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7年5月13日,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全歼,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华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一次山地运动歼灭战的范例。此役,华东野战军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3万余人,击毙师长张灵甫,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中决战”计划。
然而,在孟良崮战役结束以后,我军便俘虏了国民党上万余人,这些战俘的处理问题在当时却成为了一大难题,我们都知道自1928年我党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上井冈山搞“革命”,只要在作战中逮捕了俘虏,我军都会以宽仁之心来处理战俘。然而,在孟良崮战役后,我军对于在战场上俘虏的战俘,却发出了与此前不同的政策。粟裕将军先是在战后被吓一跳,随后陈毅将军下令:不准放过一个战俘!这究竟是为何呢?
接下来小编就来带大家来探究在这其中你所不知道的事情,要说起为什么我军将帅会如此做法,那还得从这支部队的建立说起。
国民党整编74师:蒋介石的“御林军”
这支由国民党蒋介石亲自训练出来的军队,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军阀武装如李宗仁、白崇禧以及其他的国民党军队可比的。它可不是某一将领的私兵,而是蒋介石与美国合作而打造的清一色的“美械师”,配备了上佳的武器装备,并且在这其中的士兵们的伙食待遇都是极好的,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供不应求,而蒋介石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在日后的战场上与我军决一死战。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鉴于历次“围剿”红军战士终吃大亏,结果不是军队被俘就是全歼,弄得他绞尽脑汁,而且他也从中顿悟到了地方武装势力与自己根本就不是“一条心”,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诿红军的围剿计划,这时常让蒋介石很是愤怒。
直到1934年德国派遣官兵与中国合作,在以鲍尔斯为首的德国军官的带领下,帮助蒋介石建立了一套德国式的操练方式和训练方法,并配备了当时德国最先进的武装,成立了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德国训练军事团体”的德械师部队,蒋介石在占据了天时与地利之后,随后在第五次“围剿”中成功击败了红军,迫使其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从此以后,蒋介石像是开了窍似得,看到了成效,随后便接连引进了德系、美系的训练方法与武器装备,开始着手训练自己的武装力量,再这样的背景之下,国民党第74军油然而生。蒋介石将其麾下的58师团与74军合并,组成了一股庞大的军事力量。
74军在抗战时期,面对着日寇的侵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当时的74军军长俞济时被蒋介石临危受命,负责上海地区的保卫工作。俞济时是黄埔军校的一期学生,更是蒋介石的同乡,自国共合作时期就铁心跟随着蒋介石,很受他的信任,在随后便成为了国民党党政军界的一把手。
其实我们从蒋介石的战时任命就可以看出,昔日的74军,日后的74师,注定是蒋介石部队中的“精锐”。
在抗日的战场上,俞济时领导的74军参与了南宁保卫战和武汉会战等重大的战役,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曾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武汉会战之后,蒋介石又将仅次于74军的第51军合编到其中,并有当时的51军师长王耀武接替俞济时担任军长。
王耀武是黄埔的三期学生,他出生寒微但打仗勇猛,曾凭借着自己的功绩让日寇闻风胆寒,并在1936年和1939年两次收到蒋介石的嘉奖,从此旅途青云直上,步步高升。直到抗战结束,王耀武的声望在国民党军中已经可够比肩汤恩伯、卢汉、胡宗南的存在。
而在内战打响后,74军再次经过整编合成74师,在王耀武之后,新任免的师长就是张灵甫了,但无论怎么换,身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对于张灵甫,能够将蒋介石得以重任,必然不是泛泛之辈。早在北伐时期,张灵甫就曾一马当先,捣毁孙传芳的主力部队,战胜了数倍于己的敌人,让蒋介石对他十分欣赏;在抗战时期的万家岭战役中,张灵甫亲率敢死队从侧面攀登陡峭的岩石,大战日军十几个回合,守阵不退,创造了国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由于张灵甫作战勇猛并屡立奇功,其名声也随之扩大,并得到了俞济时和王耀武的一致认可,这使得他在此后更是成为了国民党军中响当当的人物,也一步步走上了军队的领导核心地带。就连曾经孙中山先生的得意门生、黄埔军校的模范主任李延年对其的评价都是:“张灵甫是我党军之中的好苗子,指挥作战能力不错,要是我们有10个张灵甫指挥的74师团,那么很快全国就会统一。”
然而,随着张灵甫势力的膨胀和权力的充斥,其也在漫无天日的“虚荣”中慢慢的将他推向了深渊之中。
张灵甫自戕,俘虏一个也不能放过
在内战开始后的第二年,蒋介石制定了对山东地区的重点进攻,欲将我军消灭的黄河沿岸。为了加大胜算,于是派遣张灵甫领导的74师全线出击,在孟良崮地区与我军展开了激烈的作战。虽说孟良崮战役不像后来的三大战役那般壮烈宏大,但也是这一战也充分展现了我军的超强战斗力。
粟裕和陈毅将军运用“诱敌深入,分围合击”的战术,让部队佯装战败的样子将74师吸引到山东临沂蒙塔山附近,待张灵甫孤军深入其中,结果张灵甫以过往满胜的心态上前追击,果真陷入了人民解放军的天网之中,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许世友在粟裕的部署下,调集了重兵将孟良崮团团围住。
张灵甫自知被围,率军突围了五天后,因求援的汤恩伯部队始终没有赶到,最终被我军全歼,而张灵甫自知无颜面对蒋介石,选择了自戕,一代骁勇悍将就此落下帷幕。毛主席得知此事后,不由得感慨道:“张灵甫是个好将,只不过先前站错了队,跟随了蒋介石与人民群众搞对立,要是他牺牲在了抗日的战场上,也算是能留下个好名声,真乃可惜啊!”
