127年,北方的金国在灭了辽国之后立即撕毁和宋朝的盟约,挥师南下。久无战阵、军备松弛的宋军被金军打的节节败退,就连自己的都城汴京也被金人的铁骑围得水泄不通。
二月,金兵的铁拳砸开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门,把北宋的徽宗、钦宗二帝以及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奇珍异石、能人巧匠、妃子宫女等全都掳去了北方。这便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靖康之变。
随着都城的陷落,金兵继续南下,所到之处见人就杀逢城就屠。不到半年,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已是尸山血海,寸草不生。
国破家亡、哀鸿遍野、皇帝被掳的屈辱,在那一刻成为了在外征战的岳飞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噩梦。“北伐中原,收复故土”“迎回二圣,还于旧都”成了岳飞一辈子都在追求的目标。却不知,这份夙愿也是导致他惨死风波亭的罪魁祸首。
战金将,声名扬
1127年,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韩世忠、宗泽等一众文武大臣的拥立下称帝,是为宋高宗。宋高宗由于以前在金营为质的种种经历,对金人的残暴和贪得无厌的性格最是了解。
再加上自己出身低微,于是迫切需要一场对金战争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登基之初,宋高宗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主战派。
他重用岳飞等主战派将领,而岳飞也不负他所望,几年间,岳飞的军队分别在东昌府、建康、蔡州等地大破势头正盛的金军,更是在太行山生擒的金军主将拓跋耶乌。
一时之间,金人听到岳飞和岳家军的名号便会望风而逃,“撼山易,憾岳家军难!”成为了当时金军中各级士兵及军官的普遍认知。
君臣疑,生嫌隙
之前我们说过,由于赵构是徽宗庶出,而且是庶出中最不得宠的那一支。所以他对自己当皇帝的正统性以及合法性一直很敏感,任何质疑或者威胁到他皇帝地位以及正统性的人和事物都会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而岳飞提出的“迎回二圣,收复故土”的主张,在赵构看来就是对他皇帝位子正统性的最大威胁。在赵构眼里,如果岳飞真的把二圣迎回来,那么他该何去何从?
其实很多时候,赵构自己都觉得自己手底下的大臣很多都心在前朝,他们大多是前朝的徽钦二帝选出来的进士班子,在他们心里或许一直认为“若不是先帝被掳,怎么会轮的着你这个庶子来当皇帝”。
这份不安伴随着他整个皇帝生涯,他一生都在希望得到文官集团真正的认可。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前后完全不一样、由主战到完全向文官集团主和派的妥协、行为完全扭曲的赵构。
相比于“迎回二圣”,赵构更需要的是“收复故土”。而岳飞却把“迎回二圣”作为主张放在了“收复故土”前面,这就是赤裸裸的触及到了赵构的逆鳞,为岳飞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第一个祸根。
功虽高,实震主
在之后的郾城之战中,岳飞的岳家军再次以少胜多,大败来犯的金国精锐。此战之后,金人在也没有了向南攻掠宋地的能力,只能由进攻转为龟缩防守。
自己的军队取得了大捷,战报传到临安,宋高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他看来,这哪里是朝廷的军队大捷,分明是岳飞自己的军队大捷。
宋朝太祖赵匡胤武将出身,在陈桥起兵逼宫,黄袍加身,之后江山稳固便杯酒释兵权。所以自宋朝立国之初,便是皇帝对战功赫赫的武将各种猜忌,岳飞也不例外。
宋高宗有一次出去私巡,所到之处亲眼所见,郾城之战后的宋朝百姓“只识鹏举,不认绍兴”。意思就是老百姓只知道岳飞的字号为鹏举,却不知皇帝的年号为绍兴。此刻,对功高震主的岳飞的杀意已在宋高宗的心里缓缓生起。
这便为岳飞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第二个祸根。
将相阂,文武疏
历朝历代,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对于国家权力重心争夺的斗争一直存在着。像廉颇蔺相如那般的“将相和”在任何朝代来说都是一种奢望,更不要说在文官专权武将无权的的宋朝。
随着岳飞打的胜仗越来越多,将金兵追亡逐北。慢慢的,岳飞便成了武将集团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成为了武将集团中最有话语权的人物。
此时此刻,力主“君臣和睦,文武同心”的岳飞也被武将集团裹挟着推到了对抗文官集团的先锋位置上。
