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默默无闻到权倾天下,多尔衮的人生轨迹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失去母亲庇护的孤儿,一路拼搏成为满清入关的关键人物,却在身后遭遇刨坟掘尸的悲惨结局。多尔衮为何在皇位争夺中选择拥立顺治?他与大玉儿之间的情感纠葛是真是假?让我们一同走进多尔衮的传奇人生,探寻历史的真相。
少年磨难,崭露头角1612年,多尔衮出生,他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与皇太极同父异母。“多尔衮” 在满语中意为 “狗欢”,颇为有趣的是,影视剧中常称其为 “十四爷”,但在当时他实际被称作 “九王爷”,“十四爷” 的称呼是乾隆时期补录玉牒后的结果。多尔衮出生时,努尔哈赤已年过半百。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朝服像
1626年,15岁的多尔衮与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以及堂兄济尔哈朗一同被封为四小贝勒,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然而,命运很快给了他沉重一击,努尔哈赤突然离世,大贝勒代善拥立皇太极继位,皇太极竟强逼多尔衮年仅 37 岁的生母大福晋阿巴亥殉葬。这一变故让多尔衮决心靠自己打出一片天地。
初登皇位的皇太极,面临与其他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共享权力的局面。为改变此状,皇太极大力提升四小贝勒的地位以制衡阿敏等人。多尔衮作为四小贝勒之一,与皇太极结成同盟,获得了皇太极的信任。多尔衮作战英勇,多次大败明军,立下赫赫战功。
1635年,他在招抚察哈尔部时,意外得到元朝传国玉玺 “制诰之宝”,并将其献给皇太极。次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24岁的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地位仅在代善和济尔哈朗之后,他与弟弟多铎执掌两白旗,实力不容小觑。但八旗制度下,旗主贝勒话语权极大,即便身为皇帝的皇太极,也只能谋求兄弟们的支持,而非绝对臣服,这为日后的权力争斗埋下了隐患。
皇太极
权力博弈,拥立顺治1643年,皇太极猝然离世,满清政权瞬间陷入权力争夺的漩涡。两黄旗大臣力挺皇太极长子豪格继位,两白旗则坚决支持多尔衮,双方僵持不下,内战一触即发。关键时刻,多尔衮提出折中方案,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由他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一方案最终获得八旗诸王的认可,年仅6岁的福临得以登上皇位。
关于多尔衮与福临之母布木布泰(即大玉儿)的关系,野史传闻甚嚣尘上,有 “太后下嫁” 之说。然而,在多尔衮摄政时期,大玉儿连太后之位都尚未获得,甚至难以见到儿子福临。在这样的情形下,所谓的爱情故事,实在难以立足。
入关定鼎,身后荣辱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吴三桂因对李自成的农民军不满,向多尔衮请兵入关,这对多尔衮而言,无疑是天赐良机。多尔衮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挥师入关,在山海关与李自成展开激战,李自成战败,清军顺利入主北京。
初入北京,多尔衮并未遭遇强烈抵抗,城内官员勋贵对李自成的痛恨更甚于清军。为稳定局势,收拢人心,多尔衮下令安葬崇祯帝,保护明皇陵,重用明朝降官,开科取士。但同时,他也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满洲贵族利益的举措,如在北直隶圈地,将失去土地的农民投充给八旗为奴,严禁窝藏私逃之人,强行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这些行为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反清浪潮。
1645年,弘光政权覆灭,清军进军江南。在清军全力打击南明及农民军的同时,多尔衮也在朝中排除异己。1648年,宗室屯齐诬告济尔哈朗,多尔衮借机兴起大狱,将济尔哈朗降为多罗郡王,豪格被囚禁致死。此后,多尔衮越发专横,从皇叔父摄政王晋升为皇父摄政王,日常礼制与皇帝无异,这引起了小皇帝福临的强烈不满。
1650年,正值壮年的多尔衮,在一次看似平常的打猎途中,猝然离世,年仅39岁。这位在清朝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生命就此戛然而止。他的离去,在当时的朝廷中掀起轩然大波。因他生前为清朝立下的赫赫功勋,死后被追封为成宗义皇帝,这一封号无疑是对他生前功绩的高度认可,彰显着他曾拥有的无上荣耀。
但好景不长,随着多尔衮的离世,朝堂局势迅速发生转变。济尔哈朗,这位在多尔衮摄政期间权力被削弱的宗室亲王,在多尔衮死后,向顺治帝福临告发了多尔衮的诸多罪状。福临,这位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长期被压制的皇帝,在听闻这些罪状后,心中积压已久的怨恨瞬间爆发。他当即下令,追夺多尔衮生前的一切封号,甚至做出了刨坟掘尸这一极端举动。曾经权倾一时的多尔衮,死后竟遭受如此奇耻大辱,令人唏嘘不已。
时光流转,历经百余年,1778年,清朝已步入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在重新审视多尔衮的一生后,认为多尔衮虽有专权之举,但他对清朝入关以及统一全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可磨灭。
他从一个普通的皇子,凭借着自身的才能与机遇,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成为权倾天下的摄政王,引领清军入关,为清朝定鼎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权力的诱惑也让他走向了专权的道路,引发了诸多争议。他的身后荣辱,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跌宕起伏。他的故事,无疑是清史中最为浓墨重彩且极具争议的篇章之一,为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刻的思考。
文本来源@奇墨历史(探索放映室)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