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厉公姬突借助母系宋国权臣雍氏的力量,再加上祭仲的半推半就,成功地夺了哥哥郑昭公姬忽的位子。
虽然姬突如愿以偿当上了郑厉公,但是他的位子坐的可是一点都不舒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内忧外患。
一方面哥哥姬忽一直在卫国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反扑回来。另一方面国内的大臣们对祭仲更信服,对他这位篡位上台的也颇有微词。
为了尽快稳固自己的位子,他充分发挥自己带兵打仗的才能,联合鲁、纪等国对齐、宋、卫、燕取得了一场大胜。
伐宋的理由是宋国仗着对自己的帮助而索取无度,伐卫的理由那就是众人皆知了。
仗虽然打胜了,但是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反而随后就被宋、齐、卫等国的联军报复。
城门被烧毁,联军攻入了城内,东郊的牛首城被攻破,连太庙里的椽木也被他们抢走当门栓,这无疑是狠狠的打了姬突的脸,让本来已风雨飘摇的他更是雪上加霜。
外战这招不好使,那就只能对内下手了。自己当初通过威胁祭仲上台,那么说明其他人也可以通过这条路来上台,所以务必要除去祭仲,只有除掉他,才能牢牢巩固自己在国内的政权。
祭仲的女婿叫雍纠,与姬突的母亲雍姞是同氏,有可能是同族。于是他拉拢了雍纠,想让他在郊外来宴请祭仲,这样便于设伏兵动手除掉祭仲,事后借口当然也可以推给山贼。
这个计划原本实施起来应该会非常顺利,不可能有什么意外,但是往往不会出意外的就会出意外。
雍纠的夫人雍姬无意之间知道了这个计划,是不是雍纠直接告诉她的呢?
老丘以为,大概率是不会的,毕竟要杀的是她的父亲,雍纠不会蠢到这种程度,极有可能是通过一些反常的行为间接让雍姬看到了蛛丝马迹。
雍姬并没有第一时间跟自己的父亲祭仲去说,而是跑去问了母亲一个经典的问题,父亲和丈夫谁更亲?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来雍姬对于要不要告发还是有一些犹豫的,应该来说她对自己的丈夫一开始还是不舍的。
但是在问她母亲的时候,显然她的天平已经倒向了自己的父亲,因为对于她的母亲来说,雍姬的丈夫是自己的女婿,而雍姬的父亲可是自己的丈夫啊,你说让她选择谁,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嘛。
她的母亲面对这样的问题,回答非常有意思,她说任何一个男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的丈夫,但是父亲却只有一位,这两个能比吗?
这也是“人尽可夫”的出处,那么从这里来看,人尽可夫并不是贬义的,反倒是一句至理名言。
事实确是如此,丈夫可以选择,父亲怎么选择。
正常情况下不能选择的重要性肯定要比能选择的重要性更大,换言之就是有血缘关系的的重要性要大于没有血缘关系。
老丘以为,这并不是绝对的,不能选择的不一定比能选择的更亲,否则的话也就没有之前有写到的石碏大义灭亲的故事了。
老丘以为,当雍姬选择提问对象时,其实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如果假设一下,雍姬当时问的人是她的婆婆,也就是雍纠的生母,答案会不会还是人尽可夫呢?
这一类的问题其实就是典型的送命题,如果是选择那根本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怎么选都是错的。
比如某天你老婆问你,她和你妈同时落水了,你只能救一人,那你会选择救谁?
正确的答案大家应该都知道怎么回答,那就是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是既要又要也要还要,哈哈。
雍姬听完母亲的答案之后,她下定决心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祭仲。
有意思的是她并没有直接说雍纠可能要害你,而是说雍纠不在家里请你而是选择了去郊外请,对于这点她有一些疑惑,所以来跟你说一下。
那么从她的话里,我们也可以证实到,雍纠的整体计划确实没有跟雍姬讲,而是雍姬自身的敏感发觉了一些异样。
祭仲果然是个干大事的人,很干脆,手起刀落,干净利落的把雍纠杀了,然后把他的尸体扔到了周氏家的池塘里示众。
姬突知道事情已彻底败露,没办法,只能连夜逃到蔡国,出逃时还不忘带上雍纠的尸体。
面对雍纠的死,他认为主要还是雍纠自己造成的,这样的大事都跟妇人去商量,真是该死。
姬突出逃后,祭仲把逃亡在卫国的姬忽接回来,重新扶立。
姬突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在宋国的帮助下,他很快又重新抢占了自己原来的封邑栎城,而且也联合了几个诸侯国发起对郑国的进攻,但是结果还是失败了。
由此可见,郑国之乱的根源就是祭仲,权臣强而公子弱。
桓公十五年 - 郑厉公奔蔡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夏,厉公出奔蔡。六月乙亥,昭公入。许叔入于许。公会齐侯于艾,谋定许也。
秋,郑伯因栎人杀檀伯,而遂居栎。
冬,会于袲,谋伐郑,将纳厉公也。弗克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