朝中武将在一开始半数为主战派,因为若无战事武将在文官专权的朝堂将更无用武之地,随着岳飞的次次大捷,越来越多之前主和派的武将也纷纷主战。
眼看武将集团即将取代文官集团的话语权并将权力重心握在自己手里,文官集团坐不住了,纷纷加入主和派来压制武将集团,就连之前主战派的文官也成为了主和派的拥趸。他们不约而同的将矛头对准了岳飞。
加上宋高宗对于皇位正统性和武将功高盖主的担忧,一条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对抗岳飞和主战派武将集团的主和派阵线就这么在暗中建立了。这也是岳飞悲惨结局的第三个祸根。
言逆耳,行逆势
最后的祸根,来自于岳飞自己,理想主义的岳飞,在充斥着人情世故的朝堂,是根本没有立足之地的。他看不到其中的利益纠葛,看不到漩涡之下文官各怀鬼胎的私心,看不到宋高宗由主战向主和的转变。
岳飞的理想主义,是注定让他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对主战派的文官他极尽鄙视和指责,甚至对有时候立场摇摆不定的自己的顶头上司宋高宗,他也多次不分场合不分身份的进行批评和劝谏,屡次触犯圣怒。
高宗要造园林,他上书说“不要学徽宗钦宗那样奢靡,要攒钱北伐”;高宗要娶妃子,他上书说“不要学前朝陈叔宝杨广那样淫乱,要攒钱北伐”:高宗要赏赐从金营回来的大臣秦桧,他上书说“不要轻信赏赐他,可能是叛徒”。
虽然事后证明岳飞的判断十分准确,但是他上过的每一次书都是打在高宗和其他大臣尤其是秦桧的逆鳞上。高宗的种种表现都明示了他不是之前那个进取的皇帝了,而是一个满足于现状想维持现状的躺平皇帝。
在他眼里岳飞的北伐打打杀杀是会破坏这份稳定的,他取得战功之后功高盖主是会要了自己的命的。
再加上之前岳飞的主张以及作为武将集团的代表,他在朝堂上就更不为文官所容。虽然在战场的岳飞攻必克,战必取,但在朝堂,已经是所有人都恨不得能杀之而后快。这时秦桧的对岳飞的忌恨为岳飞的悲惨结局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风波亭,埋骨地
说到秦桧对岳飞的恨,表面上是岳飞当初对高宗上书说自己是叛徒而记恨,更多的则是岳飞说的确实是事实,如果真让岳飞北伐成功自己露馅,肯定会小命不保。
再加上他是文官代表岳飞是武将代表,以上种种就说明了他对岳飞的忌恨是不死不休的。但是无论如何,秦桧顶多算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执行者;而那个遗臭万年的谋划者,就是背后的宋高宗。
1140年6月,岳飞从襄阳踏上了自己的第四次北伐之路。岳家军再次在郾城大破金军,一路追杀金军到了距离故都汴京只有四十里地的朱仙镇。
在885年前的那个盛夏夜晚,满含热泪的岳飞站在朱仙镇的附近的山顶上,看着故都汴京的灯火一如靖康年间繁华。只要两天,岳家军的援军就能把汴京围起来,他站在山顶上,甚至都能看到金国的达官贵人带着家小驾着马车仓皇出城……
眼看岳飞即将功成名就,宋高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秦桧联合张浚等人借机在岳飞攻取朱仙镇的第二天就向高宗弹劾岳飞“大不敬”“拥兵自重,意欲谋反”等十三条大罪,对岳飞早有杀意的宋高宗当即下了十二道令牌令岳飞班师回朝。
在班师的过程中岳飞为掩护百姓南撤令岳家军断后驻扎成为了秦桧等人“坐实”岳飞谋反的“铁证”。就这样,令金人闻风丧胆的岳武穆被自己人关进了死牢。
我们至今不知道岳飞在死牢里想着自己夙愿马上得以实现但是在最后却被自己最拥护的皇帝亲手掐灭之后是怎样的绝望,但是我们可以得知的是,就算秦桧用上了“披麻拷”这种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极尽摧残的酷刑来泄愤来逼岳飞承认自己谋反,岳飞也没有向高宗和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低头认罪。
所谓“披麻拷”,就是将岳飞用热胶的麻布条缠绕,等胶水干了以后,派人将麻布条拽下,这种酷刑形同活剥人皮。
那一年的腊月二十九,已经被酷刑折磨的不成人样的岳飞在满城喜庆的爆竹声中于风波亭走完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一程。
纵观岳飞的戎马一生,我们总是充满了敬畏与惋惜。敬畏的是岳武穆“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大义凛然,惋惜的是在当时时代洪流中岳飞的理想主义没有能把握时局,把自己推向了功败垂成的深渊。
参考资料:
《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撰】 人民出版社
《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撰】
《宋史·高宗本纪》 【元·脱脱撰】
《宋史·岳飞传》【元·脱脱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