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防诈第一条:莫贪小利!

老丘讲古书 2025-02-14 09:30:16

楚国接连取得了二次伐随之役、伐邓之役、蒲骚之役等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最重要的是这几次战役的结果都是占领了一些战略要地,这就为后续的征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绞国地处楚国以北,大概在今湖北陨县西一带,是楚国北伐的必经通道,为了早日实现与中原诸侯争霸,必须要占领这一要地。

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利用绞国参与蒲骚战役的借口,楚发动了对绞国的进攻。

这次是楚武王亲自带兵出征,屈瑕作为莫敖,也随军一起。

绞国很清楚以自己的实力,是没有办法与楚军正面硬扛,所以选择了固守待援的策略。

绞国的城防很坚固,再加上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一时间楚军攻不下来。

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月,随着时间的流逝,楚军的军力和士气都在不断的损耗,随军带来的军粮也逐渐捉襟见肘,如果再不拿下来,只能选择撤兵,否则周边的那些小国如果借机纠集起来发动进攻,楚军的境况就很危险了。

正当楚王熊通一筹莫展之际,屈瑕献上了一计,有些史料提及这个计谋可能是副将斗廉向屈瑕提出来的,而屈瑕只是采纳了他的计谋后转而献给了楚王。

老丘以为,如果斗廉当时随军了,这个计谋出自斗廉的可能性极大。首先斗廉是副将,地位较低,很难向楚王直接献计,其次屈瑕一直来表现出来并没有很好的才能,像这样引蛇出洞的妙计,如果不具备很高的军事才能是很难想出来的。

屈瑕当时的原话,他认为绞国是小国,小国家的人是轻浮的,而轻浮之人都不擅长谋略。

按我们现代人的讲法,其实就是说来自小地方的人没见过什么世面,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很容易被骗。

因为当时军队驻扎埋锅造饭需要很多柴火,所以必须要经常派出士兵去附近的山上砍柴,正常情况为了防止过程中被敌军偷袭,常常需要携带兵器或者派出部队保护。

屈瑕的计策正是利用这个事情,特意派出不带兵器的士兵去南门附近砍柴,而且也不派军队保护,故意留出破绽给绞人。

绞人果然中计,第一天只派出小股部队去进攻砍柴的楚军就大获全胜,一下子俘虏了三十人。

到了第二天,绞人果然派出更多的部队去进攻,而且是四散对砍柴的楚军进行追击。

这时,楚军早早的已将主力部队从南门转移到地势更高的北门,从北门向南门俯冲杀过来,经过一番冲杀,很快击溃了绞军,演变成了楚军四处追击绞军。

这场战役让绞军死伤惨重,自此再也无力组织起像样的城防,楚军只需再来一次进攻就可以拿下绞城。

绞国国君迫于无奈,只能出城与楚王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就是城下之盟的最早出处,代表了一种丧权辱国的行为。

绞国自此划入楚国版图,而且绞城也改名为陨城,国亡了连名都要亡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老丘以为,切莫贪图小利,才是防止被骗的最佳方法。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人大都有心存侥幸的心理,总认为被骗这种事情不会这么凑巧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才会被骗子屡屡得手。

抱朴守真,少私寡欲,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让骗子无从所骗。

在楚伐绞期间,楚也分兵驻扎到了彭城,随时防备与绞国很近的罗国的进攻。

在楚与绞相持阶段,罗人也派大夫伯嘉来刺探楚军军情,连续来了三次,把楚军的情况摸了个透。虽然来不及救绞,但是在次年楚伐罗之役中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桓公十二年 - 楚伐绞之役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