孟良崮一战,我军俘虏了国民党官兵上千余人,歼敌3万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468挺,冲锋枪1272支,迫击炮52门,火炮60门,火箭筒43个是,手榴弹3万多枚。创下了三大战役开始前我军以少胜多、以劣胜强的突出战绩。
然而,在获得如此之大的胜利后,粟裕将军却显得闷闷不乐,他始终觉得号称“国民党王牌”部队的74师团怎么才俘虏了上千人,因为根据先前的情报所知,国军74师在战前所培养出来的官兵总数可达3.2万人,算上我军在战场上歼灭以及俘获的国民党士兵人数,远远不够这个数目,多年的战争经验告诉他:“这不对, 肯定还有遗漏的!”
随后他便让解放军战士们分山头去搜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粟裕的直觉是对的,在孟良崮附近主峰的一个洼地内,发现了7000名国民党士兵,他们隐藏在这里,时刻等待着长官的指令。只见这支部队纪律严明,没有发出任何的响动,一排排整齐的蹲坐着,从这一场景就可看出74师的坚定立场和极端的忠诚度。
当得知剩余的俘虏找到后,粟裕的心这才平稳的放了下来。俗话说;“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在找到他们之后,接下来粟裕和陈毅则要面对的是如何进行收编和改造的问题,在这一点上,陈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虽说咱们军队是以宽容对待俘虏的,愿意来的就收编,不愿来的就遣返回乡。但那是一般情况,而这支队伍要复杂的多,我们不可以这么去做,我认为74师一个俘虏都不准放!”
陈毅将军为什么会如此说呢?在这其中又包含着怎样不为人所知的原因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74师的官兵情和成功改造
其实早在1928年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就曾制定律法,在对待俘虏问题上采取优待政策,而这一准则更是被写进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中。在编写的一则法条中写到:“不打俘虏、不搜腰包、受伤者给予治疗、愿留的收编入伍、愿走的发给路费。”
而74师与其他的部队不同的是,他们可是蒋介石的‘死忠粉’,即使被俘虏,他们也是表现出了“赤胆忠心”,对这次战场上的失败认为是一种机缘巧合,并不足为奇,而且还时常对解放军的队伍充满了鄙夷,认为穷困不堪的解放军比不上他们此前的待遇,异常的嚣张。
而且他们还表示要求要亲眼看着他们的师长张灵甫的遗体下葬掩埋,无法忘记过去“御林军”的殊荣,在安葬张灵甫的遗体时,许多俘虏以死相要挟,哭喊着要见师长的最后一眼,他们在亲眼看到张灵甫被埋葬后,才安心的做了俘虏。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军采取了三大政策来逐步缓解国民党士兵对我军的敌意,并在其中发挥出了良好的效果,成功改造了此前反叛的国民党74师团。
首先,我军在面对74师这么庞大的师团数量,肯定不能一窝蜂的编为一个部队,而是将他们打散开来,处在我军中的天南地北的各个方向,使他们无法抱团,进而联合起来组织起义活动。
其次,对这些官兵定期进行政治思想上的教育,对于文盲的士兵就实施扫盲教育,对有些文化的士兵就积极的进行文化宣传,传播我们党的红色思想和治军理念,只要时间够长,肯定足以将国民党官兵中的错误思想转变过来。
最后,对国民党士兵举办诉苦大会,因为这些国民党士兵中大多数人也同解放军一样来自贫苦的家庭,是被抓壮丁或者迫于无奈才去当的国军,只要定期的召开一些诉苦大会,允许他们在其中畅所欲言,诉说自己的苦楚,相信这一部分人由于和我军战士同样的经历,其思想作风一定会随着时间逐步开阔,转变他们的错误思想,成功融入到我军之中。
曾经就有原国民党士兵问毛主席:“毛主席,您难道就不担心我们叛变吗?”谁知毛主席只是微微一笑的说:“你们和我们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工农阶级,我们是一体的!”他们听后内心十分的感动,在加入解放军后的生活里也感受到了满满的善意,没有一个人对他们持有偏见。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也就心甘情愿的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人民解放军!就这样,我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优待俘虏的政策下,人民军队的数量由最初的127万扩充到1949年的500万,而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在经过三大战役以后缩减到不到100万,最终以压倒性的优势驱逐除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建立起了富强的人民共和国!
参考文献:
——《孟良崮战役俘虏的教育与转化》
——《浅谈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战俘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