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里卖过的这些老物件,70后你能认识一半就太厉害了!

圈哥核桃 2025-02-12 14:30:31

上世纪 70 年代,供销社是大家心中的“购物天堂”。那时候,能在供销社当销售员可是令人羡慕的工作,就像现在的白领一样风光。公社里有个男同志谈了个供销社的对象,那在当时可是备受瞩目的事情。供销社里售卖的商品,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很多都是独一无二的,出了供销社的门还真难买到。即便如此,东西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得起的。售货员的态度有时不太好,大家也只能默默忍受,毕竟供销社在当时的地位举足轻重。

手提电瓶灯:照亮黑夜的“神器”

手提电瓶灯,在当时堪称照明工具中的佼佼者。它能量大、亮度高,即使在农村的夜晚,打开后也如同白昼一般。70 年代,农村晚上的活动相对单调,但有了电瓶灯,就增添了不少乐趣。到了 90 年代,孩子们晚上出去逮鱼、抓青蛙泥鳅时,电瓶灯成了必备工具。灯光一亮,青蛙常常吓得不敢动弹,一晚上能收获不少。而且,那时候农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还不强,孩子们可以尽情享受这种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儿子初中住校时,也会带上电瓶灯,因为宿舍熄灯早,他想看书的话,电瓶灯就成了重要的照明伙伴。多功能瓶起子:开启美味的“小能手”

八九十年代,多功能瓶起子可是个流行物件。那时,铁皮罐头十分常见,像牛肉、鱼肉罐头,还有各种老式水果罐头,都是人们喜爱的食物。然而,这些罐头不像现在这样容易打开,尤其是午餐肉罐头的拉环,经常一扯就断。这时候,多功能瓶起子就派上用场了,它不仅能轻松开启罐头,平常开啤酒瓶也不在话下,有些功能丰富的还能用来刮鱼鳞,真是生活中的好帮手。斗与升:见证粮食岁月的量具

在过去,买米面可不是按斤两来卖,而是用斗和升这样的量具。粮食店里,大的叫斗,小的叫升。一升米大约是 10 斤,面会比米稍重几两,一斗则是 40 斤。斗和升不仅是简单的量具,在农村的习俗中还蕴含着特殊的意义。办丧事时,家里的大儿子要抱着升发丧,里面放着粮食和葱,这是对逝者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衣食无忧。手摇喷粉机与喷雾器:守护庄稼的“卫士”

插队时,生产队每年都要为庄稼除虫。手摇喷粉机就是专门用来喷六六粉对付蚜虫的工具。那时候,小麦和大豆里的蚜虫特别多,一个季度得喷两次六六粉。虽然喷粉机操作起来有些辛苦,但为了庄稼的收成,大家都认真对待。

与喷粉机类似的喷雾器,也是重要的农具。不过它后面是个装药的药桶,主要用于给果树上药,需要两人配合操作。喷雾器喷出的药水能达到很高的位置,有效治理果树上的害虫,在 60 年代,它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帮手。老式煤油灯:温暖岁月的微光

老式煤油灯,几乎是那个时代每个家庭都有的照明工具。70 年代初,村里经常停电,蜡烛的照明效果又不如煤油灯,所以煤油灯成了人们夜晚的好伙伴。我儿子小时候,家里还用过一段时间煤油灯。他在灯下写作业,我则在一旁缝衣服,温馨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小时候,家里没有煤油票,就用村里自己榨的胡麻油,再用棉线搓成灯芯,虽然灯光有些昏暗,但却充满了家的温暖。鲁班凳:兼具实用与趣味的木器

鲁班凳,一块看似简单的木头凳子,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它类似现在的折叠凳,打开就能坐,而且很矮。

我们村的土话叫它“瞎掰凳”,村里的老人有的会把它放在炕上当枕头,因为空芯的设计让人感觉凉快。虽然不知道它是否真的由鲁班发明,但它确实体现了老一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火镰:古老的取火工具

我家里还珍藏着一个据说是民国时期的火镰,它的造型十分精致,带有一个绣着花儿的小袋子。火镰的构造并不复杂,里面有火石,外面是金属片,使用时用火石击打金属片就能冒出火星子,再借助火绒草或干软的柴火就能生火。

这种古老的取火方式,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少见到,别说 70 后,就连 60 后都不一定有过使用的经历。锥子:针线活儿的好帮手

做针线活儿的锥子,与普通的锥子不同,它一般有一个槽,可以装几根针,方便携带。过去,妇女们出门时,包里总会带上这样一个锥子。做布鞋、纳鞋底或者做一些皮匠活儿,都离不开它。它虽然小巧,却是那个时代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这些老物件,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些老物件看着亲切,满满的都是回忆,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好好保存。”

0 阅读:0

圈哥核桃

简介:文玩核桃知识、文玩知识、文玩小故事